在中國迄今為止的教育改革中,成就和失敗本來就是一回事,就是說學生增多和學校規(guī)模擴大這些取得的成就,導致培養(yǎng)不出大師級人才這樣一種結局。
為什么會導致這樣一種荒唐的結果?在諸多原因中,最為基本的就是教育改革的目的或者方向出了根本性的問題。而方向出了問題又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教育改革一直受兩個因素驅動,那就是教育機構的職位尋租(一種變相的權力尋租)和教育主管機構的權力尋租。這兩種尋租行為背后的推動力,則是教育產業(yè)化產生的巨大經濟利益。
到2005年底,中國高校在校學生超過2300萬人。毛入學率達到了21%。從數字上看,這的確是個不小的成就。但這種增長方式儼如大躍進,只講數字增加,不講質量,更不講其長遠的影響。因而巨大的成就中隱含著危機的根源。
各級政府用政治方式來抓經濟發(fā)展,也用政治方式來搞教育改革。在經濟發(fā)展上,政府官員長期以來追求的是單純的經濟增長數字的增加,反映在教育上則是學生人數和入學率的增加,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是如此。而在經濟上實行“抓大”政策的同時,在教育上也出現了相應的合并和升級風潮。因為數字增加的背后是巨大的經濟利益,各級政府和各類學校就有巨大的動機來冒進,于是學院升大學,大學大合并。盡管大學的擴大和擴招給予更多人受教育的機會,但如果培養(yǎng)了一大批沒有用的“高級人才”,對國家有什么好處呢?
經濟利益和權力主導下的中國教育改革必然導致失敗,就是說培養(yǎng)不出大師級人才,因為把教育產業(yè)化推向了極端,教育在中國成了一個暴利產業(yè),以致分管教育的部門和各種社會利益集團都千方百計來分享教育產業(yè)化的巨大利益。
經過了30年的改革,中國的計劃經濟已經轉型成為市場經濟,但教育科研資源的分配一直是高度集權的,就是說教育科研資源由各級主管部門來分配。大量科研經費集中在少數權勢人物手中,集中在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員和科研部門的掌權者手中。
因為缺少透明的競爭機制,資源分配不僅僅滋生大量腐敗,而且更不利于年輕科研人員的創(chuàng)新。沒有創(chuàng)新成分或者創(chuàng)新成分很小的項目得到了巨大的財務支持,但真正需要資助的創(chuàng)新項目卻得不到支持。同樣,課程和各類學位設置也是集中在主管部門。很簡單,主管部門名目繁多的審批權給他們帶來的是巨大的經濟利益。集權現象本來就需要改革,但隨著教育的產業(yè)化,集權現象不僅沒有改革,反而越來越甚、各級主管部門變著法子通過各種形式的政策來收權,以獲取經濟利益。
今天,從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教育的整個教育過程中,很多政策的出臺并不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而是為了分享利益。換句話說,部分官員眼中所見到的并非是人才,而是各種各樣的利益。各級官員和社會利益集團結合在一起,用政策的幌子來獲取利益,也用政策來論證獲取利益的合法和合理性。先界定要得到的經濟利益,再去制定政策。自然,犧牲的是學生和家長,犧牲的是國家根本利益。
目前,各類學校尤其是大學產業(yè)化的空間越來越大,只要想得出來,什么樣的辦法都可以用,因為教育主管部門對此并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規(guī)模體系。但是,在教育和科研方面,學校和教師的自主空間則是越來越小?,F在大學生考試要標準答案,而研究生教學要指定教科書,把初中教育的方式應用到了大學研究生教育,或者說大學教育方式初中化。考試要標準答案,不知道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
在這種現象背后,一個惡性循環(huán)正在形成。從幼兒園老師到大學教授,因為受產業(yè)化的強大利益驅動,職位尋租越來越普遍。就大學而言,一些教師花在教育和科研上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往往是敷衍了事。在缺失職業(yè)倫理的情況下,來自主管部門的約束就變得更為需要。如果主管部門不加以管理,教師和學生之間各種不正當甚至非法交易會越來越甚,腐敗就會變得不可遏制。但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一旦介入,就變成了權力尋租。各級主管喜歡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再利用這種權力來獲取個人利益或者集體利益。結果,分權不行,集權也不行。
人們已經意識到以追求單純的GDP數字增加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xù)的。但人們是否也已經意識到教育上的大躍進改革模式更是不可持續(xù)的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中國教育制度必須加以改革。這不僅僅是培養(yǎng)人才的問題,而且也是社會政治問題。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多的人在呼吁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實際上也沒有停過,但問題是當教育改革演變成權力和利益之爭的時候,當改革政策是為了權力和利益尋租而設計的時候,改革只能加深中國教育體制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