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岳父陳健侯(1895~1969年)先生,江蘇鎮(zhèn)江人,清末民初史學(xué)家陳慶年次子,江南高等學(xué)堂化學(xué)系本科畢業(yè),江南著名中醫(yī),虔誠的佛教徒。對《易經(jīng)》有深入研究,故有“三學(xué)(醫(yī)學(xué)、易學(xué)、佛學(xué))博士”之稱。自幼就酷愛武術(shù),練少林拳,打沙袋,膂力過人,兩腿綁鉛錠練習(xí)輕功,身手敏捷,能手擒過堂雙燕。因精通《易經(jīng)》,受到江蘇省國術(shù)館副館長兼教務(wù)長孫祿堂宗師的賞識,后因治好了孫師的痰中帶血的宿疾而成知交。孫祿堂收他為徒,秘傳自練拳“三十六手太極拳”(又名中正拳和三十六路神拳)。藝成后,陳曾與國術(shù)館高手——比試過,表現(xiàn)出色,故有“泰山壓頂”之美譽(yù)。
他的子女大都在外地工作,學(xué)習(xí)全套拳路有困難,故自編“九手”,教子女健身防身之用?!熬攀帧逼鋵?shí)是十三式,主手是九式,“九”是大陽之?dāng)?shù),也寓無窮變化之意。這九式是:左右懶扎衣、開合手、鷂子鉆林、云手、青龍縮尾、搬攔捶、葉底藏花、霸王敬酒、玉女穿梭。這“九手”吸取了“三十六手”中的精華,融形意、八卦、太極為一體,易學(xué)好用,所占時間不多,可隨時練習(xí)。現(xiàn)把它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一、起式
1、八字靜立
演練者面南背北而立。兩腳成90度并立,身體中正安舒,下頦微收,上下成一直線。舌頂上腭,谷道微提(以下各式,也要做到這樣,下文不再重復(fù))。兩手自然下垂,雙肩松沉。目視前方(圖1)。
2、扣腳左轉(zhuǎn)
右腳尖翹起,以腳跟為軸,半面向左轉(zhuǎn)左腳成45度。同時身體微向左轉(zhuǎn),面向左前方。兩眼平視前方(圖2)。
說明
王宗岳說,“太極者,無極而生”(《太極拳論》)。所以學(xué)者首先必須站好無極樁。拋開一切雜念,做到心靜專一,為練功做準(zhǔn)備。入靜其實(shí)是一種氣功態(tài)勢,真氣在全身流蕩,手腳會有熱感、膨脹感和針刺感等,即進(jìn)入“得氣”狀態(tài)后,就可以開始練拳。一般來說,在練套路之前,已有站樁的扎實(shí)功夫,所以在演練無極式時。只要心一靜,身體一放松,即能有氣感。
二、左右懶扎衣
1、兩手挑舉
接“起式”,身體重心落于兩腳跟之間,尾閭正中,身體松沉,兩臂屈肘向上方緩緩舉起,至大拇指與肩平(也可與心口相平),兩手似抱球狀(圖3)。
2、屈膝下捋
兩腿緩緩彎曲,重心逐漸向右腳移去,左腳跟隨身體下降徐徐提起,同時兩掌下捋于腹前,目視前方(圖4)。
3、跟步卍字手
前勢不停,身體下沉,兩手上提劃弧,至胸后向前推出,與肩平,兩臂似屈非屈,兩手變成卍字手,即拇指向前,食指下垂,中指平舉,無名指環(huán)起,小指勾起。同時,左腳向前邁步,右腳跟步,成丁八步(圖5)。
4、轉(zhuǎn)體擺掌
以左足尖、右足跟為軸,身軀向右旋轉(zhuǎn)135度,即面由東南轉(zhuǎn)向西。這時兩手隨身軀旋轉(zhuǎn),原卍字手,變成右陰陽手,即右手在前,手心朝上;左手在后(約離開右掌根一二寸),手心朝下。兩手放平,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全身成三體式步(重量是前三后七)(圖6)。
5、收掌
兩手成側(cè)立掌,即右掌在上,掌心向左;左掌在下,掌心向右。左手尖緊挨右手掌根,兩手蓄于胸前(圖7)。
6、跟步推掌
前勢不停,兩手乘勢向前推出,兩臂略彎曲,兩手成側(cè)立掌,前手臂要平,左手尖離右掌根一二寸處。同時,右腳向前邁出一步,左腳跟步,成右丁八步,重心在左腳,坐身塌腰(圖8)。以上為右懶扎衣,下面為左懶扎衣。
7、轉(zhuǎn)體擺掌
接前勢,右腳以腳尖為軸,左腳腳跟為軸,向左轉(zhuǎn)體180度,轉(zhuǎn)至面向東,成三體式步。同時,兩手隨身體左轉(zhuǎn)變掌平擺,左手在前,手心向上;右手在后,置于左肘內(nèi)側(cè),手心向下,成左陰陽手(圖9)。
8、收掌
兩手成側(cè)立掌,左掌在上,掌心向右,右掌在下,掌心向左。右手尖緊挨左手掌根,兩手蓄于胸前(圖10)。
9、跟步推掌
前勢不停,兩手乘勢向前推出,兩臂略彎曲,兩手成側(cè)立掌,前手臂要平,右手尖離左掌根一二寸處。同時,左腳向前邁出一步,右腳跟步,成左丁八步,重心在左腳,坐身塌腰(圖11)。
說明
1、懶扎衣拳勢,最早見于明朝戚繼光的三十二長勢。古人穿長袍,與人搏擊時,把長袍隨手懶洋洋地卷起來,有蔑視對方的意思。太極拳往往以懶扎衣作為首勢,作為第一手,它是母勢,其他各式都是由此勢變化而來的。本式與三十六手中的懶扎衣相似,但省略了“穿掌”這一小動作。
2、所謂卍字手,就是五個手指分別成平、直、橫、環(huán)、勾形,像一個卍字。(附圖1,詳見《武當(dāng)》2007年第3期的拙作《卍字手功法初探》)
3、丁八步。其步型是一腳在前,一腳在后,前腳后根靠后腳脛骨(內(nèi)踝處)之處,兩腳成45度角。右腳在前為右式丁八步,左腳在前為左式丁八步(附圖2)。所謂左右式都是以前腳為準(zhǔn)。這種步型可以根據(jù)需要靈活地進(jìn)行虛實(shí)變換:前腳實(shí),則后腳虛;前腳虛,則后腳實(shí)。虛中有實(shí),實(shí)中含虛,進(jìn)攻防守,落步呈“丁八”。
4、三體式步,原是形意拳中的基本步型。一腳在前,腳尖向前,另一腳在后,斜對前腳跟,兩腳相距約自身小腿長的距離,重心偏于后腿,一般是前三后七,故此步型又叫三七步。
5、向右轉(zhuǎn)身有多種轉(zhuǎn)法。還可以左腳跟、右腳尖為軸,身軀向右旋轉(zhuǎn);或者以左腳跟、右腳跟為軸,身軀向右旋轉(zhuǎn)。也可以分兩步,先左腳扣步,與右腳成八字扣步,后以右腳跟為軸轉(zhuǎn)體擺掌。一般習(xí)慣于哪一種就用哪一種。向左轉(zhuǎn)身也是如此,只是左右相反而已。
6、“跟步”與“推掌”要完整一氣,兩手要稍下沉后,向前往上推進(jìn),發(fā)的是整勁,不能光用手勁,而是要力起于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腳踩手發(fā),力起脊髓,威力無窮。太極拳主要是練手的,身和腳都是為手服務(wù)的,要做到手隨意動,手領(lǐng)身動,手動腳動,上下完整一氣,做螺旋運(yùn)動,有圓活之趣。
7、跟步前推。右懶扎衣推至極處時,左腳踩實(shí),右腳微虛,重心落于后腿;左懶扎衣,右腳踩實(shí),左腳微虛,重心落于后腿。要做到沉肩墜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手掌要直,小手臂要平,胸要含,背要圓。
技擊含義
1、懶扎衣被譽(yù)為“王手”,其變化無窮。右懶扎衣包含棚、捋、擠、按四個手法。
對方從右方來擊我,我用右手接住對方,用擁勁把對方擁出。若對方接住我右手,我右手旋即變成卍字手,脫腕,使對方落空。雙掌蓄于胸前,推出,先蓄后推,加大了推出的螺旋力量,攻進(jìn)對方要害處——膻中穴,發(fā)勁擊出,使對方倒地。
2、動作三“跟步卍字手”,其實(shí)是車輪手,兩手卍字手,意在用兩拇指點(diǎn)刺對方的胸肋部位。
3、右懶扎衣側(cè)面接手,右手掤,順勢穿入對方腋下,左手卡其手,架梁使對方向后跌出。
4、若對方從正面進(jìn)攻,我也可以從正面直擊而出。如對方用左拳向我胸部或面部擊來。我右臂屈肘外旋斜擁化解來力,左掌護(hù)胸防其右拳進(jìn)擊;同時,弓步進(jìn)身,右掌前撲對方面部,左掌下按其胸,雙掌合勁,把對方發(fā)出。
5、若對方拗手提我右腕,我即以右手扣定其左臂彎處,使不得前后移動,同時左手內(nèi)合,左腕內(nèi)翻,可別折其拇指,接著合掌前推。
6、左懶扎衣主要對付左方之?dāng)场S覒性录紦艉x,也適用于左懶扎衣,只是左右相反。
懶扎衣的變化和運(yùn)用是“八法”的隨機(jī)運(yùn)用,必須口授身傳,決非筆墨所能形容。
三、開合手
1、開手
身體右旋轉(zhuǎn)90度,兩手相合于胸前,左腳跟靠向右腳脛骨處,成左丁八步,面向南。兩手心相對,立掌向左右兩側(cè)開掌,如抱氣球,球中之氣向外膨脹,兩手開至乳根處,微停。兩肘成一平線,肘尖向左右,兩掌與手臂成直角。開掌時掌指先開,掌跟后開。兩腳左實(shí)右虛。左腳暗含踩勁,右腳微向上平提,身體微升(圖12)。
2、合手
接前勢。兩手往心口處合掌,掌根先合,掌指后合,如抱著氣球,往回縮小之意,如同抱著一個壓縮的太極圓球。在此同時,兩腳變成右實(shí)左虛,右腳向下平踩,身體下沉,左腳微向上平提(圖13)。
1、開合手又稱開合掌,體現(xiàn)了孫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diǎn),孫式太極拳亦稱開合太極拳。
2、關(guān)于開合手的練習(xí),筆者有這樣的體會:兩手立掌,手指自然伸展,成圓弧形,開掌合掌兩小臂須成一水平直線。開掌,好像有氣向外擴(kuò)張,掌指先開,掌跟后開。開的時候必須運(yùn)用背肌之力。兩拇指開至兩個乳根處止(如果開大了,就是“散”了),兩手成一個太極,兩手像捧一個大氣球;同時左腳往下踩勁,右腳微虛,身體上升,兩小臂仍為一水平直線,掌與小臂垂直。合的時候,掌根先合,掌指后合,背肌要展開,胸肌要含合,成虛心合掌,兩拇指相靠,兩個手心微凹,合成一個太極球型;同時,身體向下降(低架子要求蹲到底;高架子只要身體微向下即可)。升降開合時脊柱與地面垂直,直上直下,不前俯后仰,不左右搖擺。做開合手時,手腳開合與身體升降,呼吸,要自然一氣,不能有勉強(qiáng)之處。(據(jù)陳健侯的再傳弟子說;他當(dāng)初練成開合手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低架子,目前只有個別人練了)整個動作體現(xiàn)了平直圓的要領(lǐng)。練開合手,最易犯的毛病是僅僅兩手在動,而胸肌與背肌沒有運(yùn)動,身體也沒有上升下降,即沒有運(yùn)用整體的勁力。
技擊含義
1、一般認(rèn)為,它的作用有三:一是轉(zhuǎn)換銜接作用。孫式太極拳以開合手作為動作轉(zhuǎn)換銜接的基本方法,每轉(zhuǎn)身換勢以開合相接,它像“門戶樞”,起著承上啟下的連貫作用。二是技擊作用。先師陳健侯說“太極拳如圓球簧黃,觸哪里,哪里就能觸發(fā),開合手就如此?!睂O劍云《孫式太極拳詮真》中說:“開合手,若對方自身后突然抱住我雙臂,我即用肘撐住對方雙臂,速往下按,并順勢向左轉(zhuǎn)身或向右轉(zhuǎn)身?!边@也就是先師所說的“轉(zhuǎn)身走”。三、有特殊的健身醫(yī)療作用(詳見尤志心《開合手的健身醫(yī)療作用》,《中華武術(shù)》2007年第7期)。
2、先達(dá)有詩云:太極奧妙開合中,一開一合妙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