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車氏形意拳術,傳自車毅齋先生。車毅齋(1833~1914年),名永宏,山西省太谷縣桃園堡村人氏,師承清末武林之魁、形意拳名家、河北深縣李洛能(字飛羽),并兼得戴家秘傳。車毅齋先生精研拳理,精煉拳技,形成了其形意拳的獨特風格和氣魄,博大精深,氣勢恢弘。先生也因此成為形意拳的一代宗師,無人能敵,故人稱“神拳”車毅齋。車先生也因此被清王朝授予武官四品官帶,其拳技深奧、神妙莫測,拳勢古樸文雅、簡捷完整、融緊精巧,輕靈穩(wěn)健與剛猛勇武于一體,其勢虎威鷹猛,發(fā)威時地震樹顫。其拳械有單練的、有對練的、有柔中含柔的、有柔中含剛的、有剛中含柔的、有剛中含剛的、有慢悠悠的、有慢中快的、有迅猛快捷的,非常符合自然科學、生理衛(wèi)生學和祖國醫(yī)學的強身原理。山西車氏形意拳有鍛煉實戰(zhàn)技擊的實用性,既具藝術觀賞性,又具武功選擇性,是全面提高身心素質,強族強國的一種很好的民間體育運動,歷來深受人們喜愛,無論男女老幼、體強體弱,均可選擇性地習練。凡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活的人們,只要勤奮學練,持之以恒,必能受用終生。
我們的授業(yè)恩師是楊永蔚先生(1883—1954年),字秀山,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徐溝王答村人氏。楊先生師從車毅齋先生的高足形意拳大師樊永慶先生,后又得到車毅齋先生的秘傳和宋世榮先生(宋世榮先生與車先生同是李洛能先生八大弟子之一,精于技擊,內功精奇)的指點,并得贈《內功經》。楊先生乃一代名家、車氏形意拳的名師,因精于劈掛掌,故有“西劈北掛、東北劈掛”之稱號。楊先生一生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播山西車氏形意拳,足跡從西到北,后在韓福昌、李占魁、梁文連和筆者的竭力邀請下,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授拳。一生中傳授的弟子數(shù)不勝數(shù),出類拔萃者眾多,奪魁獲獎者眾多,被傳為美談。楊先生是東北車氏形意拳的始祖(鼻祖),一代宗師之稱號,他老人家受之無愧。
楊永蔚先生現(xiàn)在健在并有建樹的弟子有:
筆者——山西形意拳名師,1928年2月生于山東省膠州半島海陽縣小灘村。家鄉(xiāng)村村有練武之人,這也是當初抗倭寇時傳下來的習俗。我自幼受大人們的熏陶,好武成性:闖關東后(1947年)拜形意拳名家、車氏形意拳名師楊永蔚先生為師(成為人室弟子),學習山西車氏形意拳,更加如魚得水。半個多世紀的武術生涯,造就了我剛柔相濟的性格,臺上是虎,臺下是熊,一生中最喜歡并擅長的拳是車氏形意拳的打擂功法(武氣功),即內練一口氣(丹田氣),外練筋骨皮(內外氣合一),內外兼修,硬打硬練無遮攔(內外氣勁合一)。掌握了這種功法,打什么拳都行,氣勁可瞬間發(fā)放,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此功法又分兩種,一是形意虎形勁(內柔外剛),一是形意熊形勁(勁力內含),練后面不改色氣不躁,而且很舒服,對身心很好。我的練武準則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平日里,我喜歡并擅長練的是多種功法中的十八盤盤根術(選擇性的習練),其演練起來,既具技擊實用性,又具藝術觀賞性,更具符合個人身心條件的選擇性。本人喜愛多種兵器,其中的民族擊劍在競技中常常用到。曾在市、省、東北地區(qū),乃至全國的各種武術活動中,參加表演、競技,并于1953年的一年中就奪得獎牌九枚。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民間利用業(yè)余時間,義務培養(yǎng)弟子七八十人之多,弟子遍布全國乃至海外,朋友滿天下。雖已耄耋之年,仍具“登臺”之野心,我不行還有弟子,弟子不行還有弟子的弟子。
李占魁——山西形意拳名師,生于1923年,山東省濟南府禹城街人氏,自幼習武。1947年拜形意拳名家車氏形意拳名師楊永蔚先生為師(成為人室弟子),習練山西車氏形意拳。其性格溫和,待人和氣,對弟子要求甚嚴,長年農民打扮,勤奮進取,克服種種困難艱辛地習武。一生中最擅長的是車氏形意拳的五行拳,尤其是劈拳。演拳柔中含剛,剛中有柔,發(fā)威時虎威鷹猛。以武會友用的是劈拳,以武交友用的是劈拳,但從不以劈拳傷人、傷和氣。亦擅長練文氣功(心意柔氣功)。兵器以雙手帶(樸刀)最為得心應手。每每與梁文連、筆者配合上場獻藝,場下都是掌聲雷動。在民間,利用業(yè)余時間,義務培養(yǎng)弟子十幾人。
李春苓——山西形意拳名師,生于1931年,山東省夏津縣八方塔村人氏,性格內向,除弟子外不多與人交往,時間全部用在練功上,人稱“武癡”。1949年末拜楊永蔚先生為師(成為人室弟子),習練山西車氏形意拳。老師看他雖有力氣、卻身體有病,故授他山西108手氣功太極拳。老師過世后,征得筆者同意后,將其所練改為李氏功法,既是太極拳,亦非太極拳;既是形意拳,亦非形意拳。李所練的有柔剛功、牛筋功、抗擊打功,外家拳非外家拳,內家拳非內家拳,因此叫李氏功法。他本人被譽為“東北神力王”。所培養(yǎng)弟子都喜歡“打打殺殺”(在擂臺上),自成另一怪派,但仍稱為山西車氏形意拳。
楊玉成——山西形意拳名師,1939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王答村,是山西形意拳一代宗師楊永蔚的次子,自幼跟隨父親習練山西車氏形意拳。他性格倔強,柔大于剛,悟性高,勤奮進取。自他六七歲到十六歲時慈父因病過世的這段時間,慈父高尚的人品、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技藝,及其言傳身教,使他獲益匪淺。在拳術上,五行拳、十二形拳、各種復勢拳和各種對打拳、各種兵器,盡獲其父真?zhèn)?。多次參加全國以及北京、山西等各省市的武術表演,均獲獎牌和獎狀。為弘揚山西車氏形意拳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最喜愛并擅長的拳是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以武會友劈崩拳,以武交友鉆炮橫拳,臺上交手是虎與鷹形拳,和弟子交手是車氏形意各種對打拳,得到外界的稱贊。他傾其所有精心培養(yǎng)國內外弟子二三十人,如張子君、程紹發(fā)、姜紹榮都是弟子中的佼佼者,他們在各種武術活動中屢獲獎牌、獎狀。他們這些弟子不但自己練有所成,而且也各有弟子十多人。教武先教法,練武準則亦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也是楊玉成師弟的指導思想。楊玉成師弟現(xiàn)任盛業(yè)武術健身俱樂部武術教練,是市武協(xié)委員。他最近正在培養(yǎng)打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