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道家太極拳離不開探求其哲理。因為它的拳理拳法和傳統(tǒng)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只有弄通基本理論,實踐水平才能不斷提高。這如同有了鑰匙,才能打開大門,登堂入室。太極陰陽學說就是本門功法的金鑰匙,太極拳愛好者應該下工夫鉆研,循理求道,則可技高一籌。
各類事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有必然規(guī)律,我們只能去發(fā)現(xiàn),去遵循。道家太極拳是以內外兼修為特點的拳法,內與外其實就是陰和陽。從總的方面著眼。陰陽一體,是完整的、統(tǒng)一的,正所謂“合則太極”。剖析開來,我們可以看到,陰陽互為根基,二者相互轉化。陰離陽衰,陽離陰克;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抱陰負陽,陰陽相抱;相生相克,相約而至,是所謂“分則陰陽”也。習太極而不知陰陽者,終歸難懂太極拳之真諦,必踏上舍近求遠之歧途。
太極拳以陰陽為主要修煉法則,配合八卦,乾、坤、坎、離為四正,震、兌、艮、巽為四角,恰好是四正四隅八個方位。用法上,搠、捋、擠、按、探、捌、肘、靠。外練筋、骨、皮、肉,內練神、意、氣、血。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內修肺、肝、腎、心、脾,外練進、退、顧、盼、定。這些練法無不體現(xiàn)出“四正四隅”、“逢左必右”、“右發(fā)左塌”等陰陽的對應性。
太極拳十三勢。以八門五步為總勢,亦稱五行八法。即棚捋擠按,探捌肘靠,進退顧盼定。十三勢亦是以陰陽互根為變化之母。它講求“上下兌換”。即下肢和上肢要互換使用,技法交替,連綿不斷,“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體現(xiàn)出陰陽相抱互換,陰陽變化莫測的哲理。例如道家太極拳第二十四式反撩陰,它的上一個定式是順步左沖拳,進入這式卻突然身體下蹲,轉腰一百八十度,同時將雙拳變掌,右掌隨著腰身的轉變,朝身后反撩出去,左掌隨著旋轉收至右腮下,以示護臉。在用法上,它是以一御二。在與前后兩個敵人周旋中,指上打下,聲東擊西,瞻前顧后,左右逢源。出其不意,變化多端。在反撩陰一式中,身法上的由前轉后,由立轉蹲;手法上的由原來右拳防守左拳前攻,迅速變?yōu)樽笳品朗赜艺坪髶簦鼈兌俭w現(xiàn)了太極陰陽變化的招式招法和思維方式。
掌握了陰陽的基本理論,按照它的原則行動,身體各部分的運用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功效。這正如楊班侯在《陰陽訣》里說的:“太極陰陽少人修,吞吐開闔問剛柔。正隅收放任君走,動靜變化何須愁?”
著名的《十三勢行功歌》寫道:“十三總勢莫輕瞧,命意源頭在中腰。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身軀不稍滯。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炭塘粜脑谘g,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間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息?!眴螐淖置嫔峡矗柙E中沒有“陰”“陽”二字,然而我們細心揣摩,仍不難看出,陰陽的對立統(tǒng)一和互相影響貫穿其中,“變轉虛實”、“靜中觸動”、“屈伸開合”等詞語說的就是陰陽互動。對于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武式傳人郝少如曾有詳細說明:“太極拳是以內形為陰,外形為陽:精神為陰,氣勢為陽;柔為陰,剛為陽;靜為陰,動為陽;在上者為陽,在下者為陰;在前者為陽,在后者為陰。對于左和右,以何處為陰,何處為陽,則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按照陰陽的原則而定?!?/p>
我們運用三維方式,從立體的角度看道家太極拳的運動,它如同一個正方體,有六個面,八個角。六個面與八個角的組合變換,能產(chǎn)生四十八個基本法則。五步虛實變換不已,前進前退。后退后進,左實右虛,右實左虛,虛虛實實,定為中定。氣沉小腹,腰為核心,中心穩(wěn)固,變化靈活,求得上下左右相隨,做到形神養(yǎng)練兼顧。這種內外雙修的運動遵循的就是陰陽合一的原理。
綜上所述,無論是循古還是求新,把握住陰陽之理,才能“萬變不離其宗”。習練太極拳者,只有以十三勢為基本方法,用心體會,持之以恒,“拳打千遍,身法自現(xiàn)”,久而自明陰陽之道,自懂拳理用法,才能在太極拳上取得突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