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 晴
十七歲,浪漫多情潛滋暗長的曼妙時節(jié)。于蒙蒙細(xì)雨中,約三五密友,去水繪園叩訪愛情。江海大地多芳草鮮花,出才子佳人,生纏綿悱側(cè)的愛情故事。冒辟疆、董小婉就在江海大地上留下了蕩氣回腸的生命足跡和美麗傳說。
歲月的變遷,戰(zhàn)火的侵襲,洗去昨日的鉛華,水繪故居剩下幾處日常生活場所。雅致緊湊的院落里,回廊曲折,水聲潺潺。青灰屋瓦,青灰墻壁,映襯紅窗朱門……院中有一棵古楊,據(jù)說是董小婉親手所植。望著眼前這棵蓊蓊郁郁的大樹,遙想當(dāng)年佳人是如何地裊裊婷婷,婀娜多姿。輕舒水袖,眉宇間是掩飾不住的脈脈柔情。一條清流從遠(yuǎn)處飄逸而來,又在臨河的窗前婉約飄逸而去,窗下留一池幽水,正是她柔柔的情懷……
小心翼翼地沿窄陡的木板樓梯拾級而上。低頭,雙雙腳印早將木階打磨得發(fā)亮。一段邈遠(yuǎn)的情思,也許就只留這些許痕跡。樓上便是琴室。“咚咚”腳步聲立刻在這幽靜的小樓四響開去。倏地,收住腳步屏住呼吸——生怕驚擾了這對伉儷。春風(fēng)楊柳中,冒辟疆憑欄吟詩,衣袂飄飄;欄桿下,水流潺潺;董小婉纖纖素手,撫琴應(yīng)和,弦樂娓娓如訴,清麗委婉,就像曲水清流,清澈純凈韻味悠長,就連草木也為之搖曳……
崇德八年,豫親王多鐸率軍渡江,破南京,冒辟疆逃難中患病?!氨卑傥迨?,姬反卷一破席,橫際榻旁,寒則擁抱,熱則披拂,痛則撫摸,或枕其身或衛(wèi)其足,或欠身起伏為之左右翼”辛苦侍候,無微不至。順治四年,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凹М?dāng)大火練金時,不擇干,不驅(qū)蚊,晝夜坐藥爐旁,密向余子枕邊之畔不計晝夜……”
九年的相知相惜,董冒鑄就了患難與共的真情。這是怎樣一份誠摯的愛情?孟姜女的眼淚,雷峰塔下的呻吟,遙遙天河間的無盡思念,草長鶯飛中梁祝的蝶舞雙雙;李清照的“尋尋覓覓”,柳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陸游的“幾年離索”,王維的“紅豆生南國”……又怎比這生死相廝守的凄美絕唱!
“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倍衩氨俳⊥裨缫唁窝谟跉v史的封塵,只留后人在董糖里憑吊那份逝去的真摯愛情。據(jù)傳,董糖是董小婉親創(chuàng),小婉將畢生對冒生情愛都包盛在那七彩紙里,咬一口,酥在嘴里,甜在心里。在愛情的憧憬里的女孩,十七歲的心,異樣的甜蜜。
或許,就在此時開始企盼屬于自己的一份盛世戀情!
江蘇省如東縣曹埠鎮(zhèn)孫窯初級中學(xué)
董小宛與董糖
“秦淮董糖”的制作創(chuàng)始人是明末清初“金陵八艷”之一的董小宛。小宛名白,字青蓮,又名宛君。金陵(現(xiàn)南京)人。生于明末天啟四年(1624年),歿于順治八年(1653年),原寓南京秦淮,曾寄居蘇州半塘街。
崇禎十二年(1639年)春,“四公子”之一的如皋才子冒辟疆(1611年——1693年),名襄,自號巢民,途徑蘇州,慕名親訪小宛數(shù)次,都因小宛外出未歸不遇。待小宛歸來時,辟疆已離蘇還鄉(xiāng),小宛深為遺憾。她返回南京秦淮后,終日思念辟疆,特親自下廚,以精細(xì)白糖、褪殼芝麻、純凈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一種酥糖,從秦淮托人轉(zhuǎn)帶給如皋辟疆,以寄深情厚意。
因小宛制的酥糖酥松香甜、入口易化、食后留香,疲倦喜食,故小宛常年制作,并以此糖饗客,饋贈親友,天長日久,商賈仿作供市,稱作“董糖”?!冻绱ㄥ肼勪洝酚涊d:“‘董糖’,冒巢民之妾董小宛所造。未歸巢民時,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古至今號‘秦郵董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