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地處甘肅省定西、甘南、臨夏三州(地)交界處,景色秀麗,青松翠柏,為甘肅省自然保護(hù)區(qū)。每年的農(nóng)歷六月初一至初六,這里都要舉行具有古老傳統(tǒng)的“花兒”盛會。屆時,三州(地)六縣的漢、回、藏、土、保安、東鄉(xiāng)等族歌手和群眾云集于此,游山觀景,吟詩對歌,抒發(fā)情懷。
一 路 歡 歌
當(dāng)我們的汽車還在遠(yuǎn)離蓮花山的公路上奔馳的時候,從車窗往外望,公路兩旁的鄉(xiāng)民們扶老攜幼,邊走邊唱:
花兒里為王的是牡丹,
人里頭俊不過少年,
富民政策寬又廣,
日子們越過是越甜。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的騎著自行車,有的騎著馬或毛驢,更多的則是步行。很多人提著錄音機放著“花兒”,嘴里頭還不停地唱著“花兒”。婦女們打著涼傘,男人們戴著草帽,遮擋著日光的灼曬,一個個喜氣洋洋,猶如過年一般。據(jù)說參加“花兒”會的人數(shù)常達(dá)七八萬之眾。當(dāng)?shù)匚幕^的同志開玩笑說,群眾唱起“花兒”來不知道累,不知道餓,晚上唱起來也根本不用睡,“一連山的蓮花山,漫開花兒透心甜,十天九夜口不干”正是生動的寫照。
行駛在這四周都是“花兒”的公路上,別有一番情趣。在距蓮花山還有3公里的地方,我們的汽車被一群打著花傘、搖著彩扇、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姑娘們扯起的馬蓮繩(用馬蓮草編的繩子)攔住了去路,只見一位姑娘正對一個小伙子唱道:
馬蓮繩,一根弦,
琵琶還要好家彈;
你不唱花兒花不艷,
我不對花兒心不甜。
小伙子手搖草帽唱道:
菊花碗,瑪瑙盤,
嫑用繩繩把我攔;
蓮花山上浪一浪,
拴住日頭唱三年。
歌來情往,熱鬧異常。按當(dāng)?shù)仫L(fēng)俗,來蓮花山的人必須會對歌,否則就會被攔路者用馬蓮繩捆挷起來。直到你對了歌或掏出預(yù)先準(zhǔn)備好的瓜子、糖果之類的食物送給攔路者后,才會被放行。
輪到我們對歌了,同車的一位友人自告奮勇地對了一首,沒想到,車下竟轟堂大笑起來,只見其中的一位姑娘站起來,唱道:
我問方來你答圓,
方圓本情不沾邊,
你的花兒不值錢,
還比一碗涼水淡。
好利害的嘴皮子,真可與南方的對歌能手劉三姐媲美了。怪不得一些會唱“花兒”的人不敢輕意唱,怕的就是遇見利害的“串把式”(歌手中的佼佼者),下不來臺。
這下大家可著急了,你看我,我看你,沒了主意。幸好車上有一位歌手,立即“應(yīng)戰(zhàn)”,以歌開路,為我們打開了攔路的馬蓮繩。
這一道馬蓮繩解開了,另一道馬蓮繩又?jǐn)r住了,“馬蓮繩一道又一道,解開一道又一道;唱過一幫又一幫,好像洮河翻波浪。”歌手看人對歌,其中一次攔路的竟是十一二歲的娃娃們,于是歌手唱道:
娃娃要把書念呢,
考上大學(xué)才算呢,
馬列主義要學(xué)呢,
要是不學(xué)習(xí)咋辦呢。
觸景生情,有啥唱啥。在一路歡歌笑語中,我們以“花兒”開道,解開了一道道的馬蓮繩,來到了風(fēng)光旖旎的蓮花山下。
登 山 對 歌
按“花兒”會習(xí)俗,六月初一、初二在蓮花山麓足古川聚會,初三、初四登山對歌,初五在王家溝門夜歌,初六在紫松山敬酒告別。在這一系列活動中要數(shù)登山對歌最為熱鬧。所以在初二的時候,我們也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塊攀登了林木蒼翠的蓮花山。
登山的男女老少,個個喜笑顏開,花傘、彩扇和鮮艷的衣著,繪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悠揚的“花兒”與說笑聲會合在一起,奏響了一首首獨特的樂章。人們一邊游山看景,一邊唱著“花兒”,別有情趣。
一歌手觸景生情,站在山坡上唱道:
公路修到蓮花山,
一路人流一路歡,
男歌女唱情綿綿,
不要月老結(jié)良緣。
惹得大家一陣歡笑。的確,借著這古老的風(fēng)俗,青年男女在這風(fēng)景秀麗的蓮花山上以歌會友,尋找自已的意中人,是再好不過了。
再看那一對,此刻正唱得歡,只見那男的拿著草帽,一邊很有節(jié)奏地扇著,一邊唱道:
阿哥把你纏對了,
就像蜜蜂聞著香味了,
榔頭打著不退了。
一陣笑聲傳來,直把那對唱的女子羞得滿臉緋紅,可她還是大大方方地一手撐著花涼傘,一手搖著個枇杷葉,唱道:
鍋兩口,四口鍋,
咱多的時候遇不著(zhuo),
遇著人多話難說,
不由我者眼淚多。
像這樣的情歌隨處可聞,這些花兒屬“散花”,比較自由,觸景生情,即興現(xiàn)編,令我奇怪的是這些歌手大多數(shù)都是文盲,而他們竟能編出如此巧妙的歌詞。更令人費解的是他們自己編的歌詞卻說不出來,只會唱出來。我想這也許是蓮花山群眾平時“以歌代言”而形成的遺風(fēng)吧。
我們不斷地攀登,在蒼松翠柏中,帳房連著帳房,花傘挨著花傘,一簇簇、一叢叢,五彩繽紛,宛如盛開的月季。各式各樣的彩扇上下晃動,恰似飛舞著彩蝶。萬千紅男綠女摩肩接踵,人如海、歌如潮。只見各族兄弟盈盈盤歌,藏族、土族姐妹身著民族盛裝翩翩起舞。東鄉(xiāng)的“金嗩吶”唱著“東鄉(xiāng)令”,撒拉的“歌魁”唱著“撒拉令”,保安的“歌王”唱著“保安令”,頭戴白帽的回族歌手也引亢高歌,當(dāng)然更多的還是蓮花山當(dāng)?shù)氐臐h族群眾。一首首“花兒”,此起彼伏,引得游人目不暇接,聞歌止步。
經(jīng)過四個多小時的艱難爬行,我們終于登上了蓮花山頂峰,無限美景盡收眼底,歌手們又觸景生情,贊美起蓮花山來:
腰兩條,一條腰,
蓮花山上青松罩,
半山上搭的云彩橋,
九頂還在空中飄,
水簾洞里結(jié)冰條,(九頂、水簾洞皆為山
上地名)
一年四季常不消。
王家溝門的篝火
初五的下午,我們提前吃過晚飯,便乘車向距蓮花山20里外的王家溝門進(jìn)發(fā)。在行駛的路上,一直給我們服務(wù)的司機老馬——一位平時很少說話的東鄉(xiāng)族穆斯林,這幾天似乎也受“花兒”會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唱起 “東鄉(xiāng)令”來:
尕妹是肝花(肝子)阿哥是心,
阿哥是心,
心離了肝花是不活。
沒想到這早已抱上孫子的老漢,唱的竟是情歌。
上了個高山望平川,
川里頭有一朵牡丹,
看上去容易摘起來難,
阿哥我摘不到手里邊。
惹得車廂里的眾人一陣陣歡笑。
當(dāng)我們來到王家溝門時,已是傍晚時分。遠(yuǎn)處一對對情侶打著花傘,手拉著手,在青草坡上對歌,一只只馬兒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漫步,清清的河水從草邊靜靜地流過,一個個雪白的帳房扎在草地上,猶如繁星撒在綠色的夜空,一堆堆的篝火處傳來眾人的歡歌:
糧滿囤,油滿缸,
家家屋里肉飄香,
農(nóng)民生活大變樣,
蜂蜜里頭拌砂糖。
在一堆堆篝火邊,我發(fā)現(xiàn)既有頭戴白帽的穆斯林,也有身穿民族盛裝的藏族姑娘,更多的還是當(dāng)?shù)氐臐h族群眾,一個個興奮的臉上如同開了花,圍著篝火,手拉著手,唱著,跳著,清脆甜美的“花兒”回蕩在青青的草地上……
紫松山惜別
如果說蓮花山“花兒”會由一串珍珠組成,那紫松山的惜別則是其中別具特色的幾粒明珠了。
紫松山位于臨洮、康樂兩縣的交界處,實際上是個很大的土丘,上面較平整。初六的時候,我們也隨浩浩蕩蕩的人流涌到了這里。只見紫松山上是綠油油的青草,一排排白色的帳房到處可見,如一朵朵白花飄在綠色的海洋里。人們趕著馬,拉著牛,開著拖拉機,來到山頂,2里長的集市很快在山脊上形成,賣著各種小吃和土特產(chǎn)。山坡上一匹匹各色的馬兒在青草地上悠閑地信步,自由自在。望著這足有兩三百匹的高頭大馬,使人仿佛置身于草原的牧場。
山口的對歌開始了,幾個男歌手拉著馬蓮繩,立在山口上,攔住了去路。手里的草帽和著嘴里的節(jié)拍搖晃著,唱道:
什么像流水割不斷?
什么像海永不干?
什么開花永不?。?/p>
什么滋味透心甜?
一群打著花花綠綠的涼傘、手搖彩扇的姑娘們順著山口走上來,邊走邊唱:
情絲像流水割不斷,
山歌像海永不干,
天生石蓮開不敗,
口唱花兒透心甜。
唱一句,答一句,男歌手們邊唱邊退,女歌手們邊唱邊進(jìn),人山人海,直把山口圍得水泄不通。
下山時,一位歌手一直把我們送到山下,邊走邊唱,依依不舍,情意綿綿:
我送大哥沙柳坡,
沙柳坡上沙柳多,
抓住了沙柳哭一場,
沙柳的葉兒往下落。
幾位女歌手竟然真的哭了起來:
民院的阿哥老遠(yuǎn)地來,
還我的相思病來。
淳樸的鄉(xiāng)情,淳樸的蓮花山人,竟對感情如此地珍重,聽著這一聲聲動情的“花兒”,我們豈能不熱淚盈眶?
啊,蓮花山的景,蓮花山的情,蓮花山的“花兒”,蓮花山的人兒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