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處懸樓的命運
興遠寺坐落在雷壇河邊上,盡管對面就是繁忙的蘭阿公路,但卻很不顯眼。
民間傳說,興遠寺始建于明初。那時,雷壇河水勢洶涌,沿岸果園密布,水磨林立;春夏之際,梨花雪白,桃花嬌艷,懸樓水榭沿河散落,風光的確與眾不同。
數百年后,昔日的世外桃源成了鬧市區(qū),雷壇河也早已干涸,曾經的桃園、梨園也蓋上了高樓大廈,只有興遠寺的懸樓名氣依舊響亮。
興遠寺中最出名的建筑是懸樓。懸樓是明清至民國時,蘭州人在山腰或山崖邊建的懸壁式建筑。
黃河穿蘭州城而過,在西起八盤峽、東至桑園峽長達100多公里的地域內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河谷盆地,蘭州市區(qū)就坐落在黃河和峽谷塑造的臺地上。介于山水之間的蘭州,山河風韻自然天成。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山河相間的蘭州人,不僅修建了大量的北方流行四合院,還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蘭州地域特點的懸樓水榭。
人們先在山邊河灘上立木柱或者石柱、磚柱作為支撐點,然后架梁、搭木板、建房。房屋凌空而出,遠遠望去,如同懸空一般。
如今興遠寺懸樓是雷壇河沿岸惟一的懸樓!寺里的慈成師父說:“寺里的懸樓原本有三四間,如今僅剩一間,為保護這間僅存的懸樓,在樓下砌了磚墻以支撐樓體,沒有砌磚墻之前,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懸空的柱子?!?/p>
興遠寺懸樓已經岌岌可危了。慈成師父打開房門,我們進入懸樓,滿屋灰塵,廢舊物品堆了一地,墻皮大面積脫落,只有部分墻壁上方的宗教壁畫依稀可辨。透過破爛的方格窗戶,可清清楚楚看到蘭阿公路上的車輛行人。樓外的墻壁也早已坍塌,人們用廢舊的籬笆堵起來勉強算一堵墻。
法雨寺原稱羅漢殿,位于蘭州市白塔山三臺大廳東北,與西嶺三官殿對稱呼應。
法雨寺懸樓正在進行維修,底層支撐的水泥墻已經完成,上面的木頭框架也已經完成了。
“懸樓原先是上、下兩層,底下由柱子支撐,年代太久了,柱子已經開始腐爛,地基也開始下陷。寺里募化了100多萬元進行維修,一切都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進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來的木料?!狈ㄓ晁碌娘@慧師太說。
法雨寺懸樓和興遠寺水榭折射出了蘭州懸樓水榭的命運。
蘭州的懸樓水榭主要集中在黃河北岸的金城關、金山寺、靖遠路一帶和雷壇河邊上。興遠寺水榭、法雨寺懸樓就是當年的見證。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fā)展,尤其是黃河北道路的拓建,極具蘭州地理特點的懸樓水榭被逐漸拆除了。如今只剩下了五泉山的臥佛寺、千佛閣,白塔山的羅漢殿(法雨寺),雷壇河的興遠寺等幾處,講述著曾經發(fā)生的故事。
多少水榭濤聲中
“靖遠路上的水榭基本上都是些酒樓、車馬店之類的小店鋪,這些店鋪主要為西行的客商提供服務?!睏钭髦f。
今年79歲的楊作柱解放前曾是晉商“淵發(fā)明”的職員,所以對靖遠路上那些酒肆、茶樓比較關注。
“樓的一部分延伸在河面上,由柱子支撐著,從河灘(面)到樓面上好幾米高,我覺得起碼2米多,這些并不是樓,是平房,一層的,只是有支撐,在河對面看上去是懸的,也可以叫作懸樓,但叫水榭似乎更為妥當一些。這些水榭懸樓主要集中于白塔山下?!睏钭髦f。
解放前,鎮(zhèn)遠浮橋、黃河鐵橋是黃河上游的交通要道,過橋向西可以通往新疆、青海、寧夏等地。靖遠路是解放前沿黃河北岸通往寧夏、包頭至北京的古馬車道,也是包蘭公路起點。因為這條路要經過甘肅靖遠,故命名為靖遠路。靖遠路也是水榭比較集中的地方。
“這里靠近黃河,是通向寧夏、包頭的必經之路,因而人來人往,比較熱鬧。水榭就靠近黃河南面。隔河看上去都是二層小樓,大約有二三十家小鋪子,做小買賣?!睏钭髦貞浀?。
“這些店鋪修建時先在黃河中打入圓木,上面再用方木做梁,然后在方木上鋪上木板,蓋上木板房。門向北山邊,客人推門見山,開窗臨河,感受自然與眾不同?!?/p>
“那些遠道而來的行旅、商賈在靖遠路上打尖歇息,在黃河的水榭上看著羊皮筏子逐浪而下,聽著黃河的濤聲滾滾而來,對蘭州的山河風韻有了切身的感受?!?/p>
如果說靖遠路水榭沾了黃河靈氣,那么金城關、金山寺的懸樓則帶著山的氣韻。
雨打風吹九間樓
“最險要的懸樓當屬九間樓?!苯夥藕髼钭髦恢痹诠幌到y(tǒng)工作,對九間樓記憶猶新。
九間樓是蘭州懸樓中最具特點和代表性的建筑,位于華林山北麓峰頭,原先是華林寺的一部分,清中葉華林寺被毀,只剩下了九間樓。
“九間樓在華林山伸向黃河的山嘴上,曾是國民黨的軍事重地,蔣介石曾在里面住過呢?為了躲避日本人的轟炸還挖了防空洞。”
“九間樓下的道路很窄,去小西湖、上西園必經此地,后來進行削山填河加寬道路,也僅容一輛馬車通過,汽車需要繞路?!睏钭髦f。
嚴格意義上說九間樓并不是樓,它是用九根柱子懸空而架起的平房,從下面看上去,好像樓房一樣,由于只有九間,所以才叫作九間樓?!皹菛|、西、南三面建圍墻,圍成一座院落,大門開在東南,上面是磚雕的‘砥礪’兩字。憑欄遠眺,只見黃河滾滾東流?!奔易≡谖鞴痰狞h玉枚,今年快80歲了,長期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對九間樓的情況比較了解。九間樓曾經下榻過眾多的軍政要員,蔣介石、戴笠等都曾在此下榻。
“1942年是抗日戰(zhàn)爭最為艱苦的時期,為應對日軍的大舉進攻,穩(wěn)定后方局勢,蔣介石曾在此住宿一夜,據參加過接待的人回憶,當時九間樓一帶每天都能看見頭戴禮帽、身著藍色中山裝的便衣特工。戒備非常森嚴。”
1944年,軍統(tǒng)戴笠在此住過一個多月,秘密布置了軍統(tǒng)特務在西北地區(qū)的活動,此后這里就作為軍事要地,被籠上了神秘的面紗。1956年,擴建西津路的時候,在風雨中飄搖了多年的九間樓轟然倒塌。
劫后殘存的懸樓風韻
現在,蘭州的懸樓主要集中在五泉山,保存在五泉山的懸樓各不相同。
1998年以后,為拓寬蘭州市區(qū)北濱河路,許多懸樓被拆除了,如今的蘭州人想一睹蘭州懸樓的風采,就只有去五泉山和白塔山。
五泉山游人如織,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體現了蘭州地域建筑特點的懸樓就隱藏在山中。
武侯祠是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武侯祠前的一覽樓就是非常有特色的懸樓。
武侯祠是奉祀諸葛亮的地方。傳說蘭州水煙最早是由諸葛武侯引進的,所以諸葛亮也是蘭州水煙業(yè)的奉祀之神。
武侯祠初建于明代,清乾隆與同治年間兩次焚毀,光緒初年重建。武侯祠正殿供諸葛孔明,殿前有懸樓,名曰“一覽樓”。重新維修后的一覽樓下面采用了立柱支撐,上面是挑出的部分。登樓后視野開闊,可將蘭州市區(qū)一覽無余。
相對于一覽樓來說,地藏寺和臥佛寺的懸樓就更有特色了。這兩座寺院初建時間相差不多,懸樓的特點都是從樓板往外延伸,而且比較長,基本上沿著殿堂構成一個懸樓圍廊。從下面看上去,樓板凌空,游人可以圍繞著懸樓轉一圈,眺望蘭州市區(qū)風光。
站在懸樓上遠眺,城市高樓林立,對面的白塔隱約可見。城市建設飛速發(fā)展,曾經的懸樓卻漸行漸遠,最終成為人們心底的一段回憶。
“登斯樓危乎危哉,敢存妄想焉有妄為,能這般面壁十年,入定便成尊者相;到此處高則高矣,切莫自矜也休自喜,忘不得懸崖萬丈,臨深長抱惖然心。”這是劉爾炘寫的一副對聯,寫的就是千佛閣。
千佛閣在五泉山東巖頂上,分為兩層,順著臺階上去,只見樓閣重疊,長廊橫臥,依山就勢而修建。
游人從樓閣攀援而上,登上千佛閣后,如同飄然凌空一般,山下的風光景物盡收眼底。只不過昔日眾多的懸樓水榭,如今已被高樓大廈所取代,只留下了無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