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件探究型
例1(2007福建福州課改)如圖1,點D、E分別在線段AB、AC上,BE、CD相交于點O,AE=AD,要使△ABE≌△ACD,需添加一個條件是(只要寫一個條件)
分析:本題是一道和三角形全等有關的條件探究題,根據已知條件AD=AE,又∠A是公共角,所以可根據“SAS”或“ASA”或“AAS”添加條件若根據“SAS”判定方法,可添加AB=AC,間接地可添加BD=CE;若根據“ASA”判定方法,可添加∠AEB=∠ADC,間接地可添加∠CEO=∠BDO;若根據“AAS”判定方法,可添加∠B=∠C
解答:AB=AC,BD=CE,∠AEB=∠ADC,∠B=∠C,∠CEO=∠BDO(任選一個即可).
二、對數探究型
例2(2007吉林長春課改)如圖3,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點,連接AD,DE⊥AB,DF⊥AC,E、F是垂足圖中共有多少對全等三角形?請直接用“≌”符號把它們分別表示出來(不要求證明)
分析:本題是一道和多對全等三角形有關的探究問題觀察圖形可知共有6個三角形,它們分別是△ABD、△ACD、△ADE、△ADF、△BDE、△CDF由已知的條件可判定△ABD≌△ACD(SAS或SSS或HL);△ADE≌△ADF(AAS),△BDE≌△CDF(AAS或HL),所以圖中共有三對全等三角形
解答:共有3對:△ABD≌△ACD;△ADE≌△ADF;△BDE≌△CDF
三、結論探究型
例3(2007湖南張家界課改)如圖5,在四邊形ABCD中,AB=AD,BC=DC,E為AC上的一動點(不與A重合),在E移動過程中BE和DE是否相等?若相等,請寫出證明過程;若不相等,請說明理由.
分析:本題是一道和三角形全等有關的結論探究題,根據已知條件可知△ABC△ADC(SSS),于是得∠DAE=∠BAE,進而可由“SAS”判定方法證△ADE△AB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得BE=DE也可用同樣的方法證△CDE△CBE得BE=DE
解答:BE=DE
證明:在△ABC和ADC中,
AB=AD,AC=AC(公共邊),BC=DC,
∴△ABC≌△ADC(SSS),∴∠DAE=∠BAE.
在△ADE和△ABE中,AB=AD,∠DAE=∠BAE,AE=AE,
∴△ADE≌△ABE(SAS),∴BE=DE
四、情境探究型
例4(2007湖北武漢課改)你一定玩過蹺蹺板吧!如圖7是小明和小剛玩蹺蹺板的示意圖,橫板繞它的中點O上下轉動,立柱OC與地面垂直當一方著地時,另一方上升到最高點問:在上下轉動橫板的過程中,兩人上升的最大高度AA′、BB′有何數量關系?為什么?
分析:本題實質上是全等三角形的應用,要探究的最大高度AA′、BB′的數量關系,可通過證△A′OA△B′OB(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質得AA′=BA′.
解答:AA′=BA,理由如下:
C、O是AB、A′B′的中點,∴OA=OB′,OA′=OB又∠A′OA=∠B′OB,∴△A′OA≌△B′OB,∴AA′=BB′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