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為了中國曾經(jīng)的搖滾(懷舊珍藏版)》
陸凌濤 李洋編著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8
定價:38.00元
從《一無所有》的第一聲吶喊, 到上世紀90年代的群星璀璨;從1994紅戡體育場中國搖滾勢力的桀驁飛揚,到星殞人散繁華落盡,中國搖滾經(jīng)歷了一個傷感的輪回。《吶喊,為了中國曾經(jīng)的搖滾》記錄了中國搖滾和搖滾一代的生長和生命,本文就摘錄自他們成長的聲音。
“詹妮5歲時,生活很無聊,她打開收音機調(diào)到紐約臺,搖滾樂拯救了她的生命。”
——婁·里德
婁·里德的一句歌詞是所有聽搖滾長大的孩子們尋找同類的暗號,搖滾樂也許太過喧嘩和躁動,但它真的可以把我們從混亂卑賤的人生中打撈拯救。
然而,一直以來的懸念是:
究竟什么是搖滾樂呢?
長頭發(fā)、皮夾克、破了洞的牛仔褲……也是,也不是;
吉他、貝司、鼓……也是,也不是;
Elvis Presley、The Beatles、Bob Dylan、Nirvana……也是,也不是;
年輕的自由、荷爾蒙的沖動、離經(jīng)叛道……也是,也不是;
節(jié)奏、歌詞、旋律、夢想、真實、感覺、狂野、信仰、力量、憤怒……也是,也不是;
……
這些都不是搖滾樂,也可以說都是, 那么形而上意義的搖滾樂究竟是什么?歷史和那些自命不凡的搖滾人,他們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還算靠譜兒的答案。
歷史如是說
格雷爾·馬庫斯是聞名遐邇的搖滾名著《神秘列車》的作者,他認為搖滾無非是“一種美國文化”,比如埃爾維斯·普萊斯利無非是“把作為美國人的感覺戲劇化,把這種感受的含義、價值和美國生活的利弊形象的表達?!?/p>
卡爾·貝爾茲則在他那本《搖滾故事》中視搖滾為“民間藝術(shù)”,一種下意識的俚語表達方式。
查理·勒特稱搖滾為“城市之聲”,認為它是都市少年們創(chuàng)造的新音樂吶喊。
喬納森·艾森則在《搖滾之時代》中稱搖滾為“對西方文化之偽善的反叛……是一種深刻的顛覆形式”。
理查德·戈爾德斯坦在《搖滾之詩》中則認為,搖滾最重要的特點乃是對青春活力的肆無忌憚的揮霍……
美國黑人音樂家Chuck Berry用他的作品給搖滾樂下了個定義,這同樣是一首50年代搖滾樂誕生初期的作品Johnny B Good。它講述了一個彈吉他的年輕人走向成功的故事,以敘事的手法給搖滾樂加上了一個十分誘人的光環(huán),搖滾樂可以讓一個普通人走向成功與輝煌。
這個普通人可以沒有任何樂理知識,不懂音樂,只要他有理想,只要他勇敢地把自己心里想的唱出來,只要他愿意。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發(fā)射給外星生物的一艘飛船上,這首歌還作為人類文明的精華被刻錄在一張光盤上,用以表達地球人的文明成果。
當(dāng)局者如是說
中國特色是搖滾又是什么?
這個問題太大了……真的是太大了!到現(xiàn)在其實也很難給它下個定義,尤其是在中國用中文來下個定義,因為大家都會說這么說是什么意思呀,那么說又是什么意思呀。它就是一種音樂形式,至于對我來講,它的意義就是,有很多很多(這樣的)音樂影響了我的人生,給我了很多心靈的撞擊。
超載樂隊主唱:高旗
其實那時候,我對這個概念也不是很清楚。我非常喜歡的是Heavy Metal,那時候我們想到要做這樣的音樂。樂隊起名字,為什么叫黑豹樂隊,也跟當(dāng)時我們的想法是有關(guān)系的。
黑豹樂隊吉他手:李彤
作為我們來講,搖滾樂一直是一種力量的象征,而這種力量對我們來講,可能是我們一代人都有的一種責(zé)任,尤其是我們這些受過正統(tǒng)的音樂學(xué)院教育的人。我們的音樂都要有一種方向,而不是像現(xiàn)在很多的音樂那樣,就是隨意地玩——我就是說我自己。我們都有為什么的,都是有原因的,所以就我們做音樂的初衷來講,就要做成一種有力量的、健康的音樂。
輪回樂隊主唱:吳桐
郝舫在他的搖滾專著《傷花怒放》中有這樣一段評述:“如果說90年代之前的中國,搖滾還只是崔健孑然獨立的呼喊,是青年們從《伊甸園之門》出發(fā)萌生的向往和想像,如今,它卻響徹在每一家舞廳、每一部隨身聽,探頭于每一家電臺、電視臺和大報小報,甚至成了最大眾化的口頭禪,成了任何一個時髦青年表明自己不曾落伍的口頭招貼?!钡堑搅?1世紀,那些曾經(jīng)以搖滾為時髦口頭標(biāo)貼的年輕人都已經(jīng)長大了,或許他們對搖滾也多少有了些與當(dāng)年不一樣的理解。唐朝樂隊的前吉他手劉義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老五,就已經(jīng)把搖滾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
我當(dāng)時聽到吉他聲的時候是一個回頭,現(xiàn)在是有好幾個回頭,這個聲音大家都在找,可能這種聲音能把一些問題解開。還有一些人是不服輸,還要自己去親臨現(xiàn)場,來補足這種搖滾。我看我自己聽了搖滾以后到底解開了什么樣的人性,找到什么樣的人格魅力,這都是人們試驗的一個過程。搖滾樂目前在中國來講已經(jīng)有了一些根基了,花盆快要建立起來了,就差在這里開花了。土壤大家都在做,包括我們現(xiàn)在的談話,就是一種土壤,與媒體溝通和介紹這個過程 ,就是一種每天澆灌的營養(yǎng)。
原唐朝樂隊吉他手:劉義君(老五)
那時候好像根本就沒有想更多搖滾樂本身是怎么樣的。那時候唯一可能想過的,可能只有崔健。他會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寫進歌里去。其他人都沒有想過自身音樂要提高到什么高度……搖滾可能更多是泄憤。
原呼吸樂隊吉他手:曹均
旁觀者如是說
搖滾并沒有太強的概念,只是區(qū)別那種俗音樂,感覺比較好的就行了。
著名錄音師:王昕波(老哥)
搖滾樂本身就是非常商業(yè)化的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流行文化,在中國比較特別的就是把搖滾樂算成了某種與先鋒文化有關(guān)的東西。實際上搖滾樂是一種很商業(yè)的東西,在西方最成功的搖滾樂,我覺得都是很商業(yè)的搖滾樂。
原新華社記者、原唐朝樂隊經(jīng)紀人:黃潦原
搖滾樂是一種表達方式和一種生活方式。
原不倒翁樂隊鼓手、
演出經(jīng)紀人:李季
莫名其妙的音樂影響
中國搖滾樂誕生在80年代初期,對于那種信息渠道閉塞、國家才剛剛開放的時代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而言,能夠理解“RockRoll”當(dāng)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對于中國老一代搖滾人來說,他們心中的搖滾力量又是怎樣生長起來的呢?憑什么大家能在對搖滾懵懂無知的狀況下,就下定決心為了搖滾而死磕到底呢?
我們聽了大量的鄉(xiāng)村音樂,當(dāng)我們接觸到搖滾樂現(xiàn)場的時候,我們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搖滾樂的魅力。
搖滾音樂家:崔健
因為我是學(xué)英文的,前后有大概7個英文老師,他們都給我一些美國搖滾樂的磁帶讓我聽。一開始是上課,我記得我聽的第一個還是The Beatles,Rolling Stones,是一個美國本土的搖滾樂手叫布魯斯·斯普林斯廷,這就是美國人很喜歡的,很藍領(lǐng)的。我當(dāng)時一聽唱腔我就覺得好,第一個印象是覺得他十分真實,非常直接,沒有任何修飾,沒有從我做起虛偽的外殼,所以當(dāng)時這個我喜歡,所以由此我開始聽越來越多的東西。
歌手:鄭鈞
一種表達方式、一種生活方式,其實也是一種演出方式。搖滾好像并沒有這么簡單。說到這,我想起了John Lennon的一首經(jīng)典作品《想像》。就資本主義社會環(huán)境和價值觀念而言,這首歌是夠叛逆、夠另類的了。他強調(diào)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某些觀念,甚至當(dāng)這首歌出來之后還曾經(jīng)一度在一些西方國家被除數(shù)禁止播放。然而就音樂而言,如果你第一次聽到這首歌,它唯美的旋律和慢板的節(jié)奏使你根本無法把它判定為搖滾樂。所以任何偏頗的、片面的、武斷的定義都是不負責(zé)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