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牧羊人,我們是信仰下的羊群?!痹谟⒄Z中,“黑羊”一詞指不合群者、害群之馬,是人人得以驅之而后快的異類??僧斅輾v史的長河時,我們發(fā)現(xiàn)星空中閃耀至今的竟大多是這些“黑羊”的星座,難道離群中才有真理?離群中才能孕育出生命的輝煌?
當屈子披發(fā)吟游江邊時,是否也唱出了黑羊們的辛酸?“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黑羊一生的寫照,是伴隨他一生的宿命?!靶哦娨?,忠而被謗。”因為他與眾不同的智慧,所以被世人嫉恨;因為他與眾不同的思想,所以被世人不理解;更因為他與眾不同的節(jié)操,所以被世人排擠。有漁人問屈原為何不隨波逐流,他回答說不能玷污了他一生的氣節(jié)。壯矣!寧可離群,以成就人格的高潔;寧可離群,以成就思想的清明!
當東方朔等人以特立獨行之姿活躍于政治舞臺上時,是否也顯示出了黑羊們的瀟灑?總有些人樂于擁有黑羊的身份,他們以此為榮,竟也得到了賞識,各自實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但樂于離群,也需要有離群的本錢,一味地佯狂裝瘋只是嘩眾取寵,并不能為自己贏得他人的尊重,更別說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了。如馮諼,孟嘗君有三千門客,而他為何又偏偏被這樣一個三彈其劍的人所吸引?因為他彈劍之舉有趣而與眾不同?當然不是。馮諼在后來為孟嘗君買仁義,得君信,建家廟,遂成“三窟”,讓孟嘗君在紛亂的年代得以在諸侯之間安然周旋。這才是他敢于且樂于成為黑羊的原因。樂于離群,來自心態(tài)的灑脫;樂于離群,來自智慧的積累。
當陶淵明吟唱“歸去來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時,是否也指明了黑羊們的選擇?有能力而不受重用,只能艷羨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有雄心而無明主,只能哀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當時代不能容納仁人志士時,不如退為黑羊,構筑政壇以外的另一座殿堂。所以有了司馬遷的《史記》,有了陶淵明的《飲酒》,有了歐陽修“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的玲瓏剔透,有了蘇軾“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千古豪情。不如離群,退一步是為了人生的風平浪靜;不如離群,退一步是為了人生的海闊天空!
當時不待我時,不如離群,做一只黑羊!
【作者系廣東省深圳市育才中學春韻文學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