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世界(二)》的作者指出人類頭腦的迷惑、習慣和假設(shè)是世界上所有暴力的和痛苦的根源。盡管教育水平、宗教諒解和自我提高從技術(shù)角度而言都進步了,但是戰(zhàn)爭、競爭、互相猜忌和保衛(wèi)領(lǐng)土的活動卻愈演愈烈。你了解思維的局限嗎?這里,且聽一聽克里希那穆提在本書中極富哲理的精彩闡述。
當我們在探尋時,我們尋求的是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的探尋是確定的,是預(yù)先設(shè)定的,這樣它就不再是一種探尋。我認為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當思維在尋求一種特定的狀態(tài)、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當它在尋求上帝、真理,或者希望得到某種神秘的或其他類型的體驗,它就已經(jīng)想好要尋找什么了;而因為它已經(jīng)設(shè)定和規(guī)劃好了要尋找的東西,它的探尋就是完全徒勞的。將思維從要得到某種結(jié)果的期望中解放出來是最為困難的事情之一。
因此我們的問題就是如何將頭腦從所有的局限中解放出來,而不是如何改善這些局限。你明白嗎?我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都在試圖改善局限。天主教徒、新教徒,以及全世界各種其他的教眾,包括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全部都是在試圖以一種更高尚、更道德、更無私或更虔誠的方式局限人的思維。事實上,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在試圖以一種更好的方式局限他的思維。從沒有人提出徹底解放頭腦的問題。但是對我來說,除非徹底地解放頭腦,只要還存在基督教、佛教、印度教或其他說不出名字的類型的局限,問題就依然存在。
因此,了解自身非常重要,難道不是嗎?自我認知是智慧的開始。自我認知不是取決于某些心理學家、書籍或者哲學家,而是每時每刻地認清本來的自己。你明白嗎?認識自己就是觀察一個人在想什么,他感覺如何,不僅僅是表面上的,而是深刻地了解真相,沒有責備,沒有判斷,沒有評價或比較。試試看,你會發(fā)現(xiàn),對數(shù)個世紀以來被教導要去比較、責備、判斷和評價的頭腦來說,停止所有這些過程并簡單地去觀察真相是多么多么的困難。但是除非做到這些——不僅僅是在表面上,而且是貫穿整個意識內(nèi)容。
思維不僅僅是忙于處理日常活動的清醒的意識,還包括無意識的更深層次,那里充斥著過去、傳統(tǒng)和種族本能的殘余。所有這些構(gòu)成了思維,除非從中解放我們?nèi)康囊庾R,否則我們的探尋、疑問和發(fā)現(xiàn)將會是有限的、狹隘的和微不足道的。
因而,思維的局限是全面的,沒有哪部分的思維沒有受到局限。我們的問題是:這樣的思維能夠解放自己嗎?能夠解放它的人是誰?你是否理解這一問題呢?思維是全部的意識,覆蓋了知識、記憶、傳統(tǒng)和種族本能的全部層次。這樣的思維能夠解放自己嗎?是不是只有當思維認識到了自身的局限,認識到擺脫某一局限仍然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局限,它才能夠得到解放?
只有當思維完全靜止時它才能夠得到解放。盡管它有很多問題,無數(shù)欲望、矛盾和野心,但如果通過自我認識,通過不帶任何肯定或否定意見的自我觀察,思維認清了自己的活動,那么從這種意識中將產(chǎn)生令人驚異的靜止和思維的安寧,一種沒有任何活動的平靜。只有此時思維才是自由的,因為它不再渴望任何事,不再尋找,不再追求某個目標或理想一這些都是受局限的思維的計劃。如果你明白了這一點,不再自我欺騙,你就會發(fā)現(xiàn)被稱為創(chuàng)造力的那個非凡事物的出現(xiàn)是有可能的。只有此時,人的思維才能了解什么是無限,什么是上帝、真理,或者你愿意怎么稱呼都可以——具體的詞匯無關(guān)緊要。以世俗的觀點看,你也許很富有,有著數(shù)不清的財富、汽車、房子、冰箱,以及表面上的寧靜。但是除非你找到了那種無限,否則悲傷和不幸就總是存在。思維擺脫局限就是悲傷和不幸的終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