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27;S851.3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08)11-0016-02
丹江口市草場資源豐富,農民歷來有養(yǎng)羊的習慣。但山羊規(guī)模發(fā)展速度緩慢,全市山羊飼養(yǎng)量一直在4萬只左右。為了摸清阻礙我市山羊生產發(fā)展的原因,最近市畜牧局組織力量對本市山羊生產的主產區(qū)涼水河鎮(zhèn)、習家店鎮(zhèn)、均縣鎮(zhèn)、官山鎮(zhèn)的山羊生產、疫病防治進行了摸底調查,現(xiàn)報告如下。
1調查結果
根據涼水河、習家店、均縣、官山4鎮(zhèn)的4個村,20個村民小組共565戶的摸底調查,養(yǎng)羊戶150戶,占總戶數(shù)的26.5%;養(yǎng)羊戶中養(yǎng)羊最多的207只,最少的3只。山羊飼養(yǎng)量共計2 066只,存欄1 134只,比2007年同期增長32.6%,能繁母羊377只,比2007年同期增長23.2%,2005年出欄肥羊183只,出欄率22.1%,2006年1~9月份出欄147只,出欄肥羊平均體重2005年為22.3kg,2006年為23.3kg。阻礙我市山羊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4個方面。
1.1羔羊成活率較低
2005年共產羔392窩共752只,成活370只,成活率僅49.2%;窩平均產羔1.9只,窩平均成活0.9只,繁殖率為245.8%。
2006年1~9月份產羔299窩共533只,成活369只,成活率69.2%;窩平均產羔1.8只,窩平均成活1.2只;繁殖率155.6%;再從羔羊死亡重量結構來看,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死亡596只,其中25kg以上死亡42只,占7.0%;25kg以下10kg以上共死亡61只,占10.3%;而10kg以下的死亡493只,占到82.7%。
1.2疾病死亡率高
調查統(tǒng)計分析,因病死亡343只,占死亡總數(shù)的57.9%,疾病死亡根據臨床癥狀分為10種,其中患痢疾病死亡249只,高占72.6%,其他缺奶弱羔、難產流產、羊痘、轉圈、產后風、腸套疊、咳嗽、軟骨(缺Ca)、遺傳?。ɑ危?種共死亡94只,占27.4%。上述疾病大多數(shù)是根據臨床癥狀和部分剖檢變化而定的,現(xiàn)根據其臨床癥狀分述如下。
1.2.1痢疾病該病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在疾病死亡中占72.6%,占死亡山羊總數(shù)的41.8%。此病羔羊發(fā)生較多。在死亡的249只中,5kg以下的羔羊死亡185只,占74.3%。在調查中,根據群眾反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癥狀:①羔羊:開始不吃奶,垂頭弓背,一般在第2天出現(xiàn)拉稀,糞的形狀如粥狀或水樣,顏色有綠、黃綠、灰白、黑色等,有腥臭,羔羊表現(xiàn)明顯的腹痛,也有少數(shù)羔羊糞中帶血,一般在2~3d內死亡。②成年羊:病羊遲鈍,放牧時離群落后,表現(xiàn)腹痛、腹瀉、貧血,可視黏膜蒼白,胸部及腹下部水腫,食欲不振,消瘦,被毛粗亂無光澤,有的羊只表現(xiàn)有神經癥狀,興奮不安,步態(tài)不穩(wěn),呼吸困難,咬牙、嚼食泥土或其他異物,側身倒地,頭向后仰,拉稀、糞便呈深綠色或黑色。
1.2.2羊出痘癥狀:病變多發(fā)生在口唇、蹄部、蹄叉、蹄冠、系部及大腿內側,陰唇和包皮處也發(fā)生膿皰和潰瘍,有傳染性,但經治療一般在20d左右即可康復。
1.2.3羊轉圈癥狀:病羊暴躁不安,經常發(fā)生痙攣,頭偏向一側作轉圈運動,有的病羊伏地不起或站立不動,用前額抵于某種障礙物上,精神沉郁、食欲廢絕,行走時身體失去平衡,也有的病羊出現(xiàn)失明。病死羊經剖檢發(fā)現(xiàn)腦內有囊泡,囊泡液流出后有白色點點。根據臨床癥狀和剖檢情況,懷疑是羊腦包蟲病,有待確診。
1.3非病死亡率極高
據調查結果,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山羊飼養(yǎng)量
2 066只,其中非病死亡251只,占死亡總數(shù)的42.1%。非病死亡有11個方面,其中:凍死101只,占40.2%,豬咬死44只,占17.5%;牛壓死34只,占13.6%;鷹叼33只,占13.2%,其他如曬死、塌死、淹死、攆死、狼吃、打死、狗咬死等共死亡39只,占15.5%。
1.4寄生蟲病危害嚴重
寄生蟲病對山羊的危害也很嚴重,特別是體外寄生蟲,所查山羊1 134只,虱、蜱(經查是扇頭蜱)的感染率為100%,有些山羊幾乎全身被蜱、虱布滿,頭、頸、耳、腹部尤為嚴重,疥螨的感染率達90%以上,山羊普遍脫毛,全身起白色痂皮。同時,體內寄生蟲感染也很嚴重,據對山羊寄生蟲?。S檢、剖檢)普查的資料統(tǒng)計,我市山羊感染的體內寄生蟲有11種。其中,細頸囊尾蟲幼感染率37%,粗紋結節(jié)蟲感染率50%,鞭蟲感染率28%,肝片吸蟲感染率5.6%,前后盤吸蟲感染率5.6%,捻轉血矛線蟲感染率50%,輻射結節(jié)蟲感染率22.5%,擴展莫尼茨絳蟲感染率22%,大翼泡首線蟲感染率5.6%,類園線蟲感染率5.6%,仰口線蟲感染率5.6%。
大量的寄生蟲寄生,對山羊造成多種危害。一是大量吸取營養(yǎng),導致羊消瘦貧血,發(fā)育不良,對疾病抵抗力減弱。據調查,山羊死亡時間大多在1周齡到半歲之間。原因是,羔羊滿月后隨母放牧,增加感染寄生蟲幾率,爾后逐漸消瘦,遇上連陰雨天氣較多的7~8月或枯草季節(jié),往往造成大批羔羊衰竭或繼發(fā)感染其他疾病死亡。許多畜主反映,開始羔羊生長很好,放牧后,逐漸干瘦,脫毛,遇上連陰雨天氣和冬天就大批死亡。二是消化吞咽或破壞宿主的組織細胞,造成機械性損害。三是產生毒素引起全身性病理變化或機械壓迫鄰近組織造成血管或其他組織的損傷。四是多重的寄生蟲往往造成山羊腸道、膽管等阻塞,很多山羊都是因此而死亡。五是引入或傳播其他疾病。
2對策與建議
2.1改良羊種,提高生產性能和抗病力
根據調查和養(yǎng)殖戶反映,我市山羊普遍存在個體小、生長慢,一般1只羊1年才增重10~15kg,根據我市山羊品種現(xiàn)狀和市場的需要,我們認為要進行山羊品種改良,引進波爾山羊作父本為最佳,在方法上主要是引進公羊或凍精與本地母羊進行二元雜交,在具體步驟上可先辦試點,對后裔進行鑒定,取得成效后再推廣,切忌搞“一哄而起”導致“一轟而垮”。同時在推行本交的地區(qū),為防止近親繁殖,可采取定期交換公羊配種。
2.2加強飼養(yǎng)管理,提高羔羊成活率
(1)搞好欄圈改建工作。我市農村養(yǎng)羊,普遍忽視欄圈建設,這是導致大量非病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在飼養(yǎng)管理上,必須實行“四改”,即:改豬牛羊同圈飼養(yǎng)為分圈飼養(yǎng);改圈內積肥為圈外積肥;改地面欄圈為“兩層樓”欄圈;改無窗為有窗。
(2)加強對“重胎”母羊和羔羊的護理工作。
2.3搞好羊病防治,降低死亡率
(1)要重視羊病防治,尤其要把羊“三聯(lián)四防”等傳染病的預防納入強制免疫計劃,統(tǒng)一安排,統(tǒng)一要求,統(tǒng)一檢查,落到實處。
(2)培訓技術隊伍,提高羊病防治水平,一是為提高基層畜牧獸醫(yī)人員的羊病防治水平,定期舉辦羊病防治培訓班,改變只有“豬醫(yī)生”、“牛醫(yī)生”而沒有“羊醫(yī)生”的狀況,獸醫(yī)不僅會看豬病牛病,還要會看羊病。二是為普及科學養(yǎng)羊技術,組織編寫“羊病防治手冊”,供基層獸醫(yī)和專業(yè)戶學習應用。
2.4重視寄生蟲病,落實驅蟲工作
(1)對感染率最高的體外寄生蟲,有條件的地方可進行藥浴,在目前條件下,在養(yǎng)羊相對比較集中的村應建立簡易帆布藥浴池。具體做法是在比較寬敞地方(水源充足)挖一深1.5m,長3m,寬1.5m的土坑,內墊一塊不透水的帆布,然后倒入藥浴液,將羊放入池中藥浴3min,藥浴完后可取出帆布到另一個村繼續(xù)使用。藥浴液可采用殺蟲菊脂等藥物來配制。
(2)每年秋末春初,應普遍對羊體內寄生蟲進行驅蟲。驅蟲藥物可選擇用硫雙二酚(50g/包),用量用法:每50kg體重1包,內服;苯硫咪唑(50mg/片),用量:每千克體重10~15mg,內服;驅蟲凈(10mg/支),用量:每千克體重7.5mg,肌肉注射。
(3)羊糞堆積發(fā)酵,以殺滅蟲卵,羊舍墻壁及地面用草木灰水或石灰乳消毒。
(4)草場實行輪牧,條件許可時,實行枯草季節(jié)燒荒,以殺滅越冬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