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知識
1.下列詞語中黑體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A.洎(jì)牧以讒誅 蓋音謬(miù)也
鐘磬(qìng) 鸛(guàn)鶴
B.咎(jiù)其欲出者 棲鶻(xíhú)
窈(yǎo)然 噌吰(hóng)
C.奉之彌(mí)繁 莫(mò)夜月明
褒(bāo)禪山 無物以相(xiàng)之
D.暴(bào)霜露 梵(fān)語
鏗(kēng)然 穴罅(xià)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始有遠略(開始) 夫夷以近(平坦)
有大石當中流(河水的中間)
B.終繼五國遷滅(遷移) 有穴窈然(深遠幽暗)
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敲打)
C.革滅殆盡(差不多) 卒葬之(終于)
桴止響騰(響亮)
D.率賂秦耶(全都,一概)非常之觀(景象)
空中而多竅(中間空)
3.下列各句中,“以為”的含義與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不以為苦,反以為樂
C.秋以為期
D.自以為得其實
4.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C.亂者四應,倉皇東出
D.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5.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能謗譏于市朝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生丈夫,二壺酒,一犬D.封之以膏腴之地
6.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活用現(xiàn)象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①夜縋而出②越國以鄙遠
③既東封鄭④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
⑤潔其居⑥北至于御兒
⑦吾妻之美我者⑧聞寡人之耳者
⑨面刺寡人之過者⑩今媼尊長安君之位
A.①②③⑥⑨/⑦/④⑤⑧/⑩
B.①③⑥⑨/②⑦/④⑤⑧/⑩
C.①③⑥⑨/⑦/④⑤⑧⑩/②
D.①③⑥⑨/②⑦/④⑤⑧⑩
7.下列各句中,對句式特點的說明有誤的一項是()
A.趙嘗五戰(zhàn)于秦(介賓后置,可理解為“趙嘗五于秦戰(zhàn)”)
B.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省略句,可理解為“還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C.古之人不余欺也?。ㄙe語前置句,可理解為“古之人不欺余也”)
D.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判斷句,判斷詞為“是”)
8.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①不賂者以賂者喪②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B.①與爾三矢②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C.①蓋其又深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D.①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故曰弊在賂秦也
9.從詞類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B.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謙稱的一項是()
A.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B.老臣賤息舒淇,最少
C.寡人聞古之賢君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11.下列文學常識的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戰(zhàn)國策》是國別體史書,西漢劉向編訂,分12國策,共33篇。
B.《左傳》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至戰(zhàn)國時期的各國史事。
C.《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都是解釋《春秋》的,被稱為“春秋三傳”。
D.《左傳》《國語》的明顯區(qū)別是:前者按年代記史,長于記事;后者分不同國家,長于記言。
二、語段閱讀
(一)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安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蘇轍〈六國論〉》)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責怪)
B.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豐厚)
C.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陰暗)
D.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疲憊不堪)
2.下列各句中,黑體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A.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B.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
C.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
D.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3.下列對“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這句話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把韓魏兩國丟棄給秦國,而四國在后方休息。
B.將韓魏兩國讓秦國去收拾,而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
C.用韓魏兩國去對付秦國,而四國在內部休養(yǎng)生息。
D.將韓魏兩國交給秦國,而四國在內部休息。
(二)
孟嘗君將入秦,止者千數(shù)而弗聽。蘇秦欲止之,孟嘗君曰:“人事者,吾已盡知之也;吾所未嘗聞者,獨鬼事耳?!碧K秦曰:“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見君?!?/p>
孟嘗君見之。謂孟嘗君曰:“今者臣來,過于淄上,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桃梗謂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挺子以為人,至歲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則汝殘矣?!僚荚唬骸蝗?。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國,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則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嘗君乃止。
(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刻削子以為人(作為)
B.有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 (給予)
C.挺子以為人(筆直)
D.止者千數(shù)而弗聽 (到)
2.下列各句中,黑體字與“孟嘗君將入秦”中“將”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蘇秦欲止之
B.臣之來也,固不敢言人事也
C.固且以鬼事見君耳
D.淄水至,則汝殘矣
3.下列各句中,黑體字的意義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①今者臣來,過于淄上
②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③故嘗與過宋將軍
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A.①與③相同,②與④不同
B.①與④相同,②與③不同
C.①與③不同,②與④相同
D.①與④不同,②與③相同
4.下列各句對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泥土也不過恢復成西岸罷了。
B.變成土也不過回到西岸上罷了。
C.泥土也不過回到西岸上罷了。
D.變成土也不過恢復成西岸罷了。
5.下列各句對上文的寓意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土偶人與桃梗都是用來言鬼事,與人事無關。
B.土偶人是蘇秦自比,桃梗用來比孟嘗君。
C.土偶人用來比孟嘗君,桃梗是蘇秦自比。
D.土偶人和桃梗在“淄水至”的情景下不同的結果,比孟嘗君“留齊”與“入秦”的不同結局。
本期參考答案
《知識檢測》
一、1.A2.D3.C4.D5.D6.D7.D8.B9.D10.B11.B12.B
二、(一)1.C2.C3.C
(二)1.A2.A3.C4.B5.D
名人小故事
大器晚成的蘇洵
青年時代的蘇洵,豪放不羈,喜好游俠。到了二十七歲那年,他已是一女兩男的父親。這時蘇洵對自己的夫人說:“我衡量了自己,盡管已到了中年,如果要讀書,還是可以成才的。”于是蘇洵認真學了一年多,自以為差不多了,就去考進士,結果沒有考中。這時他才認識到,學習并不容易,要想成功非下苦功不可。
一天,蘇洵的書房里忽然不斷地向外冒煙。家里人都很吃驚,不知出了什么事。走進去一看,只見蘇洵正把一疊疊的文稿往火爐里塞。原來,他把自己過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燒掉,決心從頭開始。從此,他謝絕賓客,閉門攻讀,夜以繼日,手不釋卷。他如此發(fā)憤攻讀了五六年,終于文才出眾,下筆有神,頃刻間數(shù)千言。由此可見,要想成才,必須刻苦努力讀書。
課文助讀
王安石與褒禪山
??∩?/p>
褒禪山,舊名花(華)山,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含山縣城北十五華里處,為九華山余脈?!逗娇h志》記載:唐貞觀年間慧褒禪師結廬于此,寒暑不出,卒后葬于此山,后名褒禪山。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云峰,欲雨則云氣,每年春夏猶見。有龍洞、羅漢洞及龍女泉、白龜泉諸勝。重巒疊嶂,有泉有洞,這樣的美景吸引了北宋大儒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撫州(江西臨川)人,官至宰相。其散文筆力雄健,感情豐富,尤以議論見長。著作有《王荊公集》《臨川先生文集》等。
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通判任上辭職,在回江西故鄉(xiāng)途中路過含山縣乘便游玩了心儀已久的褒禪山。同年七月以追憶的形式寫下這篇著名的散文《游褒禪山記》。
王安石一生筆耕不輟,文集共百卷,選入《古文觀止》數(shù)十篇,以《游褒禪山記》最為著名。后代學者論其文“為文儼如從政,挺拔勁見,言情少,說理多,邏輯性強。重在立意、生發(fā),超拔卓絕”,這段話可作為對《游褒禪山記》的經典注腳。
據考證,王安石一行五人當天從慧空禪院出發(fā),向東行五里許,在距華陽洞百余步的地方,發(fā)現(xiàn)石碑,碑上文字模糊,唯“花山”二字依稀可辨。后在華山南麓入洞游玩。因前洞空曠,后洞幽險,王安石等人決定從后洞進入,洞內陰森怕人,不時有蝙蝠和青蛙的鳴聲,有鐘,有泉水乳石,造型各異,氣象萬千。因帶的是木質的火把,燃時有限。一行人中有退卻的念頭,王安石拗不過大家,只好一起返回,意猶未盡。因沒能完整而全面地了解華陽洞的情況,回去以后,王安石一想到此事便后悔不已。同年七月下旬的一天,王安石用筆追憶,寫出《游褒禪山記》這篇游記。
游記一般是記敘所見所聞,以敘述與描寫為主。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卻很特別:以生發(fā)議論為主。借未果聯(lián)系治學,作者說“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面世后,獲得廣泛的好評,眾人皆推崇,茅坤說其“逸興滿眼,余音不絕”。吳楚材、吳調侯把其選入《古文觀止》,有以下評語:“意之所至,筆亦隨之”“可謂極文章之樂”。雖記游筆墨不多,但有身歷其境之感,而作者在刻畫奇妙景觀的同時,巧妙地將人生治學的哲理契合之中,看上去天衣無縫。
后來宋明清不少文人雅士紛紛前來探古尋幽,尋找王翁的遺韻:北宋元右年間,和州官吏王季曾在華陽洞旁邊建祈雨亭,碑文有“入洞門二十步,稍折而北,逐漸開豁”“石乳懸欹,深窈莫測,不敢莫入”。明代文人戴重《華陽洞記》:“前洞圜空徑丈”“穿石出聲”“有九龍居之”等句子。明李繁昌《褒禪山》詩云:“路入亂云堆,僧房四面開,龜泉半泥滓,龍洞已湮埋。嘯竹渾忘醉,穿花要獨來。何人題寶塔,老筆照崔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