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課程。應從教學基本要求、教學技能、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增強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概論》課 教學實效 教學方法 考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3-1875(2008)08-074-02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這門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核心課程,又是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的課程。如何提高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具體做法。
一、吃透教材,準確把握課程的基本要求
首先,全面、準確地把握和落實關于開設“概論”課程的基本要求。新開設的課程是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重點,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作為統(tǒng)一的整體進行分析,而不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內容的簡單相加。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注意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準確闡述作為最主要的目標。
其次,準確理解教材的主題與主線。“概論”課教材的設計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以來的最新理論成果貫穿起來,形成一個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體系。在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源”和“流”的統(tǒng)一把握中加深學生對科學理論的理解,從而增強他們對整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認識;另一方面,又要認識到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三種理論形態(tài),他們各自都構成了科學理論體系,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論述,突出每一個理論成果的理論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不同的時代特征、歷史背景和實踐經驗,幫助學生深刻領會黨的三大理論成果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完整把握基本原理、基本觀點和基本知識。
第三,準確理解教材的重點。和以往教材相比,“概論”課教材突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點。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進程等內容,不再占有相當篇幅。教材設計具有針對性與現(xiàn)實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另外一個問題,即“對教材中涉及的問題,學生一看似曾相識,他們在直觀上認為這些問題都知道,而實際上又都不怎么知道”。[1]實際上,學生是帶著諸多現(xiàn)實困惑走進課堂,比如腐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等。學生的這些現(xiàn)實困惑,學生提出來任課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予以科學的回答。這是關系到“概論”課是否具有說服力與感染力,是否真正具有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處理上,老師要對學生的發(fā)言主題進行甄選與提升,選取那些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變被動為主動。
二、提煉講授技巧,提高講課水平
“概論”課是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的課程。講得不好,就陷入“假”、“大”、“空”之中。教師講得空洞無味,毫無表情;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麻木不仁。教師講得生動風趣、內容充實,學生聽得興趣盎然、入情入腦。所以,教師的“講”功非常重要。
在“概論”課的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概論”中的重要理論和觀點,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復雜的論證簡單化、枯燥的說教鮮活化。可采用由表及里法、聯(lián)想法、比較法、以古鑒今法、“添油加醋”法、“旁征博引”法等。大量引用與教材中的理論相聯(lián)、相通的事例、時事和經史典故,加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增強教學的知識性、生動性和趣味性,以期達到“活”化理論課的目的。
三、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
“行為乃啟化之源”,要真正達到“概論”課堂教學的良好效果和真正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內化。而這一內化的過程是以實踐為前提,離開了實踐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行為等便很難養(yǎng)成。因此“概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既要提高講授技巧,加強理論教學,又必須貼近大學生生活實際,貼近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實際,努力結合新時期出現(xiàn)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社會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大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理論去認識社會、指導實踐,在接觸、參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中接受教育,加深對本課程的理解,“概論”課的實踐教學主要有兩種形式[2]。
(一)課堂實踐教學形式
1.課堂討論或辯論。課堂討論要求學生在參考資料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的觀點通過比較、分析和思考,學會客觀、全面地解析問題,這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之一。結合社會大課堂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課堂討論,把一些看起來淺顯、說起來空洞、講起來片面的內容通過討論、辯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為學生營造出一個輕松的氛圍,使他們在輕松中去碰撞不同的思想、觀點,然后再由老師加以引導,得出一個為多數(shù)人認同的結論。如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下崗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大學生擇業(yè)、就業(yè)問題等。讓每位學生就一個感興趣的問題準備發(fā)言稿。在進行課堂討論時,推選學生擔任主持人、記錄人,由學生自由發(fā)言,觀眾席的同學應踴躍提出問題、積極參與,力爭每個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討論結束,由任課教師對課堂討論進行點評和總結。通過交流討論,解決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深層次的思想問題,使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2、專題講座。專題講座是根據(jù)“概論”課體系的框架結構,打破常規(guī)教學中按章、節(jié)講授教材的方式,對“概論”課的教學內容作適當?shù)恼?,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現(xiàn)實社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設計專題進行教學。這些專題既涵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又突出教學重點,體現(xiàn)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重點,結合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重大問題和學生思想實際。圍繞選定的問題進行專題教學,從而達到以教學大綱為基礎,以教材為基準,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精簡,在廣度和理論層次上又相對于教材要廣泛、深刻,補充學科最前沿的理論信息和社會主義實踐的前沿信息,通過專題講授,把各個理論串聯(lián)起來,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從而增強教學的吸引力和時代感,激發(fā)不同層次的學生興趣。
另外,條件允許的話,由教學領導牽頭,聯(lián)系聘請校內外專家、學者或成功人士辦講座,結合“概論”課的學習,介紹當?shù)匕l(fā)展規(guī)劃以及當?shù)氐默F(xiàn)狀、發(fā)展前景,讓師生進一步看到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在當?shù)亟洕?、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具體運用,從而使師生增強對家鄉(xiāng)和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信心。
3、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使學生真正學以致用。如針對第八章第三節(jié)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這部分,運用案例“‘未富先老’的挑戰(zhàn)”來進行講解。介紹當代中國“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問題,指出我國老齡化的規(guī)模大、速度快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老年社會保障系統(tǒng)相對滯后,而且家庭養(yǎng)老功能弱化。同時強調我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發(fā)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較大,這決定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必須量力而行、循序漸進,采取多樣化的保障方式。然后向學生提問,最后教師點評。案例教學促進學生之間的討論、辯論、對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并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與綜合分析能力,培養(yǎng)學生運用理論的自覺性。
4、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可以呈現(xiàn)大量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富有變化的教學材料,以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立體化的教學形式,最大限度地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概論”課教學過程中,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精心制作教學課件,利用多媒體電化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平臺,從多方位、多角度給學生展現(xiàn)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fā)展歷程及理論的形成、發(fā)展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深入學生的頭腦。制作的教學課件,除了運用大量的文本幫助學生理解三大理論成果的基本內容之外,可運用大量的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料,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示三大理論的魅力,使學生在情感受到感染和教育。如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理論成果”專題中,插入了有關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生平視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中,插入了有關新農村建設的視頻等。
(二)課外實踐教學形式
1、開展社會調查。社會調查可安排在寒暑假,結合學生放假回家和暑期“三下鄉(xiāng)”和“四進社區(qū)”實踐活動,教師根據(jù)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先出好一些題目,如科學發(fā)展觀落實情況、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進城務工農民工情況、社區(qū)自治、環(huán)保、貧富差距、就業(yè)、對所在城市乞討現(xiàn)象的觀察等,在放假前布置給學生。要求本學年開設了“概論”課的班級的同學寫出3000字以上的調查報告。而且在開學后第一周內必須交上來,調查報告的成績計入期末總成績。社會調查目的是引導學生把所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去正確分析、解釋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運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同時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群眾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和科研意識。
2、參觀訪問。參觀訪問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文化視野,培養(yǎng)應用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結合本地的實際,以“概論”課的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在周末參觀革命遺址、紀念館、或是了解改革開放過程中涌現(xiàn)的先進典型,如知名企業(y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村莊等。這些場所可以提供鮮活生動、直觀真實的歷史和現(xiàn)實案例,讓學生了解中國人民長期以來艱苦奮斗、勤勞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和中華民族在走向現(xiàn)代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
3、到實踐基地現(xiàn)場教學。針對這門課,建立典型的農村實踐教學基地。如新農村致富科技文化村、旅游生態(tài)家園與小康社會建設示范點和文明村鎮(zhèn)建設示范村等。因此,當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部分內容時,就不必在課堂上多費口舌,直接把學生拉到其中的一個村去參觀、考察、訪問。通過看、聽、問,學生就很容易理解所謂的新農村不再是以往理解的村容村貌,真正的新農村應該包括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幾個方面的要求。這樣,學生對“三農”問題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對國家的社會改革成果也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進而對我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充滿了信心。
四、實現(xiàn)考核方式多樣化
根據(jù)“概論”課的教學目標體系,在考核方式和評價體系上進行改革,建立“概論”課考核評分體系,行為養(yǎng)成分占實踐環(huán)節(jié)總分的一半,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占總成績的60%。簽于 “概論”課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較難,因為它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單方面的。不只是專任教師一人來完成的。行為養(yǎng)成評價分還由自己、同學、班主任來共同完成。期末開卷考試分占40%,考試題注重創(chuàng)新精神,以案例分析為主要考試題目。這樣,才能夠體現(xiàn)實踐教學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促使學生將所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知行統(tǒng)一,增強“概論”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18
[2]王金州,戴金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