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妹妹約定了,當(dāng)大家都不再有飛行恐懼癥的時候,會一起去印度買傳統(tǒng)服裝Sari(“沙麗”,也有寫作Saree),因為那些布的質(zhì)料、顏色,都實在美得像只應(yīng)天上有的衣服。
成語中有“天衣無縫”,故事是這樣的:話說唐代時一個年輕男子郭翰,在某個炎熱夏天的晚上,遇見一位從天而降的仙女,她身上穿著一件又漂亮又輕柔的無縫衣服,郭翰問仙女:“你的衣服怎么完全沒有接縫?”仙女回答:“它是天衣,根本不需要用任何針線,又怎會有縫合處?”后人認為當(dāng)時來自天竺(即今天的印度的Sari,可能就是“天衣無縫”中的那件“天衣”。
Sari,是印度婦女傳統(tǒng)披布,完全沒有經(jīng)過縫合。根據(jù)《世界風(fēng)俗大觀》指出,在印度人心目中,只有未曾縫制過的衣服才算是“凈衣”,尤其在祭祀場合,更一定要穿上無縫衣服。有些較為嚴格的寺院,列于穿著有縫衣服的人,是禁止進入寺院范圍的。
其實Sari也算不上是一付“衣服”,不過由于包纏身體的方法得宜,看起來也跟一件衣服無異。Sari的包纏方法,在印度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習(xí)慣。其中一種,屬于瑪拉西托省的包纏方法,是先纏腰,再將布繞過臀下,然后搭到后背。而我們現(xiàn)在所見很多印度婦女在Sari上面加上小外套,下面又穿裙子或者褲子,是近代的穿法,而那件短外套也有名稱,叫做Choli或ravika。
一般來說,Sari尺寸是長六點五碼,寬四十五寸,本來只有由頂級絲綢做成的披布才能稱得上是Sari,但由于不是每個印度婦女都能穿得起這么名貴的絲綢,所以后來以混紡、尼龍質(zhì)料等的披布也可稱為Sari。據(jù)說一塊繡上金線銀線,釘上珠片和其他裝飾的Sari,售價過萬。
妹妹曾經(jīng)托她的印度朋友在回鄉(xiāng)時買一塊Sari送我,上面釘了很多小珠,也花了數(shù)百美元,可惜我仍未想到該如何穿這件天衣。
印度的傳統(tǒng)女子有了月經(jīng)之后,就要開始穿上Sari,所以Sari是成年的象征。一旦穿上Sari,就代表到了適婚年齡,父母便會為女兒找對象。父母更會花所有積蓄為女兒買首飾,印度語中首飾的意思等同“抵押”,首飾的多寡,會決定一個女子在夫家的地位。
(選自《麗都美識》,林世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