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水早、二水趕,三水四水緊相連,一直澆到麥開鐮。”這條農諺形象地說明了傳統(tǒng)種植方式中多澆水對小麥高產的重要作用。如今,在北京市密云縣,小麥不再“喝水”,卻仍能達到相當?shù)漠a量。
在常規(guī)栽培條件下,小麥需要澆水3~4次,每畝每次灌溉用水平均50立方米,小麥整個生育期每畝灌溉用水150~200立方米。北京的小麥“覺悟”高,因為北京太缺水了,它們不愿意多“喝水”!北京屬于資源性重度缺水的特大型城市。
為確保城市生活用水,北京只能選擇壓縮農業(yè)用水,冬小麥種植面積縮減到100萬畝左右。
再減下去,北京如果不種小麥,將對全國產生較大影響。從2004年起,北京農學院植物科學系潘金豹教授帶領課題組,在密云縣開始了采用免灌溉旱作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
課題組首先從品種入手,篩選出抗旱品種“北農67”。2004~2005年屬于降水正常年份?!氨鞭r67”種植3畝,表現(xiàn)突出,畝產288千克。2005~2006年,屬于嚴重干旱年份?!氨鞭r67”試驗面積30畝,平均畝產153千克,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旱性。2006~2007年,屬于嚴重干旱年份?!氨鞭r67”試驗面積350畝,平均畝產174千克,最高產量275千克。2007~2008年,“北農67”的播種面積3 000畝。
其次,課題組探索出培肥地力技術、冬小麥深耕技術、冬小麥播種技術、冬小麥冬春耬麥、壓麥技術、冬小麥灌漿期葉面施肥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等十大配套技術。讓不喝水的小麥不減產,確保一定的產量。
今年,這一技術已經在郊區(qū)應用2萬畝。實際效果表明,采用免灌溉旱作技術,可以有效預防農田土壤風蝕,減少冬春季裸露農田沙塵危害,固碳放氧、凈化空氣,改善首都城鄉(xiāng)大氣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正常氣候條件下,不低于常規(guī)種植的效益。因此得到當?shù)剞r民和政府的認可和歡迎。
專家們測算,如果北京市的100萬畝小麥都采用這項技術,每年至少可節(jié)約灌溉用水1.5億立方米,對于減少農業(yè)用水,緩解北京水資源緊缺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