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迎風冒雪朝北走去,去往北京植物園的曹雪芹故居,朝拜心中的雪芹。
遷居前,我也曾在煙柳剛透綠芽的早春來過,那時故居墻根的霜痕正依稀見綠。繁花似錦、姹紫嫣紅的夏天,更是植物園的好季節(jié),我又曾多次在故居門前的古槐綠陰下悠閑地品茗沉思?!皠窬獜検晨弯e,勸君莫叩富兒門。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一年四季來這里,我都會感受到雪芹“黃葉著書”時的氛圍,然而最能體會出真諦的還是在冬天,在迎風冒雪的荒寒寂寥中方能對曹雪芹當年的創(chuàng)作心境產(chǎn)生刻骨的體會。
魯迅曾經(jīng)感謝他的父親不善經(jīng)營,使他在生活從小康墜入困頓后看見了世人的真面目,寫出了近代最深刻揭露世人靈魂的文章。同樣道理,如果曹氏家族不遭遇抄家厄運,少年曹雪芹沒有體味到世態(tài)的炎涼,不在“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艱苦環(huán)境中“黃葉著書”,而是仍然在燈紅酒綠、溫軟甜香中過他的闊少爺生活,也絕對寫不出《紅樓夢》。當然,倘若他們都未曾闊過,未曾經(jīng)歷上下的波折、冷熱的反差,而是始終在貧窮中度日,也不可能有現(xiàn)在的成就。雖然冬天的公園沒有人去,但是要體會魯迅、曹雪芹寫作的心境,最好還是在冬天。
雪下著,已經(jīng)積得很厚的白雪在腳下發(fā)出吱吱的響聲。植物園內(nèi)的層層樹海都覆蓋著雪被,黃葉村的柳樹枝條在雪霧中顯得迷迷蒙蒙,雪芹塑像上蒙了一層雪,眉頭緊皺,似乎在低頭沉思著什么?!芭P雪黃葉村,紅樓夢無休?!蔽腋械?,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現(xiàn)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態(tài)。因為雪芹正是在冰雪料峭中思索人生,在風雪刺骨的寒夜里寫他的《紅樓夢》的?!拔鞔凹魻T風雨昏?!笨梢韵胍姡斈暝凇翱癸L軒”里,茅椽蓬牖、瓦灶繩床,沒有充足的煤火,更沒有現(xiàn)在的暖氣,外面風雪瀟瀟,屋內(nèi)寒冷難耐,雪芹寫上幾行,就得在嘴邊哈一哈氣,焐一焐手。多么艱辛啊!于是雪芹將身外的冰雪轉(zhuǎn)化為心中的徹冷,再化作對人世的冷察,最后化作了不朽的華章。雪芹就是雪中的芹圃。1764年冬天,雪芹的獨子不治夭亡,他陷入極度的憂傷和悲痛中,在除夕之夜病逝于西山……我想那時,漫天的飛雪也會為痛失這位文學天才而悲泣。
對于一個思想者和寫作者來說,什么是不朽的?是凝結(jié)著深刻思想的美的文字。真正的思想者和寫作者應該全身心地探求天地宇宙的真經(jīng),著魔一般地錘煉自己的文字和文體,提高自己的思想與藝術(shù)境界,而不必去糾纏那些身外事。唯有文字才是不朽的,才是值得嘔心瀝血去打磨的。其他不過是過眼云煙。而時間是考驗文字是否具有價值的試金石,不用去炒作,更不必去自我吹噓。試回顧歷史,多少炒作而成的華貴詩文都迅速朽爛了,自吹自擂者也早已成為笑料,而曹雪芹和魯迅的文章卻是時間越久越顯現(xiàn)出其不可磨滅的價值。
中國近代有兩部書在中國人的精神解放史上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這就是《紅樓夢》和《魯迅全集》。這兩部書共同的地方,就是敦促中國人從“瞞和騙”的沼澤中猛醒,“睜了眼看”世界,做“真的人”,實現(xiàn)精神的真正解放。
所以當今的兩大顯學——“紅學”與“魯學”,實質(zhì)上是相通的。而這相通之處,就是“人”!是對人的深刻認識與深刻表現(xiàn)。
有生之年,能在心中樹起魯迅、曹雪芹這兩位文化巨人的形象,以“魯學”與“紅學”這兩大顯學為精神生命的兩大寄托,該是多么充實,多么幸福!
雪下著,已經(jīng)積得很厚的白雪在腳下發(fā)出吱吱的響聲,雪花拂在臉上,涼颼颼的。我在迎風冒雪中深切感到了人活天地間的充實與幸福。
閱讀思考:
1.作者認為,冬季拜訪曹雪芹故居,與其他季節(jié)相比有何不同?
2.文章標題是“迎風冒雪訪雪芹”,但在正文中為什么又用了很多篇幅來評價魯迅?
3.文章在行文中,多次寫到下雪和雪景,有何作用?
4.在作者看來,曹雪芹為什么能夠得以不朽?
【桑進林/供稿】
參考答案
《迎風冒雪訪雪芹》
1.在荒寒寂寥的冬天,更能對曹雪芹當年的創(chuàng)作心境產(chǎn)生身歷其境的刻骨體驗。(意思對即可)
2.他們都有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都同在逆境中發(fā)奮創(chuàng)作了最偉大的作品,文中引入對魯迅的評價,與曹雪芹形成類比(或襯托、正襯),使兩者相得益彰,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意思對即可)
3.照應標題,營造、渲染、再現(xiàn)當年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有助于表現(xiàn)和深化主題。(意思對即可)
4.他能夠忘我地探求宇宙和人生的真諦,錘煉自己的文字和文體,創(chuàng)作出了凝結(jié)著深刻思想并在中國人的精神解放史上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的《紅樓夢》;《紅樓夢》不朽,曹雪芹自然被后人永遠緬懷。(意思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