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麻雀又在唧唧喳喳地叫著,它們總令我想起一位長者——功然大師。
功然大師原是天寧寺中的一名老僧,我與他的相識是因為一堆米和一群麻雀。
母親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常常去寺院拜佛。我雖然沒有那份執(zhí)著,閑暇時倒也樂意陪母親去寺院,拜訪那些處在僻靜之所的佛陀。一日,當我和母親正要穿過寺院禪房處一片小樹林時,突然聽到一陣清脆而熱鬧的鳥雀聲。循著這聲音,我們發(fā)現(xiàn)了那些在林間跳躍的精靈。那是怎樣的奇景呀:成百上千只麻雀在林間撲騰,跳躍。在那些騰躍的身影之中,我看見一個僧人捧著一只小口袋,將袋中的米粒均勻地撒在地上。麻雀無不欣喜地聚集過去啄米吃。那些麻雀似乎和那僧人甚是熟悉,有的停在那僧人的袈裟上,有的停在他的手掌上,有一只小麻雀則更大膽,直接停在了他的頭上,那僧人只是莞爾一笑,亦不去趕它。那時正值黃昏,夕陽下,那僧人的周身閃著柔和的光輝。一陣風吹來,帶來遠處的晚鐘聲和樹葉的沙沙聲,它們和眼前這些鳥兒的歡叫之聲自然地融在一起,奏起了交響樂。數(shù)年以后,當我品味著禪詩,或是聽到鳥雀鳴叫的時候,那幅夕陽老僧喂鳥圖就會浮現(xiàn)在腦海中,心底便生出一種懷念來,懷念那個向鳥雀施米的老僧——功然大師。
“大師”二字是我加上的,也許功然禪師并不同意,但是在我心中,一個僧人倘若能如他那般,便可稱為大師了。功然大師八歲出家,現(xiàn)在已經(jīng)八十多歲了,卻依舊耳聰目明,身體健朗。他原來并不在天寧寺修行,幾十年前,他還在五臺山。忽然有一天,他好像聽到了佛的召喚,于是,便開始了“一瓶一缽垂垂老,萬水千山得得來”的云游生活,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當他看到破敗的天寧寺之后,他決定留下來,這一留就是半輩子。林花謝了又開,眼看著一座座佛堂、禪房相繼建起,功然大師卻依舊住著當初的舊禪房。他每天除了早課,晚課,誦經(jīng)參禪外,余下的時間他則用來修補那些因破損而被人遺棄的佛像,再者就是喂養(yǎng)鳥雀。幾十年的時光一晃就過去了,當那些小字輩都當了住持之后,功然大師——這個“功”字輩的僧人依舊是一名普通僧人,不過此時已成了一個老僧。每當熟識他的香客為他這一段故事嘆惋之時,他總是微微一笑,雙手合十,念一聲“阿彌陀佛”,別人亦不復多言了。
功然大師尊崇、信奉的是大乘佛教中的凈土宗。我雖然并不懂得佛教諸多派別的區(qū)別,但是從功然大師喂鳥時的和善背影中,從他修補佛像時的專注目光中,我似乎又明白了些什么。所謂凈土,是指心靈的凈土??v然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內心卻依然澄明如鏡;縱然名利天地紅塵滾滾,內心卻依舊寧靜如水??垂θ淮髱煷蜃?,常常讓人覺得蒲團之上坐著的就是端坐于蓮臺之上的佛陀。
不記得是什么時候的事情了,大概也有好幾年了吧,天寧寺又改建了,原來的禪房拆除了,功然大師便又去云游了。注視著那座金碧輝煌、高聳入云的“中國第一寶塔”,我心中卻有點悵然若失。功然大師去了哪里?有人說,功然大師回五臺山了,又有人說,他去了一所鄉(xiāng)村小廟當了住持。我似乎若有所悟:功然大師到了哪里有什么要緊呢?他心中有凈土,到何處尋不到凈土呢?
或許是受功然大師的影響,現(xiàn)在母親每天早晨也會早早起床,在院子里的空地上撒上一把米,等待著那些穿梭在這個城市里的精靈來啄食。也許我和母親終其一生都不可能尋找到功然大師的那方凈土,但是目送著那些麻雀消失在天際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也找到了我的一方凈土,也許那就叫做善良,叫做關愛。
風吹起的時候,送來了樹葉相互摩擦的聲音,和著一群鳥雀的叫聲,如同梵音。
點評
功然大師身處塵世,心在凈土,悲憫的情懷惠及鳥雀。作者與之似有借佛家之凈水一洗世上塵埃之意。文章敘述從容不迫,兼以抒情筆調,與功然大師淡泊的情懷正好相應。
【作者系江蘇省常州市北郊中學學生,指導并置評:楊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