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嬰兒出生了。他放聲大哭,他的媽媽也喜極而泣——這孩子來得也太不容易了,懷胎十月不說,就是因為媽媽的戶口掛在了人才交流中心,險些被剝奪了生孩子的權利。按照規(guī)定,沒有檔案所在地的證明,無法拿到準生證。而這個人才交流中心就是不給開證明,因為“他們不管生育問題”。
幸好遇到了一個好心人,孩子來到了這個世界??赡赣H的奶水不足,這讓年輕的媽媽很擔心:那些母乳代用品是安全的嗎?至少,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對全國15個城市抽樣調查后得出的結論并不樂觀。安徽阜陽毒奶粉造成大頭娃娃,就是個很好的案例。當然,這位母親其實是“自身難?!保撼缘牟丝赡鼙恢亟饘傥廴具^,吃的肉可能來自“垃圾豬”,喝的“礦泉水”或許就是自來水冒牌裝的。
母親精心呵護著她的寶貝,但有一天,孩子還是被送進了醫(yī)院。幸好,問題并不嚴重。但母親卻要面對一堆麻煩:比如大夫的處方寫得“飛一般”,藥費貴得嚇死人。沒辦法報銷,中國絕大多數(shù)兒童還沒有被納入社會醫(yī)療保障的范疇。但納入了又能怎么樣呢?母親在醫(yī)院里看到一群人圍著大夫理論,原因是他們的父親早晨遛彎時摔倒了,被好心人送進了醫(yī)院ICU病房,至今昏迷。但銀行和醫(yī)院都說,如果老人想用他的卡報銷醫(yī)療費,必須本人簽字。
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母親只能拼命工作。這還是為了夢想中的房子。在他們居住的城市,房價以每月至少10%以上的速度增長。首期付款倒是存夠了,可開發(fā)商死活不給辦住房公積金貸款。母親要把這筆公積金取出來,足足花費了一周時間——拿自己的錢,比騙錢還費勁,為什么需要那么多手續(xù),還得單位的經(jīng)辦人陪著去?
其實,去銀行取存款也不方便。那個大隊排得像條龍,倒是符合“龍的傳人’的氣質。
排隊近一個小時,終于輪到母親了。其實,她是可以在ATM機上取錢的,但附近幾個機器的錢早被人提光了。誰讓銀行把提款的上限從5000元升至兩萬元,又不給機器多補幾次款呢?取錢的同時,她還交了家里的電話費、手機費。咦,怎么這么多?但通話清單是打不來的。估計是那個“話費套餐”名曰省錢,實為黑錢。反正,這些套餐都是一筆糊涂賬,除了,賣方,誰也算不清楚。
取錢的目的是給孩子交幼兒園的贊助費。此時,孩子已經(jīng)3歲,“演出”開始了——贊助費、擇校費估計要交15年,從幼兒園到高中,如果母親想讓孩子受最好的教育的話,每年1萬元左右。母親的朋友、同事都在抱怨這事,否則,國家發(fā)改委公布的投訴中,教育亂收費的數(shù)量也不至于榮獲“六連冠”。
母親揣著取到的錢,匆匆走過一個十字路口。這倒不是因為怕?lián)專悄莻€綠燈的時間太短了。一個將近30米寬的路口,只給你15秒的時間通過,不著急才怪?!斑@些公眾設施怎么就這么不人性化呢?”母親想。當她和丈夫去加拿大溫哥華度蜜月旅行時,看到那里的交通公共設施,才知道什么叫“以人為本”(不高興的是,他們被旅行社和導游涮了一把)。而在他們這個城市里,四處都是讓人無所適從的公共設施。除了讓人練短跑的路口外,還有那個火車北站——它設計了那么多通道、人口,絕對讓你找不到北!
但出行的最大問題不是火車站,而是火車。每逢春運,一票難求困擾著這位母親和她的家人。最終,他們選擇了飛機,結果誤點6個小時,還沒能獲得任何賠償。
母親來到幼兒園,把贊助費交給了同長。對方許諾好好照顧她的孩子,并借機推薦了若干個“興趣班”給她。當然,每個班都收費不菲。母親并不在乎給孩子花錢,此時,她已經(jīng)開始勾畫孩子的美好未來。受到更多的教育,就意味有更強的競爭力,不至于在大學生像白菜一樣不值錢的社會里,找不到工作。工作——她突然想起了她的一個遠房舅舅,工作了二十多年,還是個“臨時工”。什么社會保障都沒有,將來養(yǎng)老是個大問題。像舅舅這樣被拋棄在社會保障之外的人,全國不知道有多少。
為了舅舅的事情,她曾經(jīng)多次撥打市長熱線、勞動保障投訴熱線??梢痪褪谴虿煌?,要不就是語音留言——從沒給過回復。她只能安慰自己:市長這么忙,小老百姓的事情要排隊。
但她的心不平衡。不管是什么“長”,都要靠納稅人的稅養(yǎng)活。在2006年,像她這樣的納稅人,一共交了37636億元稅給政府。她也不知道這些稅都干了什么!為什么不能拿這些錢去打造更好的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比如,別再大肆宣揚什么教育產(chǎn)業(yè)化、醫(yī)療市場化之類很絕對的言論,讓大家負擔小點。而對于那些雖然應該由市場提供的產(chǎn)品和服務——比如說住房,政府也應該管到位,那么多經(jīng)濟適用房都被大款開后門買走了,可讓這些普通公民怎么安居……
她看著熟睡中的孩子,只是希望:20年后,當他成為一個納稅人的時候,能夠快樂地生活。此時,她翻開一份報紙,看到了一則很讓人感慨的新聞:美國福布斯發(fā)布全國納稅痛苦指數(shù)排行榜,中國人位列第三。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