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傲徠峰前原有山村,村名原名“皇亭”,俗稱“更衣亭”,今謂“御碑樓”,其遺址現(xiàn)在泰安市泰山廣場北側(cè)。為何叫“御碑樓”?何時建?為何建?由于山村歷史久遠,致使今人對其名稱的來歷及演變已模糊不清了。
筆者曾于1998年實地考察昔時“皇亭”故地,僅見殘碑一塊:高1.15米,寬0.83米,厚0.37米,正面唯剩一楷書“濟”字。另有質(zhì)地相同的二龍戲珠碑碑首殘塊。據(jù)村中老人言:原碑曾有楷書大字“萬壽無疆”。
據(jù)清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泰安知縣程志隆所修《泰安縣志·建置》載:“皇亭在傲徠山前,孔道北,距城十里許,周垣四十丈,門三間,南向;北一亭,有康熙三十七年萬姓感恩碑;又北亭三間,內(nèi)恭刊圣祖仁皇帝御制詩,康熙四十三年建?!蓖?,泰安知府顏希深所修《泰安府志》也言及其亭,內(nèi)容相同,均明確了“皇亭”的方位、建筑年代、建筑結構及其規(guī)模。此時與立碑和建亭年代僅相距60年左右,史料極為可靠。但為何立碑、碑鐫何文及為何建亭卻未說明。
《泰安縣志·盛典》及《清史稿·圣祖紀》皆言,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至三十七年(1698年)間,泰安等州縣連續(xù)遭災,多次賑濟?!短┌哺尽ち惺ピt旨》則詳載康熙三十八年的圣諭:“朕巡省民生風俗,南至江浙,茲已返蹕。行經(jīng)山東,沿途見父老,咨詢農(nóng)事‘幸今歲雨旸時若,二麥繼登,小民可以無尤粒食’。但年前被災,泰安等二十七州縣,生計尚未豐盈,宜更加恩休養(yǎng),所有康熙三十六年未完成地丁銀米,俱著免征。”由此可知,當年泰安是重災區(qū),而地處傲徠峰前官道北側(cè)的貧困小山莊,既是皇帝南巡必經(jīng)之處,也是災民號呼之地,當然就成為屢受“皇恩”拯救的重點了。所以,泰安官吏及黎民百姓便代表災民,于康熙三十七年底在此立《萬姓感恩碑》,祝??滴趸实邸叭f壽無疆”。
再據(jù)《清史稿·圣祖紀》載:“壬申次泰安、登泰山,詔免蹕路所經(jīng)及歉收各屬去年逋賦。二月丁丑,運漕米四萬石,賑濟寧、泰安?!鼻宕妒プ鎸嶄洝芬噍d:“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初二日,諭河道總督張鵬翮,‘朕經(jīng)過泰安,新泰、蒙陰、沂州、郯城等州縣,見民有饑色,應即行拯救’,經(jīng)過地方、雖經(jīng)賑濟,蠲免錢糧,但州縣倉谷,年久朽爛,無裨于散賑。”《泰安府志·列圣詔旨》記之更詳:“康熙四十二年春,南巡視河,經(jīng)行泰安,一路見閭閻生聚,遠不逮于從前,隨下諭詳察被災州縣,蠲除額賦,并動倉谷賑濟?!笨滴踹@次過泰安,不僅多次下諭“免征”和“賑濟”,而且令山東巡撫王國昌把賑濟圣旨“即將告示刊刻,遍行曉諭”。為表“視民如子之至意”,他還以此地山村為背景感慨賦詩,詩中有:“地丁既已貸,私派務全希。盡心專邦本,留意欲國肥。麥秋猶可望,黎民其庶幾。”隨即敕命鐫刻《御制詩碑》,并立于《萬姓感恩碑》之旁與之呼應。
泰安等州縣后來災情繼續(xù)漫延:“康熙四十二年夏,淫雨傷禾;四十三年春,大饑,人相食,死者枕藉。”(清道光八年《泰安縣志·災異》)于是皇帝又多次下諭賑濟,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秋后,“特命漕臣,親赴東省,截留漕糧五十萬石,分貯沿河鎮(zhèn)市沖要之地散濟,而外即平價發(fā)糴。”四十三年(1704年)春,“朕因山東及直隸河間府等處,饑民流至京城者甚多……于數(shù)十處立粥廠,日煮粥賑濟。務使流移之人得所,酌量賑給數(shù)月?!保ā妒プ鎸嶄洝罚o疑,泰安又是重災區(qū)和賑濟重點。泰安士民為再次謝“皇恩”,即于康熙四十三年在此山村創(chuàng)建了一組“皇亭”,將《感恩碑》置于院中之亭,稱“皇恩亭”;把《御制詩碑》置于北亭,叫“皇碑亭”。
那么“皇亭”之名到底是怎么演變?yōu)椤坝畼恰钡哪兀勘椴榉街举Y料,其名最早見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重修泰安縣志·輿地志》:“樂利區(qū)六郎墳地方御碑樓”。同年,胡君復在《泰山指南》中則說:“天書觀西為泰山書院,清乾隆時建。西北七里為皇碑亭,有康熙三十七年萬姓感恩碑?!鼻宕短┥街尽穭t稱“皇恩亭”。又據(jù)本村所藏民國間《續(xù)修李氏家譜》言:李氏十三世孫李現(xiàn),“于乾隆三十二年從萊蕪倉上遷居更衣亭”。據(jù)此可知:“皇亭”“皇碑亭”“皇恩亭”“更衣亭”為同地異名?!案峦ぁ笔乔∧觊g之后的俗稱。今之殘碑是《感恩碑》的遺存,“濟”字則系跋文中“賑濟”之“濟”。
總之,“皇亭”是“皇碑亭”及“皇恩亭”的簡稱。因亭院的主體建筑是三間“皇碑亭”,所以后來又稱“御碑樓”。昔日“皇亭”雖已無存,而故址依在。
2000年,泰安市開始建設現(xiàn)代化新城區(qū)的“時代發(fā)展線”。因御碑樓小學恰位于“發(fā)展線”的泰山廣場北側(cè),為保護這一遺址及殘存的碑刻,建設者們便將其文物移至西側(cè)的“土龍”脊背上建亭立新碑。亭南匾額:“御碑亭”。亭下立復制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見泰安等數(shù)州縣饑民亟命設法賑濟》之碑;碑陰為2001年9月泰安市人民政府《重修御碑亭記》,述其清圣祖敕諭賑濟之事及皇碑亭和御碑樓之來歷。
原御碑樓小學及舊村村民,已搬遷至廣場東側(cè)的新建小學及社區(qū)居民樓內(nèi)。泰山廣場是休閑游樂的集中地,充分體現(xiàn)泰山文化、現(xiàn)代風格和藝術品位,集標志性、景觀性、群眾性和商業(yè)性于一體,成為現(xiàn)代化園林旅游城市的標志。御碑樓社區(qū)的居民們也已步入小康生活,在那“康乾盛世”掩蓋下“人相食,死者枕藉”的悲慘生活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