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7日,萬鋼走馬上任科技部部長,一上任就面臨“如何利用科技打造北京奧運”這一舉世矚目的課題。如今2008北京奧運已經(jīng)完美謝幕,萬鋼是如何看待他和他的團隊打造的最酷科技奧運呢?
科技含量最高的奧運
2 0 0 7年,在大連舉行的研討會上,萬鋼的“最酷的科技論”贏得了全場聽眾的掌聲。而對應這個“酷”字的,則是歷史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屆奧運會——2008北京奧運會。
楊瀾:您是第一個用“酷”這個詞來形容“科技奧運”的。
萬鋼:對。
楊瀾:在你的想象當中,最酷的奧運會應該是什么樣的?
萬鋼:我覺得最酷的是我們的科學和技術,能夠運用到奧運會的場館建設和運行之中去。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假如說運動員進入了奧運村,住進了自己的房間,他打開水龍頭,有熱水,但是這個熱水不是用煤加熱的,而是用太陽能加熱的;他進了房間很舒適,這個空調(diào)不是直接的風吹,而是地熱能和污水場處理循環(huán)所多余的能量;當他們走進水立方的時候,那些神奇的燈光表現(xiàn),使用的是最節(jié)能的半導體照明,所耗電量,只是一般白炙燈的25%;當他來到草地上,看到一片綠葉蔥蔥的時候,他也許不會想到,這是我們將白天的雨水收集起來,并作了清理以后灌溉的結果;如果他坐上我們的汽車,在奧運核心區(qū)暢游,他會感到一種現(xiàn)代科技和現(xiàn)代生活的技巧的結合……我想這個酷,可以用我們中國人的老話來說,叫“天人合一?!?/p>
新能源汽車亮相奧運
在本屆奧運會,各種新能源、新技術的運用可謂比比皆是。而眾多技術中可以最直接體現(xiàn)“科技、綠色、人文”這一主題口號的項目就是新能源汽車的應用,超過500輛的零排放汽車帶給各國運動員和觀眾全新的體驗。而這一項目,也是萬鋼多年心血的所在。早在1999年,萬鋼帶領中國留德汽車工業(yè)博士工程師代表團回國考察時,就給國家領導人寫信并提出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要跳躍式發(fā)展,新能源汽車是個切入口的建議。
楊瀾:當時電動汽車并不是最被看好,為什么你會把它提出來,作為我們新能源發(fā)展的一個方向?
萬鋼:一方面是能源的匱乏;第二方面是環(huán)境的影響;第三方面,汽車的發(fā)展,它必然要走一條清潔的道路。當然,中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產(chǎn)業(yè)還不太完善,但是這個不完善,也有它的好處,包袱比較輕。所以在這個階段上,能夠迅速地跨出一步,是會有很多優(yōu)勢的。當時科技部的領導,特別強調(diào)這件事情可能是一個“十年磨一劍”的事情,可能你今天做了,10年以后,并不一定就是世界上最時髦的東西。但是,它有一天,會成為世界支柱產(chǎn)業(yè)的最大的技術轉型和技術變革。而到那個時候,如果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話,我們可能要走一條新的再次引進的道路。
楊瀾:當初有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以咱們中國現(xiàn)有的財力,還不如進行現(xiàn)階段技術的轉型,或者是一些改良,這已經(jīng)挺好了。我們花這么多錢,去研究一些未來的技術,是不是適應我們的國情呢?
萬鋼:解決目前的問題和解決未來的問題,都是科技所要重點發(fā)展的問題,我覺得解決未來的問題,對于科技部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就說電視機,我們這代人都經(jīng)歷過——改革開放以后,中國開始生產(chǎn)黑白電視時,發(fā)現(xiàn)世界上彩色電視已經(jīng)很多了。于是我們就引進彩電技術,可剛布完這個局,突然發(fā)現(xiàn)背投又是一個潮流。
“超越一號”橫空出世
2000年,在科技部和同濟大學的邀請下,萬鋼離開了曾效力11年的奧迪公司,回國發(fā)展。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萬鋼和他的團隊克服了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試制成功了第一輛燃料電池原型車——“超越一號”。
楊瀾:“超越一號”出來的時候,是你自己開的,是嗎?當時那個車比一般的車要重300多公斤,怎么會重這么多呢?
萬鋼:不止,差不多要400公斤。
楊瀾:那車還能開得動嗎?
萬鋼:開得動。那是7年前了,我們的“超越一號”開出來的時候,還沒有車身,就是一個空殼。我坐在上面開。那個時候我們的燃料電池只能發(fā)出20多個千瓦,現(xiàn)在能夠有50多個千瓦。那個時候我們用的鋰離子電池,也很重,功率也不大。整個車子很重,再加上我們又搞了一些設計,怕它到時候斷掉,所以開起來特別小心,就像自己剛剛誕生的孩子一樣,那種感覺是不一樣的。但是前些日子,我又開了新一代的燃料電池車。
楊瀾:這是幾代了?
萬鋼:這已經(jīng)是第五代了。
新能源汽車的初體驗
對于北京奧運會來說,所有的國人都渴望辦成一次舉世無雙的盛會,而新能源汽車這一新生事物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它的使命,則成了人們關心的焦點。2007年,清潔能源汽車在“好運北京”測試賽的大雨中接受一次嚴苛的考驗。而這時,萬鋼雖然身在福建出差,但手中的電話卻不停地為他帶來最新的消息。
楊瀾:您當時在哪兒?
萬鋼:我當時在福建出差,天降傾盆大雨。大雨、慢速度,這是對它們一個很大的考驗,要能夠防水。在測試賽中,新能源汽車還是出了一個小小的差錯,掉隊了。
楊瀾:跟錯車了?
萬鋼:是啊,繞了一個大圈,這是個意外。所以我說,這是對它們的考驗。任何一個新新事物,它都可能有缺陷的。我經(jīng)常跟大家說,我在德國奧迪汽車公司工作的時候,犯過很多錯誤。很多事情我從來不隱瞞,但是同事們聽了以后,都說萬博士你也是人嘛。所以我想把這句話,送給我們所有搞科技的同事們,我們要允許失敗,要寬容失敗,要正確地面對失敗。出任何問題都是可能的,但是一不能氣餒、二不能掩蓋。真實地去找問題,這是最科學的態(tài)度。
不是為了作秀
2008年8月8日,在奧運會的核心場館區(qū), 第一次實現(xiàn)了奧運會有史以來的公共交通零排放,500多輛各種各樣的電動汽車承擔起奧運村范圍內(nèi)客貨運輸?shù)淖饔?。對于中國新能源汽車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因為通過這個舞臺,不僅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清潔能源汽車,而且也能讓世界了解到更多中國科技的發(fā)展成果。
楊瀾:您怎樣看待這樣一種疑問,就是說中國人為了奧運會,可以不計成本地向全世界展示科技成績和綠色奧運的理念,這會不會是“作秀”呢?后奧運時代,這些技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惠及普通的百姓呢?
萬鋼:“秀”肯定是要作的,而且奧運會本身就是“秀”,但我們不是為了作秀而作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政策,來推動這個新能源技術。
楊瀾:能不能告訴我們在奧運會期間使用的這些燃料電池,或是電動的公共交通工具,它們比一般的交通工具,在生產(chǎn)成本上要貴多少?
萬鋼:不同的車是不一樣的,我們舉最能夠接近市場的混合動力客車和轎車,它們能夠節(jié)能25%到30%,成本大概要貴20%到25%。我們說的充電的大客車,尤其是采用鋰離子的充電的大客車,它1公里用1千瓦電,一度電在晚上充的時候,也就是3毛多錢,它能開1公里路,100公里也就是30多塊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