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熙熙攘攘,給人一種紅塵滾滾世風(fēng)浮躁之感,而藏于閩西永定下洋的初溪,竟是如此的恬美。
初溪原先是一片原始森林,渺無人煙,四周的山嶺猶如屏障,把兵燹和匪禍阻隔于外,靜靜地等待拓荒者的到來。她的開發(fā)緣于一次狩獵。六百多年前,下洋歐里村徐姓父子倆帶著獵犬到這里打獵。在一片竹林里,獵犬發(fā)現(xiàn)了三只鹿,獵人放犬入山趕鹿,父子倆蹲在路口守侯。一整天過去了,獵犬沒有出現(xiàn),三只鹿也無影無蹤。父子倆在守侯的過程中觀山看景,只見溪水淙淙,四面群山相圍,中間是一塊闊展的盆地,恰似一個碩大的聚寶盆,不愧為一塊利于開發(fā)適宜居住的風(fēng)水寶地。于是,徐姓父子覺得是神仙派三只鹿下凡把他們牽引到此,遂在此開基,并把村名定為麤溪。后人因“麤”筆畫繁多,書寫不便,遂把村名改為初溪。
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我去了兩次初溪,覺得初溪充滿了詩情畫意,富有恬靜的美。
踏進初溪,一眼望去,深深淺淺的綠色錯落有致地鋪展開來,間雜一些淡淡的鵝黃、淺淺的粉紅、朦朧的淺棕。繁茂的樹冠簇擁在一起恬靜地守望著日月。日出日落,一條小溪宛如歡快的長龍在山腳游走,一路不知疲倦地深吟淺唱,并呈現(xiàn)或凹或凸或起或伏不同姿勢,時有跌宕。溪面上間斷壘著石塊搭成簡易的石頭橋通進村里。站在溪畔仰望,方方圓圓連成片的土樓群籠罩在大片大片的祥云之下,村里的老老少少散淡地聚坐在一排長長的木凳上,親親切切地拉著家常,說話聲、笑語聲和著小溪的流水聲漫淌在山谷之間。沿著河卵石小道走進村里,村人質(zhì)樸的笑容如燦爛的陽光,溫?zé)嶂鴣碜运拿姘朔降挠慰?。一撥又一撥游客走進初溪,初溪卻不顯得喧鬧。游客們走進這里,疲憊的腳步變得輕柔,繃緊的心弦得到舒放,心靈得到短暫的休憩,都不忍心破壞難得的好心境。
穿行于村中那高大宏偉的方方圓圓的土樓世界,眺望山坡上層層疊疊的梯田,掬捧著田野里禾苗和茶樹那生機勃勃的碧綠,撩逗綢帶似的澗水,順便和村民們攀談,你便會覺得初溪蕩漾著恬靜幽雅之美。小橋、流水、人家,還有那悠遠的中原遺風(fēng)和敦厚的客家民風(fēng)及良好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讓人陶醉其中而樂不思蜀。完全可以這么說,初溪是“客家周莊”。
早先,天生麗質(zhì)的初溪,猶如深閨中的佳人,不為外界所知。使她揚名的,是村里那氣勢磅礴的土樓群。初溪土樓群由5座圓樓和31座方樓組合而成。這么多的土樓,名字都帶有一個“慶”字,在一塊山坡上和美和諧地排列開來,與層層疊疊的梯田相伴成趣。最入眼的畫面是一字排開的三座圓樓和一座方樓親昵地手牽著手,站在流淌的小溪邊聆聽歲月的風(fēng)鈴。這樣的畫面常進入攝影家的鏡頭和畫家的畫布,初溪土樓群由此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土樓群”,常站在國內(nèi)外眾多雜志的封面上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心弦為之一動。
初溪年代最久遠的土樓是集慶樓,建于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客家祖地閩西境內(nèi)現(xiàn)村圓樓中年代最為久遠的圓樓,也是結(jié)構(gòu)最為奇特的土樓。一般圓樓,小的設(shè)置兩處公共樓梯,大的設(shè)置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huán)廊暢達無阻,相互往來,十分便利。唯有集慶樓,每戶從一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杉木板隔絕,這樣,72道樓梯就把整座土樓分隔成72個獨立的單元,頗有現(xiàn)代豪宅中“樓中樓”的味道。但不知為什么,集慶樓之后,初溪人再也沒建造類似的土樓了。在此后數(shù)百年間陸續(xù)夯造的土樓,所有的樓層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通的。集慶樓這種聚族而居又彼此獨立的模式,在動蕩年代里,既消除單門獨戶的恐懼心理,又避免了一般土樓沒有私密空間過度嘈雜的缺點,實在是兩全其美的創(chuàng)造性設(shè)計。今年四月初我們陪同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委、“世界鎢鋼大王”廖萬隆先生游覽集慶樓,他也為集慶樓的設(shè)計和人文內(nèi)涵驚嘆不已,乃要來紙和毛筆,題寫“土樓是客家智慧象征”條幅送給集慶樓保存。
集慶樓的房間、樓梯、隔門全用杉木構(gòu)建,相鄰處全靠隼頭銜接,不用一枚鐵釘,在穿越將近600年的風(fēng)霜雨雪后,依然與厚達兩米的生土墻一起巍然屹立,顯得古老而不破敗。初溪村里最年輕的土樓是善慶樓,建于1979年,一樓走廊及天井全部用同一規(guī)格的方形花崗石鋪就,采光通風(fēng)的效果極佳。走進善慶樓,猶如置身于陽光明亮的廣場。善慶樓與集慶樓相鄰,在善慶樓的襯托下,集慶樓的滄桑之美震撼人心,更顯得雄渾莊嚴而又恬靜幽深。
初溪村里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村里有個中國最完整的客家民俗博物館。集慶樓三樓的環(huán)形走馬廊里,懸掛著100多個牌匾,每個牌匾代表一個客家姓氏,精煉地介紹了100多個客家姓氏的由來、播遷情況和引以為榮的大賢。這個博物館就設(shè)在集慶樓里。從一樓到四樓,集慶樓的每個房間都成為展示客家民俗的窗口,共展示一萬余件民俗文物,配以圖片和文字,給人們解讀土樓建筑的歷史淵源和客家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范本。展室里那些古老的搖椅、澡盆、米篩、灶簍、背筐、谷籮、爬籃、風(fēng)車、石臼、磨床、犁鏵,還有那迎親的花轎,連同一進大門就可以看見的木碓,無不散發(fā)著古樸的氣息。這些文物當(dāng)中,有些堪稱國寶,如明朝十二生肖石雕群,每尊石雕高2米,重2噸,均手持玉皇大帝恩賜之寶。不過,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夯墻用的夾板和杵棒。凝視著這些沉默的夯墻用具,我的耳畔依稀回蕩著“嘿喲夯喲嘿喲夯喲”雄壯有力的土樓號子,我的眼前依稀閃現(xiàn)著客家先民篳路藍縷一路風(fēng)塵仆仆地南遷苦苦尋求精神家園的背影。作為一名客家后裔,作為《環(huán)球客家》雜志的一名編輯,我已感受到,千年以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吶喊著豪邁激越的土樓號子,在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歷程里,深深夯進了崇先報本、睦鄰重義、愛國愛鄉(xiāng)、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刻苦耐勞、銳意進取、勇于開拓、海納百川等渾然一體的骨骼,凝聚生生不息的力量,夯起了客家的精神家園——土樓,而溫馨,而安泰,而卓越,軒昂于天地之間,成為漢民族優(yōu)秀民系之一。
“圓圓的土樓,圓圓的家,圓圓的山村,圓圓的畫……”,還有那似古堡巍峨粗獷似艦陣威嚴壯觀的方方土樓,以及小橋、流水、人家,無不詮釋著初溪的恬美。每一次依依不舍地離開初溪,我都會默默地告訴“客家的周莊”:“初溪,我還會再來看你的,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