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史學(xué)家孟森說過,中國歷代帝王中,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得位最正”。為什么要這么說呢?因為這兩人出身微賤,非豪門世家,起事之初都沒有任何憑借。而這兩人中,要比“沒有憑借”這一點,朱元璋無疑要過硬得多。劉邦大小是一個亭長,家中還有幾畝良田,朱元璋則到了靠做游方僧人、當(dāng)乞丐來填飽肚子的地步。
朱元璋于元末大亂中加入紅巾軍之一枝郭子興的部隊,本來是在亂世下混飯吃、謀自保,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后來他當(dāng)上了皇帝也并不諱言這一點。然而就是這一權(quán)宜之計,最終催生了一個新朝和新主。這其中奧秘何在?
神話很荒誕,天資是事實
朱元璋從投軍自保,到獨占一面,最后又在逐鹿群雄中脫穎而出,最先搶得“神器”,說他不是一個天才型的人物,我是不信的。
這種天賦,舊史家曾附會神異之說,竭力讓人相信朱元璋榮登大寶是天命所歸,后來的人們,因為不信天命之說,則又完全否定朱元璋的天縱之才。在我看來,兩者都失之于偏。
朱元璋小時候替人牧牛的一則故事已經(jīng)證明了他的天分。據(jù)《龍興慈記》記載:有一天,朱元璋和幾個同村伙伴到山里放牛,遇上雷雨,避雨閑談中,大家都稱肚饑,感嘆沒有好東西吃,朱元璋說我們面前這么多牛,為什么不殺它一頭解解讒呢?說干就干,很快一頭小牛就被他們烤熟吃光了,美餐之后才感到后怕,朱元璋出主意說,我們把牛骨牛皮和血跡都弄干凈,把牛尾巴插進一條石頭縫里,就說是小牛受驚掉進裂縫里了,田主能把我們怎樣?回去后這般編說的朱元璋雖然挨了一頓打,可是田主也只好自認(rèn)倒霉。這個故事不見于他書,是否屬實待考,但朱元璋在這個故事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性格卻和成年后的他決無二致,我以為是可信的。如果屬實,則朱元璋的智商和情商在幼年時就已顯示高人一頭:在別人意想不到處能拿出辦法,這是智商;一旦事情不妙,也勇于面對,有魄力,能擔(dān)當(dāng),這是情商。
朱元璋投入到郭子興軍中,從最低級的步卒開始做起,一步步升遷,逐漸進入主帥郭子興視野,直到妻之以義女(即后來的馬皇后),其中沒有一點僥幸成事的成分,而是要以亂世中實實在在的軍功和智略來奠定其地位的。自然,朱元璋之所以在郭子興軍中宛如鶴立雞群,也還要依靠“雞”的“襯托”。起初郭子興的手下將領(lǐng)并不服他,一起開會議事,都搶著坐正位,朱元璋有意后至,坐一末席,可是等到商討公事的時候,那些昂昂然坐在正位的人,卻變成了木偶,只有朱元璋“剖決如流,咸得其宜”,于是“眾心稍屈服”。
這里就有了一個問題,那些趁著天下大亂起兵造反的人,因為不學(xué)無術(shù),只懂劫掠不知大計,沒啥稀奇,同樣沒有讀過書的朱元璋為什么能夠高人一頭?這與他長期流浪所培養(yǎng)的深厚閱歷有關(guān),雖然不知書卻人情練達世故洞明,但毫無疑問,對每一個流浪兒來說,這種底層漂泊的經(jīng)歷不一定都是寶貴的財富,這里當(dāng)然是有某種先天的東西在的。
策略最重要
除了天分,朱元璋的策略得當(dāng),則是其終能成功的最為關(guān)鍵的要素。
講到策略,第一要說到收服人心?!暗萌诵恼叩锰煜隆?,中國自古以來窺伺神器的人都對這句話耳熟能詳,然而雖然熟悉,臨到自己行事時,許多人卻常常要忍不住把它拋在一邊,原因就在于面對眼前的現(xiàn)實的利誘,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朱元璋的高明就在于懂得區(qū)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更懂得為了長遠利益而克制自己的欲望。為了收服人心,朱元璋做了兩件工作,首先是籠絡(luò)讀書人,也就是所謂禮賢下士,不論是隱居的,還是下野的元朝舊吏,也不論是真有才干,還是僅擁虛名,朱元璋都要訪求,都要加以禮遇,并聽取其諫言。在當(dāng)日讀書人擁有廣泛資源和深厚人脈的社會,朱元璋的這一動作不僅具有強大的暗示作用,能安定一地之人心,而且更因網(wǎng)羅了像劉基、朱升這樣的奇才異士,等于建立了一支其他群雄無法比擬的強大智囊團。在收服人心上面,朱元璋其次是能夠較好地約束軍紀(jì)。關(guān)于這一點,因為史料所載不盡相同,史家們一直有歧見。明朝官修的資料,如《太祖實錄》等自然是竭力宣傳朱的部隊是仁義之師,朱元璋登基后也夸口說,他的成功經(jīng)驗就是“不嗜殺人”,然而其劫掠的事實卻留在了一些野史上。究其實,現(xiàn)在可以認(rèn)為,朱元璋的部隊在當(dāng)時的形勢下,要爭戰(zhàn),要有供給,決不可能真正做到秋毫無犯,完全沒有劫奪民家財產(chǎn)和婦女、胡亂殺人的行為,但和其他部隊相比,其軍紀(jì)相對較好是毋庸置疑的。這沒有什么可奇怪的,亂世之中老百姓的要求極低,別人殺人盈野,有的據(jù)史籍記載更有食人之舉,而朱元璋只要稍加節(jié)制,就特別能夠彰顯其仁義,使天下之民望風(fēng)歸附。
朱元璋策略得當(dāng)?shù)牡诙c是,哪怕戰(zhàn)術(shù)上偶有疏忽,戰(zhàn)略層面上卻幾乎完美無缺。
先說“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這是安徽老儒朱升的獻計,意思是要朱元璋在實力尚未笑傲群雄的情勢下,先建立穩(wěn)固的后方,確實保障后勤的供給,同時還要避免做出頭椽頭。試觀后來朱元璋的一系列部署,無一不是依計而行,朱升乃名垂史冊。但實際上,朱元璋對朱升的嘉許,正是因為這和他原來的思想如出一轍,他自己只不過未在朱升之前系統(tǒng)歸納罷了。早在尚蟄伏于郭子興軍中時,他就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緩稱王”,以避免樹大招風(fēng),偷偷發(fā)展實力的妙處。郭子興器小易盈,打下巴掌大一塊地方,就想關(guān)門稱王,幾次都是在朱元璋苦諫下而作罷。而通過屯田,以解決軍需,則早就是朱元璋的拿手好戲,他后來還曾以此自矜,說有了屯田政策,就可養(yǎng)兵百萬,而不用民之一錢。
逐步翦除群雄,這是朱元璋的宿愿,但究竟如何實施,孰急孰緩,則頗可思量,稍有不慎,小者實力和地盤受損,大者甚至?xí)P(guān)系到自己的生死存亡。當(dāng)時局勢是,中原有元朝大軍,實力還十分強大,卻被紅巾軍所糾纏,一時無法把觸角伸到朱元璋所在的江淮地區(qū),對元朝勢力,朱元璋采取的是虛與委蛇的態(tài)度,而在他自己所在的江淮地區(qū),面對陳友諒和張士誠這兩大勁敵,則無疑是你死我活,非出于全力爭勝不可。但究竟是先解決陳還是張,這是一個讓人躊躇的難題。先解決張士誠有一大堆理由,比如張士誠盤據(jù)在江浙,和朱元璋接壤,符合“遠交近攻”這個通常的戰(zhàn)理,又比如張士誠相對陳友諒實力稍遜,易于解決,但朱元璋最終選擇的是先滅陳,再滅張。這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決策,被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
在先解決張還是先解決陳的問題上,朱元璋為什么要違背常理?朱元璋即帝位后,曾與諸臣討論過個問題。他說:“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為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fù)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彼^牽牛要牽牛鼻子,盡管有許多讓人一時難以決斷的因素的干擾,只要透過紛繁的表象抓住要害就夠了。這個要害就是,朱元璋比誰都更了解他的這兩大勁敵。陳友諒有爭雄天下之心,又十分好斗,而張士誠則只圖自保,所以,如果舍陳而攻張,兇悍的陳友諒絕不會甘于旁觀,一定會傾城出動,使朱元璋陷入兩線作戰(zhàn)的絕境,如果先攻陳,在姑蘇(即蘇州)茍且偷安的張士誠是不會冒險出擊的。朱元璋看得很準(zhǔn)。有人說這一決策為劉基所上,即使屬實,朱元璋采納之也表明他自己的頭腦是非常清醒的。
朱元璋消滅陳、張兩大勁敵后,在如何擊破元都的問題又面臨著一次抉擇。當(dāng)時勇冠三軍的常遇春主張挾連勝之威,揮師直搗元都北京,一戰(zhàn)成功,被朱元璋所否決。因為他看到,從自己的根據(jù)地江淮到北京有漫長距離,而聽命于元朝的軍隊散布于陜西河南等地,一旦攻北京堅城持久而不能下,勢必援兵四集,進退兩難。朱元璋制定的先取山東、河南、陜西,逐步撤除元都之屏蔽,然后從容兵臨北京城下的進軍路線,最為明智和穩(wěn)妥。沒讀過多少書,但依靠閱歷和軍旅磨煉,朱元璋在軍事上堪稱名副其實的戰(zhàn)略家,其征戰(zhàn)生涯中幾乎很少打敗仗,原因就在于他目光遠大,又能謀定而后動。
權(quán)術(shù)不能不講
朱元璋策略得當(dāng)?shù)牡谌c是將權(quán)術(shù)運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他是有雄才大略的人,卻很注意韜晦。在下決心解決一個對手之前,他都會拉下架子周旋一番,對元軍是這樣,對陳友諒、張士誠和其他群雄都曾經(jīng)示好,仿佛溫情脈脈。
群雄逐鹿中,要使我長彼消,在拼命擴充自己實力的同時,就必須時刻不忘挖對手的墻角。朱元璋就是挖對手墻角的高手,他不但能使對手的屬下轉(zhuǎn)投自己,還能讓他們感恩戴德地效死。這是需要高超的權(quán)術(shù)的。有兩個事例非常經(jīng)典:一次戰(zhàn)役后,俘獲甚多,朱元璋擇對方主將的驍勇者五百人置于麾下,這五百名壯士“疑懼不自安”,朱看出了這一點,于是到了晚上的時候,用這些人換下了自己原來的護衛(wèi),然后解甲酣寢達旦,這些人因此感激涕零地說:既不殺我,又以心腹待我,怎能不盡力圖報?當(dāng)時“酣寢”的朱元璋是否真的全無戒心,沒有任何預(yù)防措施,史書失載,不過我是不太相信的。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上惡戰(zhàn),都有俘虜落在對方手上,陳友諒因為戰(zhàn)事不順,殺俘泄憤,而朱元璋則恰好相反,“悉還所俘,傷者傅以善藥,且祭其親戚諸將陣亡者”。而事實上,朱元璋并不是一個寬仁之輩,后來陳友諒死,他兒子陳理已經(jīng)不成其為威脅,再有一千多陳軍俘虜落到朱元璋手里,就是另一種待遇了:“每四人共用麻編頭發(fā)木椿釘于鸚鵡州上,是夜雨雪,迨曉,死者過半?!?/p>
對敵人玩弄權(quán)術(shù),對自己人也不例外。朱元璋馭將講究恩威并用,常常是剛在大庭廣眾中數(shù)落過你,后面的豐厚賞賜就接著來了。有一次,為了使眾將畏法,他還與武將第一人徐達和文臣第一人李善長一起,演了一出雙簧:故意找徐達的岔子,“欲置之死”,李善長在旁邊拼命求情,朱元璋又假裝恩免。在處理邵榮謀反的事上,朱元璋的表演更到位。邵榮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在朱元璋開始起兵的時候就跟隨他,屢建奇功,現(xiàn)在據(jù)稱有異志,處置當(dāng)然不難,難的是不能讓其他老部下兔死狐悲感到心寒。朱元璋是怎樣做的呢?《明史.太祖本紀(jì)》中說:本來朱元璋是準(zhǔn)備赦免邵榮的,可常遇春不干了,說人臣造反最有悖于大義,如果寬免他,我決不能與這樣不講大義的人“共生”,于是朱元璋“乃飲榮酒,流涕而戮之?!边@樣的好戲當(dāng)然不是為即將消失的邵榮演的,而是演給手下將領(lǐng)們看的。眾所周知,帝王最恨的是手下謀反,朱元璋更是如此,他稱帝后,只要與此相關(guān),哪怕是捕風(fēng)捉影,也絕不放過,動輒誅戮上萬人是家常便飯,他怎么可能給邵榮一條生路?
朱元璋的權(quán)術(shù)對稍知中國歷史的人來說,仿佛都似曾相識,容易讓人想起曹操劉備。這不奇怪,雖然讀書很少,但社會的土壤不變,一個頭腦靈活,又有主宰天下雄心的人,完全可以無師自通地成為玩弄權(quán)術(shù)的高手。
機遇與搶抓機遇
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天份和策略的得當(dāng),還不能不說,朱元璋的機遇也很好,而他又偏偏是個善于抓住機遇的人。
元末大亂,群雄并起,這是最大的機遇。小機遇就更多了。他最初在郭子興軍中,雖是義婿身份,但上面除了郭子興,還有郭的兒子郭天敘,郭的內(nèi)弟張?zhí)煊樱帧皵?shù)為郭氏所疑”,在這種身受多重掣肘的情勢下,本來是難以建立自己的班底的。恰好郭子興早死,又恰好不久郭天敘、張?zhí)煊佣贾辛藬耻姷娜μ?,全部?zhàn)死,于是朱元璋終于有了一枝具備相當(dāng)實力、完全屬于他私人的武裝。這是其事業(yè)的起點。朱元璋在鄱陽湖上戰(zhàn)勝擁有巨艦、實力強大的陳友諒,也未嘗全無運氣成份,比如說戰(zhàn)斗中恰好刮起了東北風(fēng),給原本畏懼巨艦的朱元璋軍提供了火攻的良機等等。
論朱元璋的機遇,便不能不說到一個常被當(dāng)代史家輕忽的人。其人就是察罕貼木兒。元末群雄并起,眼看元朝統(tǒng)治朝不保夕,各路所謂“義軍”也隨之而起為元朝效命,其中原為北人、家住河南的察罕的部隊最有戰(zhàn)斗力。當(dāng)時,察罕圍剿紅巾軍,破汴梁,下山東,聲威極盛,天下震動,朱元璋也不得不遣使通好,可是不久,大意的察罕卻因只帶輕騎,便前往降軍閱兵,被刺身亡。察罕之死關(guān)系極大,《元史》上說當(dāng)其死訊傳來,元帝震悼,“朝廷公卿及四方之人,不問男女老幼,無不慟哭者?!痹醭那嫣煲恢Z然倒塌,還有非常要命的后遺癥,這就是在察罕身后,已無人有足夠的威望號令元朝各部,各方自相殘殺互不相讓,都無暇他顧。對此,元朝君臣的悲戚和絕望可以想見,而對朱元璋來說,則是充分利好,所以他一接到這個消息,就嘆了一聲“天下無人矣!”原來準(zhǔn)備向元朝投誠的他,這時對元朝授予的官職也不接受了,還殺了其中一個使臣。
察罕一身系天下之重,這并不夸張,明清之際的著名學(xué)者錢謙益看得非常清楚,他在《國初群雄事略》中說:“吾以為察罕一死,天意灼然歸我明矣?!钡拇_是這樣,察罕一死給朱元璋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從那一聲感嘆中可以看出,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他才有了爭雄天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