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考生說:“看過了今年(2007年)各省作文題,自己不由得去找那本《唐詩鑒賞辭典》?!边@道出了一個基本事實:高考作文越來越注重考查考生的文學文化等人文素養(yǎng), 2007年三省作文考題皆與“詩”字有關就是明證。許多考生力圖在評分標準的發(fā)展等級上多拿分,千方百計地在文化色彩和底蘊上求突破。如果運用得當,往往會令人耳目一新,取得出奇制勝之效。那么,高考中怎樣才能寫好文化散文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選取熟悉題材,分析獨到深刻。
通過三年的課文學習,考生已接觸了許多名家名篇或者課文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寫作文化散文必須從眾多歷史文化名人中確定我們可以占有更多資料的一位來寫,以滿足我們構思成文有足夠的材料支撐,使文章豐滿,厚重。在審準題意的基礎上,找準切入點,結合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跡、思想情感、志向抱負、品性節(jié)操以及他們生活時代的自然社會風物等,構織起較為廣闊的時空背景,從而突出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圍。如果我們對所寫內容不夠熟悉,缺少較為獨到深刻的感悟,那么就很難寫出新鮮的、富含生命氣息的文化散文。
請看2007年北京高考優(yōu)秀作文《細雨未必看不見,閑花未必聽無聲》的第三段:“‘仰天長嘯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李白,是長安的細雨,是朝廷的閑花,他空有滿腔的抱負卻無計可施,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仍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他把對朝廷的失望,對自己的希望化做了人類不朽的詩篇,這滴春雨,這片閑花,化做無數(shù)的雨滴,無數(shù)的鮮花,落進千家萬戶,灑遍中華大地。”作者獨具匠心,將李白的詩篇比做 “細雨”“閑花”,相關詩句信手拈來,巧妙地道出了被打擊受冷落后的李白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影響,情理交融,極富詩意。
二、尊重歷史事實,合理聯(lián)想想象。
聯(lián)想和想象的合理性體現(xiàn)了作者思維的敏銳性和寬廣度。但是,我們的聯(lián)想和想象也絕不是“臆想”,而是要有根有據(jù),合情合理。就像是故事新編法,運用得好,可以新意迭出,讓評卷老師和讀者贊嘆不已;但也要在遵循舊有故事的基礎上發(fā)揮,方才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且看學生習作《白衣如雪》:“荊軻慢慢地走到秦王面前,展開手中的地圖,當圖完全展開的那一剎那,秦王手動劍出穿胸而過,與此同時,地圖完全展開了,現(xiàn)出的不是那把見血封喉的毒匕,而是一柄木劍,秦王的表情立刻凝固了,那是他壓在枕下的木劍。……秦王如泥塑木雕?!苯滩睦镉小肚G軻刺秦王》的課文,但是作者卻把荊軻塑造為一個順應天下大勢,顧全天下蒼生,又知恩圖報的矛盾俠士,可謂驚世駭俗。細究一下,其中的刺秦、被殺等整體上都合乎歷史的真實,作者只是在局部進行了補充、豐富和改動。
三、講究行文范式,精心結構文章。
上面已經談了故事新編法,下面再介紹三種:
1. 簡筆勾勒法。
選取最能體現(xiàn)古人精神情趣的一景、一物、一處、一文,勾勒出一幅簡約的水墨山水人物畫(應該是“山水”與“人物”共同活動才好),進而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抒發(fā)作者的感慨。下面一段內容選自2007年北京高考優(yōu)秀作文《淺笑無痕》,“淺笑”“青燈”,頗動人心。
于是,他用幾百年前的詩句化她,用那“老大嫁作商人婦”的慘淡勸她。于是,她落發(fā),帶著淺笑長伴青燈,永陪佛影。一世甘愿。因為她是琴操,因為他是蘇軾。只那淺笑飄蕩于西湖之上,朦朧著歌者與行人。
2. 形象疊加法。
這類文章,往往不止選取一個人物,而是借助兩三位歷史人物,支撐起文章的主體內容,顯現(xiàn)出歷史文化的深厚積淀。行文時,往往采取鋪排手法,或者鏡頭切換的方式,或者片斷式行文方法,一脈而下。下面三段內容選自2007年北京高考優(yōu)秀作文《細雨閑花皆寂寞,文人英雄應如是》,文中一連選取了納蘭、李煜、陸游等詩人,文意縱橫,文采斐然。
納蘭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嘆:“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無疑,他是相國公子,御前侍衛(wèi),人人歆羨。然而,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埋著深深寂寞。他向往平淡與樸實,然而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細雨,任是將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無聲而已矣。納蘭的寂寞是一個人的悲傷。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國維說他“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南唐滅亡之后,家國之恨降臨在這個還不成熟的皇帝身上。他的寂寞是無聲的,但卻不是無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將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鋪在宣紙之上,將其化為“一江春水”,化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的寂寞是那個動蕩年代的悲傷,但卻開啟了詞的新時代。
陸游在沈園寫下“紅酥手,黃滕酒……”將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記憶之中。王維在嘆“遍插茱萸少一人”時,將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書下“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道出了那紅墻深院里,一個個寂寞靈魂的心聲。詩人們在巨大的情感沉淀后,揮灑文筆,讓細雨的閑花,變得鏗鏘有力,永不磨滅。
3. 心志寄托法。
借古人之態(tài)抒今人之情是這種文章的典型特點,“雖世殊事異,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寫作時,把作者自己欲吐之言借古人之口出之,寄意含蓄,韻味迭出。下面一段內容選自2007年湖南高考優(yōu)秀作文《詩意地生活》,高山流水,寄托了“我”渴慕知音的情懷。
音樂是相通的,由此我想到了俞伯牙于鐘子期那一揮手,一撥琴,一段旋律,一高山,一流水,一段傳奇的故事。即使遠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間,在他們人生的畫卷里都巍峨著山,清澈著水,飛舞著知己的音韻。笛聲悠悠,載著我深深的思緒飛蕩,它飛到竹林深處,飛到蒼山之巔,飛到白云點綴的蒼穹,采擷自然之氣充斥我詩意的生活。
文化散文是應時代發(fā)展而生的新鮮事物。它沒有文體與題材上的嚴格界限,但只要我們掌握了寫作的一些基本要領和技巧,就能在高考中寫出一手底蘊深厚、神韻靈動的好文章來。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