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眼中的河北”之主角故事
本期主角:劉向陽
主角相冊:《陳興楠》組照
主角心語:用相機記錄大山里貧困家庭孩子們的困境,讓外界知道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讓他們與同齡人一樣享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
2002年,我到北青陽貫村采風時,在村頭見到一個賣菜的小女孩,那時她只有八九歲的樣子,她雖然年齡小,但賣菜很是熟練。當我問起村中人,說她小小年紀為什么不上學時,村里人告訴我說,她叫陳興楠,上小學四年級,姐妹4人,她是老四,父親在一次打工時,被砸斷了雙腿,家中頓時失去了經(jīng)濟支柱,四個姐姐都在上學,只靠母親一個人供不起,她家生活都已經(jīng)成了問題,她只能靠賣菜幫母親生活,沒有錢上學。我當場拿出照相機,拍下了孩子賣菜時的鏡頭,隨后跟著陳興楠回了家,她姐妹四人都是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家里窮得連鹽都買不起,當時我的內(nèi)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我決定要資助陳興楠上學,把她撫養(yǎng)成人,讓她能夠自食其力。
就這樣,我和陳興楠結(jié)成了對子,一直以來,她叫我“干爸爸”,我也把她當作自己的孩子對待。如今,6年過去了,陳興楠15歲,在本縣恒陽中學上初中,而且學習成績很好,今年考上了曲陽縣最好的高中——曲陽一中,眼看著陳興楠一天天長大成人,我也感到無比欣慰。
我也是在大山里長大的,兄妹4人,我是老大,家庭條件雖然不好,但還能勉強上學讀書。讀完初中準備升高中時,妹妹突然身患重病,需要做手術(shù),因而借了不少外債。突如其來的變故,使我不可能再繼續(xù)讀書只能外出打工掙錢還債。剛開始我到北京一個建筑工地當小工,半年多時間里,每天要干上10多個小時,有時老板還不給工錢。當時自己覺得知識太重要了,1986年春節(jié)過后,我就沒再去北京打工,我要學一門手藝,改變自己的命運。鎮(zhèn)子上有個照相館,我就到人家店里白干活,偷著學藝。沒多久,把簡單的拍攝、洗照片的技術(shù)學到了手。用平時省下的錢買了一個“華夏”牌135型照相機,從此走上了一個山區(qū)孩子的攝影之路。也許是有同樣的遭遇,當我的鏡頭對準那些貧困孩子時,心里有一種沖動,一種幫助他們擺脫困境的強烈愿望揮之不去。漸漸地,我的奮斗之路清晰起來:用相機記錄大山里貧困家庭孩子們的困境,讓外界知道他們,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讓他們與同齡人一樣有享受教育的權(quán)利。
陳興楠是我用相機拍攝的幾百個失學孩子之一。在我家里,存放著一大摞厚厚的相冊,相冊里全是貧困家庭孩子的照片,我給這些孩子建立了檔案,舉辦以貧困孩子為主題的攝影展,通過個人資助與社會捐贈方式,有百余名失學或病患中的孩子得到了救助。
2000年,我在《中國攝影報》組織的一次全國范圍的攝影比賽中獲二等獎,由此獲得了免費去清華大學工藝美術(shù)學院攝影研修班深造一年的機會。畢業(yè)時,北京的一家報社想聘用我,但是我始終認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是我攝影作品的創(chuàng)作主題。山里的孩子是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們也需要我,我還是要回到家鄉(xiāng)去。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