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是一個在《中國建筑史》中頻頻出現(xiàn)的名字:上至戰(zhàn)國時代的燕國下都遺址、唐代的老子道德經(jīng)幢、遼代的開元寺三大殿,下至明代的城墻,清代的皇陵。地處偏遠(yuǎn)的一個冀西小縣,居然深藏了如此多獨具價值的古代建筑遺存,這在河北全省都是并不多見的。
時光倒回74年,中國建筑史的學(xué)科奠基人之一,時任營造學(xué)社文獻(xiàn)部主任的劉敦楨先生,帶領(lǐng)學(xué)社研究生莫宗江、陳明達(dá),專程前往河北省的西部考察古建筑,其中考察地之一便有易縣。劉先生一行在易縣逗留了兩個星期,先調(diào)查城內(nèi)的遼開元寺,及西關(guān)外的千佛塔、圣塔院塔,然后赴縣西的興隆莊測繪清西陵,和附近的凈覺寺、雙塔庵諸塔。在1936年《中國營造學(xué)社匯刊》第五卷第四期上發(fā)表的《河北省西部古建筑調(diào)查紀(jì)略》一文中,劉敦楨先生寫道:“在蒼翠四合的景色中,渡過清流潺潺的易水,南望九女臺故基,若斷若續(xù),矗立斜陽中,令人不相信悲壯的荊軻故事,就產(chǎn)生在此處。”74年后的今日,循著劉敦楨先生的足跡,我們也來到易縣。世事滄桑,眼前的古城痕跡與劉敦楨先生的描述已有了些許出入:城垣沒了蹤影,老十字街被拓寬成大馬路,城里的老房子多已被拆。
按圖索驥,我們在城中找到了著名的龍興觀道德經(jīng)幢。這是一座十分標(biāo)準(zhǔn)的唐式八角經(jīng)幢,底部有精美的石雕仰覆蓮座,幢高6米有余;幢頂大字題額“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jīng)大唐開元神武皇帝記”,清晰可見。這是唐開元21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親自為老子《道德經(jīng)》作注,并頒行全國;文字被鐫刻在大小形制相仿的經(jīng)幢上供百姓誦讀。今天,除河北邢臺還剩下字跡漫滅不清的半座殘幢外,易縣此幢是全國唯一完整保存的實物,彌足珍貴。
城內(nèi)的遼代開元寺和千佛塔已經(jīng)杳然無蹤了,圣塔院塔還矗立在城外易水河畔的荊軻山上。圣塔院塔又名荊軻塔,是明代重建的仿遼式密檐佛塔。古塔雖略有殘破,卻也氣韻生動,古樸動人。
按照劉敦楨先生的記載,易縣應(yīng)該還有一座原汁原味的遼代古塔:泰寧寺舍利塔。從劉先生拍攝的老照片看,古塔聳立在群山環(huán)抱之中,氣勢雄渾。如此高大的一座古塔,不會被輕易毀去吧?懷著一線希望,我們開始找尋泰寧寺塔的下落??墒牵瑤缀鯁柋榱税雮€縣城也尋不到半點線索。正沒有頭緒,公交車前排的一位大姐探過頭來。“你們是要找泰寧寺吧,我娘家就是泰寧寺村的?!痹瓉?,泰寧寺舍利塔確實已經(jīng)毀掉了。而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大姐居然就是古塔坍塌的歷史見證者。她的娘家原來就占著古泰寧寺的一個院落,與舍利塔咫尺之遙。1966年農(nóng)歷6月6日的正午,沒有任何的先兆,古塔在瞬間轟然倒下,灰塵遮天蔽日,伸手不見五指。一座千年的古塔就這樣忽然間消失于無形了……惋惜之余,我們意外得知距離泰寧寺村不遠(yuǎn)的云蒙山中還有兩座并峙的古塔,或許就是劉敦楨先生筆下的雙塔庵遼代雙塔?問明道路和方向,我們立刻趕了過去。
公交車走到盡頭,再換農(nóng)用三輪車進(jìn)山。下了車,走過一個山頭,抬眼望去,在巍巍的云蒙山上,遙遙有雙塔對峙,我們不禁倒吸一口涼氣,只有奮力向上攀登。小心翼翼地繞過山上數(shù)月不化的冰雪,又攀越了幾道掛在懸崖壁上的鐵梯,兩座形制蒼古、曲線優(yōu)美的遼代古塔赫然眼前。和老照片對照,確為雙塔庵雙塔無疑??磥恚覀兊囊磺行量喽际侵档玫?。
東塔建在一座人工堆砌的高臺上,較西塔地勢略高,塔下還有殘存的建筑基址。東塔平面八角形,密檐式;塔座下部為須彌座,上部為勾欄、斗拱俱全的一層平座;平座上起仰蓮,仰蓮上是第一層塔身;塔身八角砌倚柱,四正面開拱門,四隅面開棱花格子窗;十三層密檐,除第一層出斗拱外,其余皆疊澀出檐;各層的收分較緩,形成了古塔秀美、修長的外觀。西塔第一層塔身之下與東塔相同,只是上部出疊澀檐三重,再覆以一個喇嘛塔式樣的塔剎,這也是遼代特有的古塔形制。
回縣城的路上,路過清西陵,已是落日余暉。此情此景,不禁想起了劉敦楨先生古雅清新的文字,“其中自易縣至西陵,遙望雄奇峭拔的泰寧山下,……心理上完全換了一種境界。我們每天傍晚工作歸來,曳著疲倦的腳步,閑步林中,只見夕陽射在碑亭丹壁上,紅色里映著淺黃色的反光,加上白色的華表,掩映在青松中,真是美麗之極。一天的疲勞,到此不期而然就忘記大半?!?一日的勞頓,換來的是心神的愉悅和滿足。
(責(zé)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