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的繁體字是劉,字本義是“戰(zhàn)斧”。在古代漢語中,“劉”字有著豐富而神奇的含義。據(jù)《辭源》等當今權(quán)威漢語文字辭書的統(tǒng)計,“劉”字在古代有多達11種的不同字義和解釋。作為姓氏,它的意義應(yīng)該是原始字義,往往是某種具體的事物、實物的指稱。
劉姓是我國大姓之一,2006年《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百家姓順序,劉姓列在第四位。早在12年前,1996年的《中華姓氏大辭典》中,劉姓就列為中國的第四大姓,約占漢族人口的5.38%。劉姓在北方人中所占比率較高,除漢人外,少數(shù)民族中劉姓也很多。
一、姓氏源淵
劉姓的來源有三種說法:一是出自祁姓,為帝堯陶唐氏之后。相傳堯是遠古部落陶唐氏的領(lǐng)袖,名放勛,賢達善良,后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被尊為五帝之一。因陶唐氏是黃帝之子十二姓中的祁姓部落,所以堯為祁姓。堯的后裔中,有一個重要人物,名叫劉累。相傳劉累會養(yǎng)龍馴龍的技術(shù),為夏帝孔甲養(yǎng)龍,住在今河南偃師縣南。由于飼養(yǎng)不善,死了一條龍,劉累怕孔甲治罪,就帶著家眷偷偷逃到魯縣(今河南魯山縣)躲了起來。劉累的子孫以劉為姓,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劉姓。《左傳》《史記》《新唐書》和大量劉氏族譜對此都有記載。
源于祁姓,還有另一種說法,堯帝的后裔祁氏被封于劉國(前稱定州唐縣,今河北唐縣),子孫以國名為氏。但有專家論證,《辭海》《詞源》《中國古今大辭典》《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等對“劉邑”的地望均無此說,因此,祁姓劉氏并非以邑為氏。
二是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封王季的兒子劉邑,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相傳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于劉邑,其后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
三是出自他姓,為他族、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與單于為妻。依照匈奴的習(xí)俗,貴者皆從母姓,單于的子孫于是都從劉姓,便生成這支劉姓。齊人婁敬在洛陽向劉邦獻入關(guān)中建都之策,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稱帝后,賜姓劉氏,他的后人保持了劉姓。劉邦為了感謝項伯在鴻門宴上對他的救命之恩,賜他劉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將鮮卑族的復(fù)姓獨孤氏改為漢字劉姓,成為當時大姓之一。其他入遷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也有改作劉姓的。
二、劉氏遷徙分布
公元前300多年前,劉姓開始向河南及江蘇傳播。戰(zhàn)國時有個叫會的晉大夫,他有子孫留居秦國,稱劉氏,他的十世孫在魏國任職,魏滅后遷至大梁,生子劉清輾轉(zhuǎn)到今江蘇等地。后來劉氏建立東、西漢兩朝,統(tǒng)治天下,子孫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陽、彭城、東平等十四處之多。漢末三國之際,中原的劉氏為避“董卓之亂”不斷向四方遷徙,主要是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奔蜀漢。魏晉南北朝時朝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唐代和宋代,劉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劉”已初步形成。
三、著名堂號
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
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豢龍?zhí)茫合鄠鲃⒗凵朴陴B(yǎng)龍,被封為豢龍氏。
藜照堂:漢代劉向,元帝時任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黃衣,拿著藜杖,吹著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xué),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自見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
四、楹聯(lián)典故
姓啟劉國;望出彭城:全聯(lián)典指劉氏的源流和郡望。
彭城世澤;漢室家聲:上聯(lián)典指劉氏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蘇徐州市,是漢高祖劉邦的老家,下聯(lián)典指西漢、東漢兩朝,都是劉家王朝的天下。
術(shù)通象緯;藥采天臺:上聯(lián)典指明朝初期大臣劉基,字伯溫,元末進士,明初任御史中正兼太史令,博通經(jīng)史,善寫文章,尤其精象緯(象數(shù)讖緯)之術(shù)。下聯(lián)典指東漢朝剡溪人劉晨,相傳永平年間和阮肇同入山采藥,迷路遇兩個仙女,邀他們到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孫已經(jīng)七代了。
雕龍帛著;殿虎英風:上聯(lián)典指南朝梁國的文學(xué)理論家、批評家劉勰著《文心雕龍》。下聯(lián)典指北宋朝時期的大名人劉安世,熙寧進士,官至諫議大夫。他剛毅直率,使貪官畏懾,被視為“殿上虎”。
唐朝正字;漢室傳經(jīng):上聯(lián)典指唐朝時期的劉晏,《三字經(jīng)》載:“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毕侣?lián)典指漢朝時期的劉向受帝命于天祿閣校正《五經(jīng)》同異,其子劉歆繼承父業(yè),整理六藝群書,成《七略》。
藜閣家聲遠;彭城世澤長:劉氏宗祠“藜照堂”通用堂聯(lián)。
海隅文藻振世;順昌旗幟驚人:上聯(lián)典指漢朝末期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劉幀,有文名。下聯(lián)典指宋朝時期的劉锜鎮(zhèn)守安徽順昌,破金兀術(shù)數(shù)十萬兵。
三章早沛秦川雨;五夜長明書室燈:上聯(lián)典指秦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西漢開國皇帝劉邦。下聯(lián)典指西漢朝時期的經(jīng)學(xué)家、目錄學(xué)家劉向。
先代蒲鞭昭德澤;后人藜閣繼書香:上聯(lián)典指東漢朝時期的華陰人劉寬,桓帝時官南陽太守,為人溫和仁義。吏民有過錯時,他只用蒲鞭懲罰,表示恥辱而已,始終不讓人受苦刑?!捌驯蕖保怯闷巡葑龅谋拮?。下聯(lián)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劉向。
歷史名人
在中國歷史上,劉姓稱帝者共有66人,先后建有西漢、東漢、蜀漢、漢、前趙、南朝宋、后漢、南漢、北漢、大齊等王朝或政權(quán)。
高祖皇帝劉邦:即漢高祖,沛縣人。秦末時陳勝起義,他在沛縣聚眾三千人回應(yīng)。后來,與項羽展開五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劉邦建國稱帝,國號漢,定都洛陽,后遷都長安,史稱西漢。
漢武大帝劉徹:前156前87年在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采用法術(shù)刑名,削割據(jù)勢力,實行官營鹽鐵貿(mào)易,平抑物價等政策,在他的治理下,漢朝十分強大。
綠林皇帝劉秀:東漢開國君主,史稱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綠林軍,以恢復(fù)漢時制度為號召,聯(lián)合貴族勢力,打敗赤眉起義軍。建武元年稱帝,定都洛陽。后消滅了各地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全國。
蜀漢皇帝劉備:三國時蜀漢的建立者,漢中山靖王劉勝的裔孫。東漢末年他曾投靠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后得諸葛亮輔佐,采用聯(lián)吳抗曹戰(zhàn)略,大敗曹操于赤壁。稱帝后,建都成都,國號漢,與曹魏、孫吳呈鼎足并立。
竹林七賢劉伶:沛郡人,西晉時“竹林七賢”之一,曾官至建成將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對傳統(tǒng)“禮法”表示蔑視。
文學(xué)大家劉勰:南朝梁人,曾任縣令、步兵校尉等官職。名未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
著名詩人劉禹錫: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詩人,寫有許多有名的詩篇。
清廉宰相劉墉:山東人,清朝政治家、書畫家,一生廉潔奉公,為官清正。清代四大書家之一,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