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唐朝著名詩人李賀,自幼聰明出眾,才華超群,七歲就能吟詩作賦,出類拔萃。他寫作詩文,從不先立題目,而是每當清晨騎在馬上,讓書童背著錦緞縫制的書囊,尾隨其后到荒郊野外。一旦遇到好的題材,有了心得感受,立即寫成詩稿,投入錦囊之中。傍晚回到家中,再行修改、補充,整理成篇。他有時忘了吃飯,有時徹夜不眠。但是李賀素來身體瘦弱,他的慈母目睹孩子終日奔波,絞盡腦汁,便十分擔心。所以,每天李賀回家,母親總不免要叫婢女查看他的錦囊。一旦發(fā)現(xiàn)里面詩稿太多,便既生氣又心疼,忍不住要責備李賀說:“唉!你這孩子,長此以往,免不了有一天要把心血都嘔滴出來!”
此后,人們便用李賀母親的“嘔心瀝血”這句話來形容學習窮索苦想、費盡神思。
寫詩作文,凝思默想,明明用絞盡腦汁來形容,為什么偏偏要說成“嘔心瀝血”呢?追其根源,還得從中醫(yī)的基礎理論談起。祖國醫(yī)學認為,“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指心主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而言?!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氛f,“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民間也常說“耳不聽,心不煩”、“心神不安”等等,都是把心作為思維、意識器官來看待的。古代醫(yī)學家曾用社會結(jié)構(gòu)來比喻人體,視心為最。高統(tǒng)治者。言下之意,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在五臟六腑中居于顯赫地位,臟腑的生理功能活動,必須在心的統(tǒng)率和指揮下,才能處于相互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故稱“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從現(xiàn)代醫(yī)學來看,這里的“心”相當于腦。
中醫(yī)還認為“心主血”,血“如水之流,如目月之行不休,……如環(huán)之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就是說,心能化生血液,推動血行。血,構(gòu)成人體的基本物質(zhì)之一。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對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濡養(yǎng)的作用。心血既然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必然是精神思維的根本。由此可見,心、血、神,三位一體,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心能生血,血液充足則精神飽滿,意識清楚,思維不亂;反之,心乏生血,血氣不足,則精神萎靡,昏眩健忘,心神不寧。
眾所周知,功能活動與物質(zhì)基礎,彼消此長,彼長此消,對立而又統(tǒng)一。窮思苦想,深謀遠慮,均是心神的活動。天長日久,必然導致物質(zhì)過度消耗,心血暗損,而使心血不足。
李賀年幼體弱,終日為作詩寫文斟酌、推敲、錘練、窮思苦想,耗傷心神,和有嘔心瀝血有何兩樣呢?從這一點來講,李母之言,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據(jù)的。才華出眾的李賀,在人間只活了二十七個春秋,不能不說“心勞”過度,嘔心瀝血是其早故的原因之一。
人體的健康與否,在于怎樣合理“養(yǎng)心”也就是合理用腦?!胺踩瞬荒軣o思”。用腦想事屬于七情中的“思”。思是人的特有本能之一。開動腦筋,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但是,凡事都要有個限度,倘思慮過度,則又有傷形體。五臟之中,與“思”關系最密切的是心和脾。心脾健旺,人的情志思維活動也就正常。如果思慮勞心過度,就會使氣血耗竭虧慮,影響到心脾兩臟,容易出現(xiàn)“心脾兩虛”的一系列癥狀,例如面黃肌瘦、吃不下飯,感覺疲倦、氣短、健忘、失眠等癥狀。長時間的思慮過度,還會引起心陽虛,出現(xiàn)心悸、氣喘、呼吸急促,稍一活動就更厲害,嚴重的發(fā)生心絞痛。
對于勞心者來說,保持健康最重要的辦法要注意以下三條:其一,思不可過久。看書、解題、寫文章,切莫一趴就是幾個鐘頭。到略感疲倦時,就該起身伸展一下肢體,活動活動。一天之中,也不要一天到晚,手不釋卷。長時間的思考問題,使腦子昏昏沉沉,效率并不一定高,倒是放松一下,反而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其二,重視體育鍛煉。腦力勞動者,應該經(jīng)常做散步、慢跑、打拳、舞劍等動作。其三,飲食起居要有規(guī)律。該吃飯時就吃飯,該休息時就休息。像李賀那樣廢寢忘食,神慮精散,必然自減壽數(shù)。
要做到合理養(yǎng)心護腦,除了以上三條措施之外,還必須再強調(diào)一下另一個方面,即不必在身外之物上多費心思。不思聲色,不思勝負,不思得失,不思榮辱,心不勞,神不廢,這樣才能把負重的心盡量減輕,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