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0日,在中國大劇院上為眾多觀眾呈現(xiàn)了一幅美輪美奐的中國傳統(tǒng)畫卷《清明上河圖》。從繪畫到音樂,到底有多遠?
是五年的鳳凰涅槃,還是不切實際的狂想?是狗尾續(xù)貂,抑或錦上添花?無論怎樣《清明上河圖》樂畫的誕生都是一次極其大膽的嘗試!
當音樂遇上美術,將是怎樣的一段緣份?
《清明上河圖》是作曲家史志有歷時五年,幾經修改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他將《清明上河圖》解析為15個主題畫面:《商隊圖》、《田園圖》、《驚馬圖》、《上河圖》、《迎客圖》、《纖夫圖》、《鄉(xiāng)情圖》、《搏浪圖》等,以十八首色彩不同、風情各異的樂曲完成了這幅畫作與音樂的結合。最終呈現(xiàn)的既是音樂與美術畫卷背景的結合,又是中國的民族樂器和西方的交響樂的結合。在音樂表演過程中貫穿的張擇端與李清照的演員表演,更是將音樂會轉變?yōu)橐粓鰟e開生面的“音樂晚會”!
圖為在《清明上河圖》的表演中統(tǒng)領二胡、墜胡、高胡、中胡、板胡、二弦、京胡、低音胡等七種胡琴表演的宋飛。正在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