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產生于原始社會,是人們的口頭創(chuàng)作,也是原始文化的結晶。
在原始社會,人類的智力水平比較低下,他們還不能解釋太陽的東升西落,月亮的陰晴圓缺,夏天怎么會有電閃雷鳴,冬天又怎么會冰雪漫天,也不理解人是怎么來的,萬物是怎樣生長的,他們以為這一切都是由一個統(tǒng)治萬物的“神”在起作用,于是就想象出“神”的形象、“神”的本領和“神”的故事。那時沒有文字,都是口耳相傳,形成了最早的“神話傳說”或“神話故事”。直到封建社會初期,在我國的一些典籍中,才記載了有關的神話傳說,但都是簡單的片段。世界上保存得最完整的神話,要算古希臘的神話了。它們反映了人類童年時期渴望征服自然的意志和理想,是人類最早的文學創(chuàng)作。我國古代的《山海經》中也保存著許多神話。
在神話中,每一項對人類有貢獻的重大發(fā)明,都被列在一個神的名下。如中國古代神話中,發(fā)明五谷和醫(yī)藥的神是神農氏;發(fā)明房屋的神是有巢氏;發(fā)明火的是燧人氏。在古希臘神話中,也是如此,萬能之神是赫拉克勒斯;能工巧匠是赫菲斯托斯,等等。
神話是我們認識人類童年時代生活的史料,是人類文學的源頭,具有高度的美學價值。在我國文學史上,屈原、陶淵明、李白、吳承恩等偉大詩人和作家,無不受到神話的影響,他們有的直接從神話中取材,有的吸收了神話中夸張、虛構、幻想等表現(xiàn)方法。在西方文學史上,這樣的事例就更多了。但丁的《神曲》就是以希臘神話故事為題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