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上有兩個賣水果的:一個賣核桃,另一個賣紅棗。
賣紅棗的人腦子比較靈活,為了招徠顧客,他想出了個辦法,大聲叫賣:“我的紅棗好,大的小核,小的無核,快來買呀!”
街上的行人聽見后,覺得這樣的紅棗確實好,都迎上去爭先恐后地搶著買,沒多大工夫,紅棗就賣完了。
賣核桃的見賣紅棗的這樣叫賣,紅棗很暢銷,于是,也學他的樣,腦子想也不想一下,就生搬硬套地叫賣,只是把“核”改為“仁”字后大喊起來:“我的核桃好,大的小仁,小的無仁,快來買呀!”哪知這一喊,更沒有一個人前來買核桃了。
這是為什么呢?不言而喻:紅棗無核香甜可口果肉多,人們喜歡吃;核桃小仁或無仁,除了外殼,還能吃什么呢?誰會去買呢?
博士丁的話:
把這則故事引申到寫作文上來,頗有啟示。它告訴我們寫文章不要生搬硬套,去照抄別人的文章。
要避免生搬硬套,最好的辦法是把你看到的、想到的或感受到的結(jié)合起來寫,按自己的想法去寫,用自己的語言去寫,按事物的本來面貌去寫,寫自己觀察最細、情況最明、感受最深的東西。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真切生動,才能夠感染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