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吃飯邊“放生”
當(dāng)年什剎海的邊上,有個飯莊叫做會賢堂。這家店的老板也是做生意的高手,首先他充分利用天然湖泊的優(yōu)勢,用附近產(chǎn)的鮮藕、菱角等做成“冰四鮮”作招牌,后又在自己店堂門前,安排了更吸引人的項目——兩個“活人招牌”。
一個招牌叫鍵譚,他的絕活是和客人互動,說笑話、拉家常,客人們都喜歡跟他“侃”。會賢堂是個二層樓的飯館,客人通常都懶得上樓,自從有了這個鍵譚,連二樓都被坐得滿滿的。
會賢堂里還有一個名人,人送綽號“鳥孫”,他捉來一大籠的麻雀,客人來吃飯時賣給他們??腿速I麻雀,可不是為了養(yǎng)著玩的,買下一只鳥,在臨吃飯前順著窗戶放出去,既是“放生”做善事,又為吃飯增添了一番情趣。
“賣鳥放生”是無本生意,麻雀不用自己養(yǎng),拿個網(wǎng)子到郊外,一捉就是幾大籠,賣完了再去捉,錢就這么輕輕松松地賺來了??此撇幌嚓P(guān)的“吃飯”和“賣鳥”就這樣巧妙地結(jié)合到了一起,成了會賢堂最受客人歡迎的項目。
高檔引“貴”客
再說東興樓,做法更有意思。東興樓的店面開在紫禁城附近,周圍住的都是皇親國戚、王公貴族。為了照顧這樣的消費群體,東興樓在店面裝飾上力求高檔,餐具用的是銀勺、銀碗、象牙筷子,桌椅板凳用紫檀、花梨,以求迎合“高端客戶”的需求。
東興樓紅火的年代正值清末,很多西方的時髦器具涌進北京城,沙發(fā)便是其中之一。東興樓的老板知道王公貴族們喜歡趕時髦,于是在殿堂里擺上沙發(fā),既迎合了這些“貴客”的心理,也為自己的買賣增色不少。
別看東興樓的裝修好,用的器皿貴重,可掌柜的心里還是有不踏實的地方,為什么呢?這么貴重的器具要是丟一件的話,那買賣就算白做了。
于是,他們想出了個主意,在店里專門安排了一個不用端茶倒水的茶房。這茶房有個名字,叫“撂高兒”,位置是全飯館視線最好的地方,能夠看清飯館里的動靜。這種角色有點像今天的保安人員,負責(zé)整個飯館的安全工作,既防小偷對客人的物品順手牽羊,也防客人拿走飯館里的貴重物品。
服務(wù)換人心
過去沒有“顧客就是上帝”這句時髦話,但是做生意的人都知道,顧客就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為了攬住自己的老主顧,飯莊老板們可是煞費苦心。
舊時中國人最重視端午、中秋和過年。每逢三大節(jié)臨近,各大飯莊就忙活開了,擺上酒席請老主顧來吃上一頓,這桌菜必是飯莊上的拿手絕活兒,并且是這些老主顧平時沒有吃過的,這表示飯館把老主顧當(dāng)自己親人。
吃飯的時候,老板還要在一邊偷偷觀察,看某位客人喜歡吃某道菜,就安排后廚再做一份,然后包好,等客人吃完飯帶回家去。當(dāng)然,遇到主顧自己或家里的老人過生日,飯館會派人給送一份壽桃、壽面,表示一下心意,花銷不多,可拉近了飯館與客人的感情。你想想,這樣的飯館能不常去嗎?
現(xiàn)在的人時興叫“外賣”,殊不知過去的大飯館早就有免費為客人送菜的服務(wù)了。不管是老主顧還是新主顧,到飯館里訂了菜,肯定能在約定好的時間把菜送到客人的家里,臨走還不忘留下話,讓客人吃完飯不用收拾桌子,更不用洗碗,他們再來收碗筷。這樣熱情周到的服務(wù),今天的餐館恐怕很難做到了。
其實,無論在什么年代,成功的經(jīng)營都有著“以人為本”的特質(zhì)。將過去的經(jīng)營模式與服務(wù)手段簡單地移植到今天或許難合時宜,但“顧客至上”的信念與“賓至如歸”的信條永遠不會過時。從老一輩歷久彌新的經(jīng)驗當(dāng)中,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