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光友原來是四川三臺縣的一名科技干部,后來推著一輛舊自行車,帶著500塊錢就下海了。鄒光友最早干的事是用紅薯淀粉做粉條,因為四川是一個農業(yè)大省,紅薯種植廣泛,產量很高,而價錢很低。四川人愛吃火鍋,粉條是四川人涮火鍋必點的一道菜,所以,粉條的價錢賣得很高。通過做紅薯粉條,鄒光友完成了原始積累,但真正發(fā)達,是他做方便粉絲之后。
鄒光友是中國第一個做方便粉絲的,當時他看到方便面盛行,心想粉絲比面條的味道好,在四川原材料價格又便宜,方便面能夠大行其道,方便粉絲也一定能行。他埋頭開發(fā)起方便粉絲,還真讓他獲得了成功。因為這種東西是市場上的稀罕貨,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味道又確實不錯,所以,方便粉絲從上市之日起,就受到了許多消費者的歡迎。短短時間,鄒光友就依靠方便粉絲,變成了一個千萬富翁。
然而,鄒光友的好日子并沒有過多久,一個年輕人也看到了方便粉絲市場的巨大潛力。這個年輕人名叫陳朝暉,原來是做廣告和營銷出身,深諳產品暢銷之道。他做方便粉絲,采取了和鄒光友迥然不同的兩種方法。鄒光友是拼命在技術上做文章,希望將方便粉絲越做越好,營養(yǎng)豐富,味道可口,然而,陳朝暉卻一心在商品的包裝上下功夫。
陳朝暉先給自己的方便粉絲注冊了一個商標“白家”。之所以注冊“自家”,是因為在成都有一個超過百年、聲名赫赫的老字號“白家高記肥腸粉”。陳朝暉從做方便粉絲的第一天起,就瞄準了老白家這張百年金字招牌,準備借船出海。后來遭到自家高記肥腸粉的起訴,一場官司打下來,雖然讓陳朝暉費了不少勁,但“白家”的注冊商標算是保下來了,這場官司同時也讓默默無聞的自家方便粉絲聲名鵲起,第二招,為白家方便粉絲的響亮出場編了個故事,將這個故事印在方便粉絲的包裝上,說“清末年間,連年戰(zhàn)亂,許多流浪者涌入天府之國避禍。一名流浪者漂泊到成都自家小鎮(zhèn),終因饑寒交迫昏倒在一戶人家門前。做粉絲為生的主人好心地救起這個外鄉(xiāng)人,并以當地特有的紅苕粉熱情款待,粉絲晶瑩剔透,麻辣鮮香,甚是可口……外鄉(xiāng)人在漂泊途中不斷向人們講述‘粉絲救命’的故事,不少人因此慕名前往,一品美味。于是,自家粉絲逐漸在川西平原流傳開來,成為一道歷經百年不衰的、獨特的風味小吃。”云云。雖然是一個俗之又俗的故事,實在沒有什么含金量,而且此粉絲非彼粉絲,一個是“費了勁”才能吃到嘴,一個是非常方便就可以吃到的東西,但是這個故事和借來的“白家”百年老字號配合在一起,竟顯得天衣無縫,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推銷效果。與毫無歷史文化可言、土頭土腦的鄒光友的方便粉絲比起來,當然不可同日而語。加上其他一系列的整合營銷手段,陳朝暉的“自家”方便粉絲一上市,在半年內就賣了4000多萬元。陳朝暉用半年時間搶走了鄒光友的市場,令鄒光友瞠目結舌。
不管是“借牌”也好,還是編故事也好,陳朝暉搞的這一套就叫做文化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