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實施以來,關注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已成為我們教師的共識。然而,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往往雜亂無章,教師該如何有效捕捉、篩選、利用這些生成資源?筆者以案例的形式,對捕捉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希望能以小見大,拋磚引玉。
一、善待學生的錯誤
在現(xiàn)實的課堂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文本理解的正確與錯誤都是正常的。有時思想品德課上學生出現(xiàn)一些錯誤的觀點,如果這個錯誤的觀點有較大的教學價值,教師應捕捉這個“生成點”,讓全體學生討論、辨析,從而回歸主流社會的價值取向,讓課堂充分生成。
筆者在授課《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時出現(xiàn)了與學生之間的以下對話。
師:雷鋒十分節(jié)儉,一把牙刷用好幾年,一件軍裝還要縫縫補補……
生1:據衛(wèi)生常識,牙刷要及時更換,否則細菌很多。如果我們也像他那樣,就是不講衛(wèi)生。(學生大笑)
生2:再說了,如果學他那種艱苦樸素的精神,人人都穿舊衣服,破衣服,那是丟社會主義的臉!
生3:如果人人都不買新衣服和其他東西,又怎么刺激生產和消費,帶動經濟的發(fā)展呢?
生4:說得對極了?……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青少年學生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分子,他們思維活躍,但對很多問題淺嘗輒止,沒有深思,而這個年齡段的反叛心理,又往往使他們對某些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tài)度。面對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批駁課本中所提出的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的觀點,筆者并沒有立即指責學生的錯誤觀點,而是要求他們認真閱讀課本“小鏈接”中艱苦奮斗的概念。讀完課本中的概念后,學生又開始爭相發(fā)言。
生:艱苦奮斗是指在順境中不貪圖安逸,在逆境中意志堅定,不辭辛苦、奮發(fā)圖強的精神。所以不能簡單地把艱苦奮斗與消費形式劃等號。
師:(追問)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發(fā)揚艱苦奮斗主要指什么?能找出課本中的句子或舉一些事例來說明嗎?(學生找到了課本中的句子,并爭相舉例加以說明)
此時,筆者再進一步提出:“現(xiàn)在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已顯著提高,提倡艱苦奮斗過時了”、“艱苦奮斗就是過苦行僧式的日子”等觀點讓學生討論。學生在討論中糾正某個錯誤觀點的過程成為這一堂課教學的學習過程。新形勢下課堂教學的真正貢獻不僅是讓學生獲得一種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擁有一種精神,一種立場,一種態(tài)度,一種不懈的追求。
二、巧化學生的質疑
新課程下,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全程質疑,在真實情境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激活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與批判精神,最終達成三維的教學目標。它的基本流程為: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梳理問題——合作解決重點問題——帶著問題答案走出教室。
當筆者教學《共同澆灌民族團結之花》時,許多學生都被我國各族人民奇異的風俗習慣所深深陶醉,突然有一位學生站起來發(fā)問:“老師,現(xiàn)在地球上的水資源越來越少了,可傣族人民過潑水節(jié)要潑掉許多水,這不是浪費水資源嗎?”這一問題顯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課堂的氣氛和教學節(jié)奏顯然被這“不和諧”音符打亂了。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不和諧音”,筆者并沒有輕易加以否定或批評,而是對這位學生的提問大加稱贊,并就此話題讓同學們展開討論:潑水節(jié)這一天人們?yōu)槭裁刺貏e高興?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義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最后明白了這清潔的水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資源,還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象征著尊敬、友愛和祝福。他們相信,雖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熱帶雨林地區(qū)——西雙版納,但愛水的民族,肯定最懂得水的珍貴。短短的幾分鐘,卻使學生受到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關注學生的需求
回歸生活世界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思想品德課教學必須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使師生、生生之間產生心靈碰撞,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才能真正得到體現(xiàn)。
筆者教學《法律護我之自我保護》時,有學生提出“被綁架時自己不知被帶到哪里,該如何報警?”的問題。筆者根據教學情境及時改變原有的教學計劃,現(xiàn)場來一個師生合作模擬“報警”表演。在師生合作的表演過程中,學生的種種需求得到了滿足。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性空前高漲,絲毫沒有感到上思想品德課的枯燥和無味。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自己的交流體驗中,學生不,又學到了自我保護的一些方法和途徑,而且獲得了多方面的發(fā)展,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chuàng)造的光輝,師生都能感覺到生命活力的涌動,這才是我們思想品德課的理想境界。
四、珍視課堂中發(fā)生的意外
對于課堂中出現(xiàn)的偶發(fā)事件,出現(xiàn)的背離教材、背離教師的教案預設等事件,教師要區(qū)別對待,正確對待,善于對待。在處理這些事件的時候,我們要堅持的一個最重要原則就是“尊重學生”,保持豁達的心胸,平和的心境,不隨便發(fā)火,更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言行。這是適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位的價值觀的必然選擇,是對教師專業(yè)知識重組與提升的考驗。
盧老師在教學《生活需要友誼》時,被一位站在教室門口的家長中斷了課程。原來是班上的兩位同學因一件小事爭吵,其中一位同學(即這位家長的兒子)先動手打人。這位父親得知情況后,到學校要求其孩子當著同學和老師的而向另一位同學道歉。隨后他十分誠懇地向全班同學一鞠躬。同學們都被這位家長的真誠所打動,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而對此景,盧老師靈機一動讓學生針對此事展開討論。同學們借用剛才的情景,輕而易舉地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友誼的重要作用及對友誼的理解。利用發(fā)生在同學之間的真實事件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教學,也許更能夠使學生從情感體驗中領悟到友誼的真諦,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學目標。
高超的教學機智,可以使一個“調皮鬼”的“惡作劇”得以出神入化的處理;可以使教師自身的失誤得以幽默風趣的化解;可以使“事故課”獲得“故事課”的意外效果。因此,當課堂中出現(xiàn)“意外”而使原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無法實施或被打亂時,應當機立斷,及時調整。千萬不能硬著頭皮上課,更不能不知所措,而應及時捕捉到并珍視發(fā)生在學生生活中的事情,調動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機智,善于利用、大膽拓展,化之為豐富的教學資源。
責任編輯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