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崩漏;辨證;護理
中圖分類號:R271.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5—0069—02
崩漏是指婦女非月經(jīng)期的非時出血,出血量多而不止者稱崩,血量淋漓不止者稱漏,是一種證候的兩種表現(xiàn)。主要發(fā)病機理是素體內熱、飲食失節(jié)、感受六淫之邪、七情所傷、久病腎虛、房勞多產等所致沖任失固,不能制約經(jīng)血而發(fā)病。因其周期性、反復性的特點,往往遷延難愈。筆者根據(jù)中醫(yī)辨證分型實施相應的護理及調養(yǎng),對促進疾病的康復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護理體會歸納如下。
1、血熱型
1.1臨床癥狀 非經(jīng)期突然下血,血量多或量少淋漓,色深紅,質粘稠,口渴喜飲,躁熱面赤,溲黃便結。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或洪數(shù)。
1.2治療與護理原則 清熱涼血,止血調經(jīng)。
1.3辨證施護 一般護理:了解患者思想動態(tài),囑患者保持心情舒暢。病室宜安靜、舒適、空氣流通。出血量多時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情況。飲食調護: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性味偏清熱涼血之品。并保持大便通暢??啥嗍初r藕、梨、桔子等。湯藥宜涼服。中醫(yī)配合治療護理:小腹疼痛拒按者禁用熱敷和艾炙。出血量多時可針刺中極、三陰交等穴。
2、腎虛型
2.1臨床癥狀 非時下血,血量多或淋漓不盡。若腎陰虛則血色鮮紅,質較稠,腰腿酸軟,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質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shù);若腎陽虛則血色淡紅。質清稀,畏寒肢冷,舌淡少苔,脈沉細弱。
2.2治療與護理原則 陰虛宜滋養(yǎng)。腎陰、止血調經(jīng);陽虛宜溫補腎陽,止血調經(jīng)。
2.3辨證施護 一般護理:囑患者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驚嚇、緊張等不良刺激。生活起居有規(guī)律,病室溫暖,光線充足。注意保暖,尤其是腰腹部避免受涼。飲食調養(yǎng):飲食以益腎填精之品,如核桃、甲魚、紅棗、百合、黑豆、木耳等,并以梨汁、藕汁作為飲料,飲食不宜過咸;腎陽虛者忌寒涼之品,腎陰虛者忌溫熱之品,菜宜清淡、黑木耳。湯藥宜溫熱服。中醫(yī)配合治療護理:針刺腎俞、關元、三陰交、斷紅穴,先針后灸20min。腎陽虛者加氣海、命門穴,腎陰虛者加然谷、陰谷穴,用補法,艾灸助陽。
3、脾虛型
3.1臨床癥狀 血于非經(jīng)期而暴下,或淋漓不止,血色淡,質清薄,神疲懶言,舌質淡,苔薄潤,脈沉弱或細弱。
3.2治療與護理原則 補氣健脾,止血調經(jīng)。
3.3辨證施護 一般護理:針對本病患者采取有效的疏導法和轉移法,使其情志調暢。病室絕對安靜,各項操作動作宜輕,避免不必要的檢查和搬動。出血多時絕對臥床休息,可取頭低足高位。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及生命體征的情況,觀察出血的量、色、質及面色、神志,大出血時易引起脫證,可先灸百會、神闕、氣海等穴,并做好輸液輸血準備。飲食調護:飲食注意增加營養(yǎng),多食健脾益氣、平補氣血、易消化食物,如牛奶、雞蛋、豆?jié){、花生、紅棗粥、山藥粥、茯苓餅、黨參粥等,冬天可吃生姜羊肉湯,以溫健脾胃之陽,忌食酸性、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水煎藥宜溫服。中醫(yī)配合治療護理:針刺關元、三陰交、氣海、脾俞、足三里等穴;脫血時可灸百會、氣海、神闕穴。急救湯藥,如獨參湯、生脈散、參附湯,應急煎頓服。
4、血瘀型
4.1臨床癥狀 出血時下時止,血量時多時少,或淋漓不斷,血色紫黑,質粘稠,小腹疼痛拒按,舌質紫暗,或邊有瘀點,脈沉澀。
4.2治療與護理原則 活血行瘀,止血調經(jīng)。
4.3辨證施護 一般護理:注意休息,出血量突然增多時應絕對臥床休息,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勿冒雨涉水,避免寒邪趁虛而入;鼓勵患者多與周圍的人相處,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如看書、讀報、聽音樂、看電視等。如瘀血排出不暢,小腹疼痛拒按者可用熱水袋熱敷下腹部,或按醫(yī)囑服延胡索、沉香粉,保持生理和心理的良好狀態(tài)。飲食調護:禁食生冷、肥膩、甜黏、酸澀的食物。湯藥宜溫服。中醫(yī)配合治療護理:針刺三陰交、內關、關元、氣海、照海、血海、子宮等穴位,平補平瀉,留針15min。
5、體會
崩漏屬心身疾患,在護理這類患者時應根據(jù)不同類型辨證施護,尤其向患者介紹不同類型的有助于疾病康復的飲食;同時,教會患者養(yǎng)心神,暢情志,學會調節(jié)生活,保持情緒穩(wěn)定;注意經(jīng)期衛(wèi)生,慎起居。對疾病的康復會有很大的幫助。其次,脾虛型及腎虛型病例經(jīng)中醫(yī)針刺、艾灸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5天后,陰道血量會減少,一般7~10天達到止血,效果比血瘀型好,血熱型病例針刺時只有瀉法,禁用補法和艾灸,并加用耳穴??傊?,根據(jù)不同分型的患者,有的放矢地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和飲食指導,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