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金匱要略》;痰飲咳喘方;淺析
中圖分類號:R22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5—0032—01
《金匱要略》治痰飲咳喘4方即小青龍湯、小青龍加石膏湯、厚樸麻黃湯、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除見于《金匱·痰飲咳嗽病證并治》篇外,又載于《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篇;后3方見于《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篇,4者皆為治療痰飲、咳嗽上氣的良方,配伍得當,組方嚴謹,各方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分析如下。
1、方藥組成
1.1小青龍湯 麻黃三兩、芍藥三兩、干姜三兩、五味子半升、炙甘草三兩、桂枝三兩、半夏半升、細辛三兩。
1.2小青龍加石膏湯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干姜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1.3厚樸麻黃湯 厚樸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1.4射干麻黃湯 射干十三枚(依法三兩)、麻黃四兩、生姜四兩、細辛、紫苑、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大棗七枚、半夏八枚(一法半升)。
該4方中都有麻黃、細辛、半夏、五味子等藥,而且半夏、五味子的用量在各方中完全相等。
2、主癥分析
2.1小青龍湯 《傷寒論》第四十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可知本證外有風寒表實,內有宿痰水飲,外寒內飲相搏,壅塞于肺,肺失宣降,故咳嗽喘息;因飲能隨氣機升降,故可出現(xiàn)多種變癥,如水飲犯胃,胃失和降則干嘔;水飲下注則利;飲蓄下焦,氣化失職,則小便不利,少腹?jié)M;飲阻胃口之上,氣機不暢,故有噎塞感,飲阻氣機,津不上承則口渴多飲;若飲溢肌膚,或留胸膈,則發(fā)為《金匱》之溢飲、支飲。然從《金匱》用本方治“咳逆倚息不得臥”無明顯之支飲來看,寒飲為本證之主候,表寒則次之,故可認為本證里重于表。
2.2小青龍加石膏湯 本證之“咳而上氣……脈浮,心下有水氣”等,是風寒外襲,內有寒飲,此點與前證相同,所不同者,即郁熱之“煩躁而喘”。因此,本證為小青龍證兼郁熱,且寒飲重于郁熱。
2.3厚樸麻黃湯 本證所述癥狀為“咳而脈浮”,臨床理解為咳或咳喘并作,為病在肺;“脈浮”大多主風主表,本證為飲熱上迫,肺氣壅閉,邪在肺、在上而致。
2.4射干麻黃湯 由“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可知,本證為痰飲郁肺,肺失宣降所致。另從方藥之化痰多于化飲,并有生姜和麻黃來看,該證痰重于飲,且挾有表證。痰阻氣道,氣阻其痰,故喉中痰鳴如水雞聲,痰飲郁肺、表寒襲肺,肺氣逆而不得順降,故咳喘而上氣。
3、應用與方解
4方均有溫化痰飲、調理肺氣之功,其不同如下:
3.1小青龍湯 集麻黃、桂枝、干姜、細辛多種溫散之品,又伍以化痰降逆、收斂半夏、五味子等藥,故有散飲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方中麻桂宣肺解表平喘;桂枝得芍藥而調和營衛(wèi);干姜、細辛、半夏溫通蠲飲,降PxhFUgLu156gHAWIb8RFIqyfXM+5Kv+YU/vb7fiCh2g=逆化痰,即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五味子、芍藥酸以斂肺,以防宣散太過;炙甘草和中益肺。全方宣斂結合、溫降并用,雖為表里雙解之劑,但以散寒飲為主,發(fā)表次之,適用于無論有表無表,因飲而致的喘咳、嘔吐、下利、小便不利等癥。
3.2小青龍加石膏湯 本方除二兩石膏外,余藥及用量與小青龍湯相同,功用在前方基礎上又兼具有清解郁熱的作用,適用于里重于表、飲重于熱之“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等癥。
3.3厚樸麻黃湯 該方是上方的變方,重用厚樸,麻黃加至四兩,加杏仁半升,目的在于宣肺平喘,利氣除滿;無明顯表證,故去桂枝;因肺氣不宣,白芍、甘草等酸甘收斂之品不宜多用。故保留五味子,斂正以防宣散太過;飲熱同居于肺,飲無溫不化,熱無寒不平,然此熱較前方為重,故石膏加量,減輕細辛、干姜用量;半夏化痰降逆;并以小麥易甘草,應用小麥一則顧護正氣,二則助石膏除煩熱。本方用于飲熱上迫,肺氣閉郁較甚之咳喘不能平臥,胸滿煩躁,頭汗出,脈浮等癥。
3.4射干麻黃湯 麻黃用至四兩,生姜四兩、細辛三兩,以宣肺解表,散寒化飲;射干開痰結下氣;半夏、紫菀、冬花降氣化痰,止咳平喘,五味子斂肺顧正,大棗安中。全方功能宣肺解表,平喘降逆,化痰飲,適用于以“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為特點的咳喘證,為痰飲郁肺、表寒襲肺之寒飲咳喘常用有效方劑。
以上4方均以治療痰飲或飲兼熱為主。然而咳喘病,多由外寒引發(fā),又因每方都有麻黃、細辛,故有不同的解表作用。根據(jù)臨床體會,即使沒有表證,原方同樣有效。因此應用麻黃,是以宣肺為主要目的,合半夏等降逆之品,使肺氣宣降有序,氣機通暢則痰飲易消。細辛即能溫肺化飲,又可溫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