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理由
他死于非命;死于“發(fā)小”的槍下;死于仇富的心理。
他的死,讓整個社會為之警醒,讓人們重新認識到社會的仇富現(xiàn)象。
他的目標未竟,他的遺愿未償,但他卻讓人們意識到,純潔財富品質,讓財富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是化解仇富心理的社會前提。
2003年1月22日上午,馮引亮對妻子楊滿蘭說:“我再找他一次,能解決就解決,解決不了就算了!”說完背上自己的兩把槍,開著那輛黑色桑塔納出了大門。自1993年以來馮引亮幾乎天天槍不離身,他的異常舉動并沒有引起楊滿蘭的注意。
轎車飛一般駛進海鑫集團的大院,馮引亮從車上下來后,沒有拔車鑰匙,沒有鎖車門,便徑直走上二樓,很順利地走進了董事長辦公室。由于鑫海集團上下都知道馮引亮與李海倉是朋友,因此誰都沒有想到要去提防什么。
據(jù)在辦公室外間的員工回憶,當時她聽到里面突然傳來“砰”的一聲響,她以為是董事長在摔茶杯,正要推門進去時,里面又是“砰”的一聲,她感覺出事了,于是飛快地跑去叫秘書,等他們回來推門一看,李、馮兩人都已經(jīng)倒在血泊之中。
當日上午,山西聞喜警方即介入此案展開調查。下午5點左右,山西省公安廳副廳長燕和平帶領刑偵、刑技人員趕到現(xiàn)場,偵破工作展開。
慘案現(xiàn)場的那支雙管獵槍是經(jīng)過改造的,槍管和槍柄都被鋸短了,膛內有兩枚彈殼,槍上留有馮引亮的指紋,在馮引亮的身上警方又找到一支由發(fā)令槍改造的手槍和3發(fā)子彈。由此警方判定,馮引亮到海鑫公司之前,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要與李海倉同歸于盡。
警方分析,馮引亮是在與李海倉的再次商談賣地一事失敗之后,惱羞成怒,掏槍擊中李海倉,然后自殺的。
曾位列《福布斯》2002年中國富豪第27位的海鑫鋼鐵集團董事長李海倉,就這樣在自己的辦公室里遭槍殺身亡。
李海倉的“非典型”離去引起了人們對于財富問題的再次審視。
兄弟情
讓人更為震驚的是,槍殺李海倉的兇手竟是昔日與其親如兄弟的好友馮引亮!
1955年,李海倉出生于因劉胡蘭而聞名的山西省聞喜縣一個農(nóng)民家庭,因兄弟姐妹多,家境貧寒。馮引亮和李海倉是老鄉(xiāng),兩家相距不遠。馮引亮1955年5月出生,比李海倉大半歲,長得高大結實,當李海倉與別的孩子發(fā)生矛盾時,馮引亮就成了李海倉的“保護神”。
1985年,南街村造紙廠公開招集承包人,30歲的馮引亮得到好友李海倉的支持后,毅然辭去生產(chǎn)隊長的職務,承包了村造紙廠。用麥秸造紙成本低、利潤高,馮引亮狠賺了一把。三年承包期滿后,他又承包下了鎮(zhèn)造紙廠。
兩個造紙廠成就了馮引亮,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馮引亮已成為晉南少有的百萬富翁。1994年,馮引亮一鼓作氣長期租下村里的20畝土地,投資100余萬元建起了自己的舒凌造紙廠;幾乎同時,馮家一幢耗資40余萬元,占地一畝多的兩層豪宅也拔地而起。馮引亮成了聞喜縣一顆耀眼的企業(yè)明星。
當馮引亮的事業(yè)欣欣向榮時,聞喜縣東鎮(zhèn)的另一匹“黑馬”李海倉也悄然崛起:李海倉1975年開始接觸企業(yè),1977年當上肥皂廠廠長,1981年出任東鎮(zhèn)川口村經(jīng)銷部經(jīng)理。后來,他主動放棄工作,前往山西晉中、晉北等地學習煉焦炭的技術。1987年,李海倉決定憑借所學自辦工廠,但資金成了問題。
關鍵時刻,馮引亮幫了好友李海倉的大忙。據(jù)在海鑫集團工作過的一位老同志稱,當時,馮引亮借了一大筆錢給了李海倉??恐T引亮等朋友的支持,李海倉當年共籌集40萬元資金,建起了聞喜縣聯(lián)合焦化廠、三鐵焦化廠。
李海倉覺得企業(yè)只有技術先進才有競爭力,于是他的廠子一上馬,就采用了最先進的焦化技術。后來,他又辦起鐵廠,以消化自己生產(chǎn)的焦炭;辦起鋼廠,消化自己生產(chǎn)的鐵;又辦軋鋼廠,把鋼就地轉化為鋼材,使產(chǎn)品在終端實現(xiàn)效益的最大化。
自1987年開始,李海倉的企業(yè),以一年建一個廠的速度迅速崛起。在其精心運作下,1993年海鑫鋼鐵集團應運而生,很快躋身全國鋼鐵企業(yè)20強。
1996年,時任聞喜縣縣長的董鵬翔在全縣三級干部會上慷慨激昂地說:“同志們,我們縣全年財政收入的1/3來自海鑫。也就是說,我們在座的機關干部,每天3頓飯中就有一頓由海鑫來管,我們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海鑫,扶持海鑫!”
海鑫公司自1987年創(chuàng)辦以來,李海倉充分發(fā)揮了民企的體制優(yōu)勢,以市場為導向,實現(xiàn)了企業(yè)各個階段的規(guī)模擴張。海鑫公司的發(fā)展直接帶動了勞動就業(yè),局部解決了附近農(nóng)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公司有員工7300多人,絕大多數(shù)來自周邊農(nóng)村,附近的軍工企業(yè)和聞喜縣國有企業(yè)的800多名下崗工人也在海鑫公司重新上崗。海鑫公司的發(fā)展也拉動了地方經(jīng)濟的增長,海鑫生產(chǎn)所需的大量燃料和輔料,成為當?shù)亟?jīng)濟新的增長點。
到2001年底,海鑫公司經(jīng)過14年時間,使資產(chǎn)翻了13倍,產(chǎn)值增長了6250倍,利稅增長了5000倍。目前海鑫公司擁有總資產(chǎn)30億元,集鋼鐵、焦化、水泥、房地產(chǎn)、金融等于一體的大型民營企業(yè)集團,是山西省僅次于太鋼的第二大鋼鐵企業(yè),經(jīng)濟規(guī)模跨入全國鋼鐵企業(yè)前20名。
李海倉生前的目標是要做未來的中國鋼鐵巨人,他計劃2003年初,在建項目全部投產(chǎn)后,將實現(xiàn)用15年時間總資產(chǎn)翻14倍、產(chǎn)值增長12500倍、利稅增長13000倍的目標,實現(xiàn)企業(yè)規(guī)模高速擴張。
遺憾的是,他再也沒有機會去實現(xiàn)這個宏偉的目標了。
仇恨的種子
就在李海倉的財富以幾何級數(shù)不斷翻番的時候,馮引亮的事業(yè)卻一步步走向低谷。讓人嘆息的是,馮引亮并未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1994年初,馮引亮因為自己造紙廠的用電問題一直不好解決,于是找到李海倉商量:“咱倆的廠子離得不遠,你能不能讓我在你這里接一股電線,我裝個電表,用多少電,按表交費?!?br/> 好友相求,李海倉哪有不幫的道理,李倉海馬上安排人員配合馮引亮接電。沒想到,馮引亮從李海倉的鋼鐵廠接好電線電表后,竟同時偷偷做了一個手腳。有一段時間,李海倉廠里的電工發(fā)現(xiàn),隔壁的機器日夜轟鳴,電表卻絲毫不轉。連續(xù)觀察好幾天后,電工沒向李海倉匯報便掐斷了造紙廠的用電。在偷電事發(fā)后,馮引亮不好意思再找李海倉,但心中卻存下芥蒂,認為李海倉小氣,不夠朋友。
1994年深秋,一場聲勢浩大的稅務聯(lián)合大檢查在山西省自上而下拉開帷幕,馮引亮偷稅漏稅,金額高達24萬!檢察機關將馮引亮偷稅情況交地區(qū)稅務部門審定。這一審,就是近兩年。1996年,馮引亮被認定偷漏稅款額不足10萬元,不構成刑事犯罪,但須如數(shù)補齊偷漏稅款并罰款。
此時,馮引亮想到李海倉已是聞喜縣政協(xié)副主席,于是馬上打通李海倉的電話,讓他幫忙。當時李海倉正忙,就讓他把事情原委告訴辦公室,待辦公室匯報后再作處理。馮引亮卻認為李海倉是在自己面前拿架子讓他難堪,于是一咬牙補交了稅款及罰款。李海倉過后便忘了此事,但馮引亮卻由此認為李海倉已忘記了往日情誼。
不久,馮引亮就把造紙廠交給他人經(jīng)營,自己去絳縣承包舒凌造紙廠。這一回,30萬元幾乎血本無歸。同時,傳來了另一方面的壞消息,山西省為加大環(huán)保力度,決定關停一些污染極其嚴重的造紙廠,舒凌造紙廠也在黑名單上。
為了保留這份對自己來說至關重要的產(chǎn)業(yè),馮引亮強忍不滿,又一次懇求李海倉利用自己在縣里的影響,出面讓政府對自己的工廠網(wǎng)開一面。但李海倉沒有出面,反而勸馮引亮服從大局,另尋生財之道。馮引亮徹底失望了,他認為李海倉自私,只想一個人在家鄉(xiāng)父老面前出風頭,于是對其怨恨加深。
面對發(fā)展迅猛的海鑫集團,心高氣傲的馮引亮自感難以匹敵,但他卻不愿就此服輸。這時,太原的證券市場吸引了馮引亮的目光,他決定進入。為了做個專業(yè)股民,他花80萬元在太原佳地花園買下一套小別墅,還買了一臺電腦,專供炒股使用。然而,風云變幻的股市讓他再次慘敗。
2000年,馮引亮遠走甘肅永昌。一年后,他又承包到一個造紙廠??墒敲つ康纳虡I(yè)投資行為再次將他推到事業(yè)的最低谷。甘肅的造紙廠經(jīng)營不到一年他就接到環(huán)保不達標勒令整改防污的通知,馮引亮算了一筆賬,改造造紙廠現(xiàn)有設備,最少還得投入20多萬元,可這時他的銀行積蓄已所剩無幾。
同歸于盡
2002年12月,馮引亮仍舊西裝革履,不失老板派頭地開車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xiāng),他決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李海倉要一筆錢。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紙廠的地皮。
12月底的一天,馮引亮以支持海鑫集團發(fā)展為借口,向李海倉提出自己愿以180萬元轉讓紙廠的地皮。對方的反應卻非常冷淡。原來這幾年海鑫集團已通過其他渠道獲得了一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馮引亮要價太高,按當?shù)貎r格買下區(qū)區(qū)20畝土地100萬已足夠。于是李海倉拒絕了馮引亮的要求。馮引亮破口大罵李海倉為富不仁。李海倉怕鬧下去影響不好,于是讓馮引亮過了元旦再談。
2003年元旦,馮引亮得知李海倉已從北京回來的消息后,他開始不停地給李海倉打電話,要求李海倉買下造紙廠連續(xù)三天,馮引亮給李海倉打了20多個電話,每次電話通了,李海倉卻不接,馮引亮怒火中燒,他再也無法控制自己了。于是便發(fā)生了馮引亮開槍殺李海倉、然后自殺的悲劇。
任何一個社會,對于財富的心態(tài)都是非常復雜的,財富創(chuàng)造的追求在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了極大推動力的同時,也必然帶來許多問題。一方面,一部分人要求進一步追逐財富的權利不受限制;另一方面,另一部分人則要求在財富擴張之下生存權利不受侵犯。
對這兩種訴求,忽視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帶來消極的影響。
李海倉的被殺讓人們重新認識社會的仇富心理。我們需要正視的是,正確的財富觀樹立,一方面基于尊重財富的制度激勵與引導;另一方面也根植在對貧困者的社會公正的保障中。純潔“財富品質”,讓財富能夠為社會公共利益服務,恐怕是化解仇富心理的社會前提。
中國新時代 2008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