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三鹿奶粉”事件的爆發(fā),再一次引起國內外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近年來,“大頭娃娃”、“蘇丹紅”、“瘦肉精”、“齊二藥假藥”等一系列食品藥品安全事件頻發(fā),食品藥品監(jiān)管形勢日漸嚴峻。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為什么在中國這樣一個素來講究民以食為天、童叟無欺的禮儀之邦,最基本的食品藥品安全卻屢屢出現問題?最推崇的道德誠信卻連連被嚴重損害?
悠悠萬事,民生為本。我們要確保食品藥品安全,重塑社會誠信,需要靠思想教育,需要靠專項整治,需要靠危機處理,但起根本性、基礎性、全局性和長期性作用的還是體制和制度。
那些制售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藥品的生產者、經營者以及他們的保護者,說到底還是受利益的驅逐,為了利益不計后果、踐踏法律,直至泯滅良知、出賣良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建立一整套極其嚴格的食品藥品安全監(jiān)管體制和制度,讓一切心存僥幸、圖謀不軌的個人與企業(yè)不敢和不能以身試法;讓一切企圖違反法律牟取不義之財的行為被及時發(fā)現和遏制;讓一切膽大妄為、利欲熏心、鋌而走險的違法犯罪分子身敗名裂、傾家蕩產、追悔莫及,受到法律的嚴厲懲處;讓一切遵紀守法、誠信經營、質量為先的生產者、經營者最大限度地獲得誠信的紅利、體制的保障和法治的陽光。
唐人戴胄曾言:“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狈审w現的是國家的誠信,國家的意志,是以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實施。如果我們不能保證國家制定的法律十分完善,不能保證國家的法律得到嚴格的執(zhí)行和普遍的遵守,我們就不能真正確立國家的公信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也就不可能真正保證企業(yè)的誠信、公民的誠信和整個社會的誠信。
西方有一位學者曾這樣形容當今的中國:“山的一面是穩(wěn)定,一面是危機,而迄今為止中國在山脊上走得很好?!彪m然說得未必準確,卻很形象,也值得我們深思。當前,我國已經進入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鍵時期,改革的難度在加大,復雜性在加深,利益沖突在加劇,各種矛盾的關聯(lián)性、積聚性、敏感性進一步增強,很容易引起突發(fā)性和群體性事件,造成社會動蕩和局部危機。正因為如此,胡錦濤總書記才一再告誡全黨要進一步增強“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溫家寶總理也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
雖然我們這些年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處理突發(fā)性事件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但我們要認識到,處理突發(fā)性和群體性事件既是一項復雜、艱巨的重大任務,又是一項長期、系統(tǒng)的社會工程,舊的矛盾和問題解決了,新的矛盾和問題又會產生。過多依賴事后補救、末端治理的解決方式,很容易陷入盲目被動、疲于應付、甚至惡性循環(huán)的境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們還要認識到,越是從發(fā)展的早期進入發(fā)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從粗放發(fā)展階段轉向科學發(fā)展階段,制度的保障和推動作用就越加凸顯,就越需要把法治建設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全局性、基礎性和戰(zhàn)略性地位,將法治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方式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牢固基石,努力用法治來防糾紛于未起,化矛盾于未發(fā),堅決克服在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個體行為和政府管理行為選擇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傾向,堅決糾正對個人利益、局部利益、暫時利益的過度追逐,堅決防止在處理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突發(fā)性事件中出現任何體制性遲鈍和麻木現象。
誠然,體制建設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成效有一個從小到大、從隱性到顯性的過程,難以立竿見影,快速見效。但是,制度的導向和預期作用卻使其收益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雪球效應”,制度執(zhí)行得越持久、越穩(wěn)定,其成效就越成倍放大;而如果我們現在在制度建設上稍有松懈,未來出現的問題就可能是全局性、長期性、甚至是災難性的,解決起來事倍功半,積重難返。這方面的正面例證不勝枚舉,負面教訓也極其深刻。當前,我們要特別重視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保護公民權益類法律制度、公共服務體系類法律制度、市場監(jiān)管和社會管理類法律制度、制約公共權力類法律制度、化解社會糾紛類法律制度。要使這5類法律制度相互依存、緊密配合,共同構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和諧發(fā)展的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