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是神奇的,它創(chuàng)造了人,也在點點滴滴之中潛移默化地改造著人。大凡事業(yè)上成功的人都是辛勤勞動者,他們具有誠實的勞動態(tài)度,掌握熟練的勞動技能,樂于吃苦、勇于拼搏,以辛勤勞動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得到廣泛的尊重;而那些好逸惡勞的人,鄙視勞動、貪圖享樂、坐享其成的人,有的一事無成,有的投機取巧最終失敗,也有的鋌而走險貪污盜竊成為危害社會的罪人。勞動不是成年人的“專利”,作為一種美德、一種習慣,需要自幼培育和養(yǎng)成。
別小看了做家務
做家務,是家庭生活中最經(jīng)常、最普通的事情了,也是培養(yǎng)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父母不給孩子做家務的機會,孩子缺少最簡單的家務勞動訓練,當他們長大成人、脫離父母之后將意味著什么呢?
時下,一些年輕人被稱為“啃老族”。他們不愿干活,整天閑散在家,經(jīng)濟上則完全依賴父母。此種情況不在少數(shù)。有的大學畢業(yè)生,擁有一定的知識,拿到了某些專業(yè)資格證書,卻不愿“低就”,不情愿做普通勞動者,甘心在家靠父母供養(yǎng)。也有的技能差,經(jīng)不住一輪又一輪的競爭淘汰之后,只能回到家中等工作。專家分析認為,不少“啃老族”就是因為從小被家里人“捧著”、“抱著”,養(yǎng)成了不愛勞動、不能獨立、缺乏責任的個性。他們一旦遇到困難,往往不能去客觀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是重新回到父母的懷抱,打算繼續(xù)依靠父母生活。這種連自食其力都難以做到的年輕人怎能成才呢?
上大學,是父母和孩子多年的期盼和為之奮斗的目標,可是進入大學后卻由于生活上不會自理給莘莘學子帶來諸多的麻煩。某重點大學新生入學第一天,學生大都由父母陪同而來。小林的父母也喜滋滋地送他來到學校報到。誰知小林像局外人似地在一邊呆立著,而父母除了幫他辦好一切手續(xù)外,還得為他扛著行李,去學生宿舍打掃整理。臨走了還一一叮囑牙膏放在這里、茶杯放在那里,總之,一百個不放心。從小到大沒洗過一只碗、一塊手帕的小林已經(jīng)習慣了父母為他包辦一切,望著父母遠去的身影,他的心一陣失落和悵惘,口里吶吶地說:“以后我可怎么辦?”
一個大學生道出了自己的煩惱:進了大學后我才發(fā)現(xiàn),20多年來,除了學習我什么都不會干。不會洗衣服、不會收拾房間,甚至到了食堂不知道自己該買多少飯。在家里,所有的事都是爸媽替我做的,自己從來都不動手,學習以外的事爸媽都不讓我做?,F(xiàn)在跟同學在一起,我成了“弱智”。這讓我很沒面子,很是自卑——我爸媽可把我害慘了!
這樣的事例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勝枚舉:一個孩子天資聰穎、學習優(yōu)秀,考上了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重點大學,卻因為生活上不會自理而退學;一個研究生因為離不開媽媽的照料,無法解決自己的生活管理問題,只好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
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的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的家庭生活。小李和小陳喜結良緣。他倆的家庭條件都不錯,為了籌備婚禮,雙方家長一共湊了40萬元給小兩口買房、裝修、辦婚禮??墒亲屓讼氩坏降氖牵麄兊幕橐鰞H僅維持了一個星期,離婚的原因僅僅是為了一堆臟衣服。他們在婚前都和父母住在一起,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活基本都不會做,甚至連內褲和襪子都是父母來洗。在新婚第6天,找不見一件干凈襯衫的小李指著衛(wèi)生間里的一堆臟衣服,沒好氣地對小陳說:“我怎么娶了你這個懶媳婦,連衣服都不會洗!”從小在家嬌生慣養(yǎng)的小陳一聽就火了:“我在家的時候,我媽都不使喚我,你憑什么說我?你自己不會做啊?”“從前老媽做的事現(xiàn)在就應該由自己的老婆來做!”“那你找你媽過日子去,咱離婚!”“離就離,誰怕誰!”哪想,幾句氣頭上的話竟被付諸行動,僅僅持續(xù)了一個星期的婚姻就這樣結束了。
長大成人的年輕一代人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障礙,都與自幼缺少勞動教育密切相關。家長朋友,您想過沒有,如果說孩子小的時候不讓他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自理勞動是為了保證他們的學習時間,學習好了是為了上大學、深造,是為了孩子將來謀個好職業(yè)、生活更幸福,那么由于他們缺乏最基本的勞動觀念和勞動能力,而導致的學業(yè)上的荒廢、工作上不能勝任、生活難以維持,不是得不償失了嗎?所以,對孩子寄予厚望的父母們千萬別小看了做家務!
走出認識的誤區(qū)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一方面做父母的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為孩子的成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卻忽視了孩子的勞動教育,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以至弱化了孩子的生存能力,并在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不勞可獲”的種子。勞動啟蒙教育的不足及扭曲,自然導致懶惰習氣的產(chǎn)生。這種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在認識上的誤區(qū)造成的。
誤區(qū)之一:鄙視普通勞動者。一些父母經(jīng)常這樣教訓孩子,“你現(xiàn)在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沒出息,就讓你去掃馬路、當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體力勞動就成了下賤的代名詞,躲避勞動、鄙視勞動成為必然。
誤區(qū)之二:“孩子太小,與勞動無關”。幼兒園老師教孩子自己洗手,跟老師一起把小椅子擺好,把玩具刷洗干凈?;氐郊依锖⒆痈诖笕松砗?,也想做點事。媽媽卻說“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別給我?guī)偷姑Γ挥媚悴迨?”不少父母總是覺得“勞動”離自己的孩子太遠,無意之中挫傷了孩子的勞動興趣。
誤區(qū)之三:幫孩子做事是家長的“本分”。對上了學的孩子,父母們總有這樣的教導“只要你好好學習,要什么都給你,家里的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孩子被排除在家務勞動之外,就連自理性勞動也由家長來承擔。甚至在學習上,給孩子準備學習用品、收拾書包,為孩子檢查作業(yè)、出測驗題,替孩子查字典、解難題……這種“全方位服務”使孩子對父母產(chǎn)生了巨大的依賴,勤勞、自理無從談起。
誤區(qū)之四:“現(xiàn)在生活富裕了,沒有必要讓孩子勞動”。一個三年級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為他最頭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用錢雇同學幫自己干,干一次給二元錢。當老師發(fā)現(xiàn)并批評他時,他卻振振有詞:“我們家的活兒都是保姆干,我爸說了,咱家有錢,這些活兒用不著自己干!”事實上,花錢可以雇人干活,卻剝奪了孩子的勞動體驗,買不來孩子的勞動技能。
走出認識的誤區(qū),要強化這樣的家庭教育理念:
——勞動教育助孩子成才。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能自立于社會。成才的標志是成功,即在社會實踐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成人離不開勞動,向往成功就會從心底里尊重勞動。因為,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基礎和條件,是一個人在體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不能設想一個不會自理、在家里什么活兒都不干的孩子,能夠在離開父母之后完全獨立地生活,獨立于社會。勞動觀念的培養(yǎng)、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勞動技能的掌握,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條件。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父母所給予孩子的勞動教育,是他們了解社會生活、長大以后參加社會勞動的準備和基礎。
——孩子天生并不懶。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懶,認為這是獨生子女的通病,其實不然。當孩子剛剛學會說話、走路,逐漸有了自我意識之后,參與意識也增強了。見大人掃地,他會搶走你的苕帚,非要自己掃,見大人洗碗,他會卷起袖子學著你的樣子動手干;見爸爸修自行車,孩子也會拿著工具敲敲打打。他們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兒看得像做游戲、玩玩具一樣有趣。如果在這時家長因勢利導,鼓勵孩子的積極性,并對孩子進行具體的指導,告訴他笤帚怎么拿,碗怎樣洗,孩子會很高興的,而且會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勞動習慣,又可以在將來通過孩子承擔家務而減輕自己的負擔。
——勞動是孩子的權利。勞動是人生存的基本能力,是做人的起點。孩子參與勞動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勞動的樂趣與艱辛,懂得什么是來之不易,學習處理問題的技巧,提高動手動腦的能力,這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父母以孩子小、學習緊張、孩子不干等等為理由,包辦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服務和參與家務的機會,是在有意無意之中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也為孩子未來的生存和發(fā)展制造了障礙。
——“心靈”與“手巧”相輔相成。勞動作為孩子的一項實踐活動,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和培養(yǎng)技能的過程。有個孩子挺聰明,就是寫作業(yè)的速度非常慢,每天熬都到深夜才完成。父母用了許多辦法都無法糾正他的毛病,去請教專家。專家說:“您的孩子在家什么都不干吧?”父母大驚:“是啊,可這與寫作業(yè)慢有什么關系呢?”專家分析:對孩子來說,從小動手做事,可以訓練孩子手與腦的協(xié)調能力。而沒有動手的機會,就形成孩子動手、動腦能力上的缺陷,寫作業(yè)慢就是這種缺陷的具體表現(xiàn)??磥?,只重視孩子的學習反而會耽誤了孩子的學習。
——干家務不是孩子的“份外事”。在相當多的父母和孩子的心目中,干家務活兒以及給孩子洗衣服、收拾書包等都是父母應該做的,孩子干這些事,是“幫父母”做。實際上,孩子本是家庭中的一員,只要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也就應當自覺地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是應盡的義務。長期以來“幫父母做家務”的認識“深入人心”,把孩子排除在家務之外,也成了孩子不勞動的托詞,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怎樣進行勞動教育
每一個家庭都是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的實踐場所,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指導老師。勞動教育融于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之中,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應當從幼兒開始。
懂得勞動光榮,尊重普通勞動者:孩子對外界事物的好惡是不同的,這當中最初認識通常來自于父母。一般來說,父母喜歡和贊許的事,孩子多半不會認為不好。有一位女士說,在她小的時候,每當經(jīng)過收垃圾的工人身邊時,她母親不允許她捂著鼻子,以免使那個工人心中難過。她說,直到成年,每逢經(jīng)過垃圾車旁,就會想到父母的教誨,“對每個人都要有禮貌”。如果城市里沒有垃圾清掃工人,我們就要在垃圾堆上生活,孩子不難懂得這樣淺顯的道理。
喚起孩子的勞動愿望。如果父母對家務勞動總是相互推諉,孩子會把勞動當作不愉快的事情,不會對勞動有好感;如果父母二人都樂于承擔家務勞動,就會使孩子產(chǎn)生參加勞動的最初愿望,也想?yún)⑴c其中。讓孩子意識到“我能干”、“我是小主人”、“我覺得有意思”就能調動起孩子參與的積極性。此外,勞動的結果是有形的,做完一件事,結果馬上就會反映出來。當孩子收拾了房間之后,地面干凈了,東西擺放整齊了,自己看著高興,更希望得到成年人的肯定。這時候,如果爸爸問:“是誰把屋子收拾得這么好?”孩子會挺著胸脯說:“這是我干的!”并由衷地產(chǎn)生一種自信心和自豪感,愿意再做這樣的事。
在勞動中體驗父母的艱辛。盡管我們國家并不像西方一些國家鼓勵學生打工掙錢,但是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了解勞動與金錢的關系、體會勞動的艱辛和父母掙錢不易還是必要的。一個孩子在休息日跟著父親送了半天報紙之后感慨地說:“當我艱難地爬完最后一戶樓梯的時候,只有一個念頭:我再也不會用父親一天的工作報酬去打一次游戲機了!”勞動實踐對孩子的真實教育勝過父母無數(shù)的說教。父母要時常給孩子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在家里,也可以把本來都是父母承擔的家務勞動讓孩子承擔一部分,或者讓孩子跟父母一起做,然后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通過勞動認識社會。引導孩子觀察周圍成人的勞動,使孩子懂得整個社會是一個有明確分工的大集體,每個人的勞動會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快樂,每個人又要依靠別人勞動的幫助。比如秋天落葉時節(jié)問孩子,“你知道院子里從樹上掉下來的樹葉哪里去了嗎?為什么地上這么干凈?”孩子的好奇心被激發(fā)起來,父母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觀察,孩子看到是清潔工或鄰居老爺爺把院子掃干凈的。這樣他就會把整潔的環(huán)境和他人的勞動聯(lián)系在一起,產(chǎn)生尊重勞動者和尊重勞動的情感。這時父母進一步引導孩子,“我們一起把樓梯扶手擦了吧!”孩子會很高興地接受大人的建議,因為他懂得了勞動給大家?guī)砹朔奖?,也會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讓孩子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勞動者,如老師、工友、送牛奶、送報紙的工人、郵遞員、理發(fā)師、售貨員、駕駛員等等,說說他們的勞動與自己的密切關系,可以幫助孩子認識社會。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父母要及早給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機會,讓孩子學著干,不僅手把手地教,還要多動腦筋、找竅門,別讓孩子感覺做起來太難。吃飯、穿衣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對幼兒來說就不那么簡單了,但并不是不能干。從孩子上學的第一天起,就讓他自己收拾書包、準備文具……要讓孩子覺得“我能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孩子自己做的內容,每周記錄下點滴進步,每月展示一下會做了哪些事。時間久了,在點滴小事之中就養(yǎng)成了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的意識。從小開始、從小事開始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經(jīng)常做”。
給孩子具體指導。孩子在小的時候,有自己做事的興趣,有愿意跟爸爸媽媽干事的愿望,也需要培養(yǎng)技能技巧。比如孩子想端茶,可以倒半杯茶讓他教孩子要洗手絹,又夠不著水池子,可以把洗臉盆放在地上,幫他卷起袖子,告訴他怎么用肥皂當孩子把鞋穿反了、不小心把碗摔了、把衣服弄濕了的時候,耐心地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得更好。如果家長言語不當,孩子的興趣就會受到打擊,對自己做事喪失信心,甚至產(chǎn)生對勞動的逆反心理。
訓練孩子持之以恒。孩子負責給陽臺上的花澆水,而且在頭兩天表現(xiàn)出很高的積極性,用不著媽媽提醒,主動把事情做得很好。媽媽看到后,十分放心了,覺得自己可以不管了。可是沒想到10天以后,媽媽再去看那盆花,已經(jīng)干枯得要死了。于是火冒三丈,把孩子罵了一頓,然后決定不讓孩子管了。其實,孩子并不是不想把事情做好,只是對兒童來說,行為上還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的特點,難以自覺地把一件需要長期努力的事情做到底。所以根據(jù)孩子的這一特點,無論是做家務還是落實學習計劃,父母經(jīng)常檢查孩子的完成情況,督促、提醒孩子是非常必要的。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堅持做好一件事的習慣。
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培養(yǎng)孩子從小有這樣的意識,“我是家庭的小主人,家里活兒我也要干”。全家人在一起列出勞動項目,再討論具體的分工。這樣孩子有一個固定的勞動崗位,便是給了他主動參與的可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不斷增強,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有一種“長大了”的感覺,他們喜歡獨立做事,獨自克服勞動中的困難。明明的12歲生日那天正好是個休息日,怎么過呢?經(jīng)過三口人共同商量,決定在家里自行做一頓生日晚餐。媽媽把錢交給明明,由他全權安排,父母只當助手,買什么東西、做什么菜全聽孩子的。只有一條要求:即要豐盛,又要節(jié)儉。明明列出菜譜、作出詳細的開支預算、安排爸爸到批發(fā)市場買菜、指揮媽媽下廚……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他儼然成了一家之長。這個生日過得別開生面,被請來的爺爺、奶奶對孫子的表現(xiàn)驚嘆不已。明明自然高興得不得了,增加了幾分自信,覺得自己長大了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