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來的都是客” 張 言
幾年前,臺灣一個民間團體的代表來京,交流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經驗體會,筆者聽到他們講了這樣的例子:一對中年夫婦外出觀光旅游,留下兩個讀中學的孩子在家,另外還有一對學舌的鸚鵡。一個月后夫婦二人返家,發(fā)現(xiàn)鸚鵡會講臟話了,原因是孩子的朋友來家聚會時“出口不潔”,被鸚鵡學了去。面對家長的責問,孩子搪塞道:“來的都是客人”,意思是不便拒絕。
好客,豈止是孩子,成年人也好客。好客無過,交友亦無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張海迪幼年隨父母去農村居住,村里的大朋友、小伙伴是家中??停虼硕顾穱L到了人間真情與淳良。而無客或少客的家庭,無友或少友的父母,其子女難免孤獨,也失去了許多學習人際交往的機會。對于孩子而言,成年人的朋友或客人,每每是家庭的一道風景線,是不掛職的老師——客人們、朋友們在交談的時候,孩子難免在一旁聽,在一旁看。對于不諳世事、世界觀尚未確立的孩子,成年人的言談舉止是“教材”,是“模式”,往往于不知不覺中被孩子“學”了去。如此說來,這道“風景線”,對于未成年人來說,既可貴也可怕。
可貴抑或可怕,關鍵是成年人(孩子的父輩或隔輩人)交的是什么樣的朋友,有著怎樣的人品、談吐和儀表。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有責任心的家長都十分注重擇鄰、選友,嚴于談吐與儀表。這方面的卓識不少,如:“蓬生麻間,不扶自直;白紗入緇,不染自黑?!闭f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吧!
為了避免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成年人首先要把住交友關。其實,交什么樣的朋友,不僅對孩子有重要影響,對成年人本身也很重要,被朋友帶壞,甚至“拉下水”的事并非鮮見。如何選擇朋友呢?蘇浚在《雞鳴偶記》中說:“道義相砥,過失相規(guī),畏友也;緩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游戲征逐,昵友也;利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薄瓣怯选庇绕涫恰百\友”恐怕不應該交吧?即便是對關系正常的朋友、登門造訪的客人,也要講究原則,拿準分寸,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君子之交淡如加淡極花乃香,講的是一個“淡”字,名欲要淡,利欲要淡。不圖名、不逐利,朋友之間的關系自然就會清爽了許多,言行也會端正。另外,有些孩子尚難理解的“正經事、正經話”,也不應“口無遮掩”??傊笥验g應是一種健康的氛圍。為了孩子,要把這種氛圍營造好。
節(jié)儉、感恩與錢財 翟俊宇
培養(yǎng)孩子有節(jié)儉習慣和有感恩意識,已經擺上了許多家庭的教育日程。通過成年人的言傳身教,孩子們在這方面多有可喜的表現(xiàn)。但是,有些家長的有些做法,卻值得商榷:
例一,某家長讓孩子去買菜,告訴孩子如何跟小販討價還價,并且開出獎勵條件 如果比家長買的菜還便宜,余款歸孩子個人所有。為此,孩子大費口舌,甚至順手牽羊……
家長解釋說,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能省會花”懂節(jié)儉。
例二,逢年過節(jié),孩子從親戚那里獲得一些壓歲錢,但卻不斷地被父母討了去,名曰感恩錢——父母操持家務不容易,孩子應當有回報。孩子不情愿,便瞞報自己的私房錢。
第一個例子中的孩子,少了些童真可愛,第二個例子中的孩子,少了些誠實坦白。而父母的初衷——讓孩子學會節(jié)儉,懂得感恩,卻沒有實現(xiàn),真乃是南轅北轍。
養(yǎng)成節(jié)儉習慣也好,培養(yǎng)感恩意識也罷,似乎都要通過錢來體現(xiàn),錢是硬通貨!也許本文開頭提到的例子屬于“個案”,而教孩子理財,卻是許多家長都在做,這當然不能算錯,更何況,社會物質化,是不爭的事實,就此推論“人錢化”也是順理成章了。但是,有句話說得好,“沒有錢活不了,為了錢活不好”。如果時時事事講錢、為錢,生活還會快活嗎?那么,作為不惜世事的孩子,該怎樣看待物質的錢?錢在孩子的頭腦中應當占據怎樣的位置?很值得考慮。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边@是一句古訓,我們今天仍然應當遵循,即便是出于節(jié)儉或感恩的目的,亦應這樣做,此其一。其二,對于錢財的使用,則應當“用之有道,”比爾蓋茨創(chuàng)造了當代個人財富的神話,然而他是怎樣對待自己錢財的呢?他說:“我只是這筆財富的看管人,我要找到更好的方式使用它?!蔽覈幸粋€貧困學生,身患沉疴,支付不了大額醫(yī)藥費,好心的人們紛紛捐款救助。他出院后,將未用完的錢全部款捐給需要救助的人,他說:“我沒有權利隨便動用這些錢。”無論是蓋茨是這位貧困學生,在錢財面前表現(xiàn)得如此高尚而完美,我們應當引為榜樣。
節(jié)儉抑或感恩,錢財確是表現(xiàn)方式之一,但不是惟一,尤其是感恩,更多的應屬于精神范疇,不能過于物質化。同樣,即便是教孩子理財,也應當以德為先,精神至上,否則,非但不能養(yǎng)成節(jié)儉習慣和感恩美德,還可能掉入錢眼里,那就事與愿違了。
貧窮·當家·孝道 廖禹賓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貧出孝子”,亙古以來,這話一直流傳。無數事例佐證,確乎如此,幾成真理。然而,生活的辯證法告訴我們,這個真理并非絕對,也就是說:“早當家”(亦即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孩子,未必一定家里很窮;同樣,孝子也不一定全從貧窮家庭產生。問題的關鍵并非全在“貧”字上。那么,關鍵何在呢?我們不忙做結論,先來看一種現(xiàn)象——
筆者居住的小區(qū),時常出現(xiàn)一道“風景”:保姆們用小車推著各自主人的小孩,在花壇前聚談,她們述說著各自的見聞趣事,偶爾也說到遠在老家的自己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這時,她們臉上每每溢出幸福與牽掛的神情。其中一位保姆伸手給別人看:“這是我女兒給我織的手套,指尖露著,讓我干活方便。”另一位保姆指著主人孩子手里玩的“核桃車”說:“這是我兒子做的,現(xiàn)在的城里娃沒見過。兒子說,把它送給主人的孩子吧,他們會對你好的。”兩位保姆的家境還算寬裕:夫妻倆在城里打工,每月共計3000多元,孩子的爺爺奶奶在老家侍弄幾畝經濟作物,收入不菲,孩子免費讀小學,代他們夫妻孝敬父母。與一般鄉(xiāng)下人相比,他們不算窮,但是他們的孩子都是小小“當家人”,都比較孝順。這兩個孩子可以說是顛覆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貧出孝子”的亙古不變的“真理”。
誠然,筆者無意否認逆境對于孩子成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也無意掩蓋“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現(xiàn)象的弊端;只是想說,孩子的能力及對長輩的親情和孝道,與家境的逆或順沒有絕對的因果關系,關鍵在于著力培養(yǎng)。筆者經與那幾位保姆交談得知,孩子的爺爺奶奶,始終“繃緊”孩子與其父母的“情感線”,告訴孩子要關心體諒在外工作的父母,并且教給孫女織毛線,這才有媽媽手上的那副露指尖的手套;幫助孫子用自家產的核桃制成“核桃車”,這才有主人孩子手里玩的那個嗡嗡作響的小玩具。在這里,孝道變得觸手可及。同樣,在外打工的父母,時不時地捎回問候和鼓勵,捎回家用錢,從而提高了孩子自學、自理和幫助爺爺奶奶料理家務的能力。一他們的經歷說明:孝道和親情是培養(yǎng)、感化出來的;能力是著意鍛煉出來的,并未因家境比較順利而削弱這種效果。
是啊,貧窮對于我們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正在“漸行漸遠”,我們不必也不應當把貧窮當作磨煉孝道與能力的惟一寶石。只認真培養(yǎng),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成長為一個有能力、守孝道的好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