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后半期,由于高科技的興起、信息技術(shù)的革命、資本的跨國跨地區(qū)聯(lián)合以及世界上原來各種出于政治邊緣的群體的興起,西方世界進入了后工業(yè)階段,西方文化也隨之進入到后現(xiàn)代時期。“消除中心、復蘇邊緣;反對同一,追求多元”成為世界文化發(fā)展的主題。近二十余年國內(nèi)外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世界關注中國音樂文化的同時,我們也開始關注異域音樂文化,且身體力行地積極開展學術(shù)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2007年9月,筆者在南京參加世界民族音樂第三屆年會時偶爾購得了一本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世界民族音樂學會會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陳自明先生的新著《世界民族音樂地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讀后深感此書為我們推開了一扇全方位了解、理解異域音樂的文化之窗,使人游走其間,目不暇接,景致盎然,獲益良多。
一、中國文化需要世界音樂
“音樂象征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代表著一種文化風格的精華。對許多人來說,音樂是一種生活方式?!睆?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民族音樂學學科的逐步建立,研究領域日漸擴大。在繼續(xù)深入研究國內(nèi)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一些學者利用出國交流、深造之機也開始對國外音樂的采訪、介紹,進而對國外的音樂事象展開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為我們了解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傳統(tǒng)音樂提供了廣泛的參考,也為國內(nèi)音樂學術(shù)事業(yè)的逐步國際化提供了有益的途徑。例如,俞人豪、陳自明著《東方音樂文化》(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書中探討了中國以外的亞洲,以及與西亞屬于同一樂系的北非阿拉伯地區(qū)的音樂文化。按照音樂文化與風格的特點,劃分成東亞、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北非四個大的區(qū)域。從每個地區(qū)中,又選出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音樂進行重點論述,敘述對象以傳統(tǒng)音樂為主,只在個別國家涉及到現(xiàn)代專業(yè)音樂。陳自明著《拉丁美洲音樂》(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該書針對拉丁美洲音樂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包括拉丁美洲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發(fā)展、多種多樣的民族音樂、拉丁美洲作曲家及部分音樂欣賞曲目,其中涉及大量中英文文獻,為研究拉丁美洲音樂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洛秦著《街頭音樂——美國社會和文化的一個縮影》(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運用音樂人類學的視角,把作者幾年來在美國各地大街小巷采集的各種形式的街頭音樂活動作了客觀深入的人類學分析。羅藝峰、鐘瑜著《音樂人類學的大視野——華南與馬來民族音樂考察及比較研究》(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是建立在全觀法和泛文化比較研究的基礎上所作的既有對音樂形態(tài)、樂器構(gòu)造的分析的音樂人類學的本體研究,又有對與之相關的文化事象,尤其是我國華南各少數(shù)民族與馬來民族音樂的比較研究。陳銘道著《黑皮膚的感覺——美國黑人文化》(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從美國黑人的歷史發(fā)展、社會地位、種族沖突等方面,站在人類學、文化學角度對美國黑人音樂進行文化解讀和剖析。他還著有《與上帝摔跤——猶太人及其音樂》(民族出版社,2005)等。這些專著建立在作者自身的田野實踐之上,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將某一種音樂置于該國或該地的文化背景之中。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將某民族現(xiàn)存的傳統(tǒng)音樂置入該民族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去,通過對該民族成員(個體或群體)是如何根據(jù)自身文化傳統(tǒng)去構(gòu)建、使用、傳播和發(fā)展這些音樂的考察和研究,闡述其有關音樂的基本特征、生存規(guī)律和民族文化特質(zhì)。”而且也顯示了我國民族音樂學研究視域的逐步擴大和進一步的深入,即已從國內(nèi)的各民族音樂考察研究向國外跨學科、跨地域、跨文化的領域拓展。在我國民族音樂學界,除了國內(nèi)漢族和各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之外,已經(jīng)形成了一支以研究國外異域音樂文化為主的、不容忽視的研究隊伍。
首先,從嚴格的學術(shù)角度來說,《世界民族音樂地圖》一書并不像以上著作專深,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個民族音樂研究專著,而是一本基于國內(nèi)讀者的需要,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大眾普及性讀本?!霸谥袊L期以來由于主觀、客觀上的各種原因,我們對世界上的音樂文化知之不多,主要集中在歐美的藝術(shù)音樂和中國本國的音樂方面,對南亞、東南亞、阿拉伯、拉丁美洲、黑非洲、大洋洲的音樂我們所知甚少?!钡沁@樣的讀本,它的受眾面、影響面往往會更廣、更深。作者作為一位國內(nèi)知名的世界音樂研究專家,并沒有始終站立于學術(shù)研究的高地之上翹首以望,而是腳踏實地地做一些當下急需的普及性基礎工作,體現(xiàn)了作者學術(shù)研究的初衷,即研究音樂的目的在于推廣普及音樂文化知識,從而開闊國人的文化視野,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發(fā)展本國的音樂文化事業(yè)?!叭轿坏拈_放,面向多元的音樂世界是21世紀的大趨勢,21世紀的中國音樂家、音樂愛好者應該在重視本國民族音樂傳統(tǒng)的同時,跳出狹窄的圈子,以新鮮的口味,喜悅的心情來品嘗世界上絢麗多彩、營養(yǎng)豐富的各種音樂,從中汲取活力,更好地發(fā)展我國的音樂事業(yè)”。@充分道出了作者撰寫、出版該書的真實目的和良好愿望。
其次,作者出版本書基于音樂學界世界民族音樂學科發(fā)展的需要。眾所周知,外國民族音樂的研究和介紹在我國是一個極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教學、研究主要集中于歐洲的藝術(shù)音樂。對于“非歐”的音樂,尤其是傳統(tǒng)音樂我們了解甚少?!笆澜缑褡逡魳?我這里特別是指對第三世界音樂的研究)作為一個學科,在中國正處于草創(chuàng)時期。第三世界的音樂資料極為缺乏,人手不足,長此下去,與世界上民族音樂學研究的距離就更大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世界民族音樂,關注這藏著的聲音!”@表明了作者對該學科發(fā)展的殷切期望。而該書則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書中并非是以上地區(qū)音樂資料的一般性搜集,而是建立在作者數(shù)十年來在世界各地的實地考察和親身感受之上。書中不惜運用大量的筆墨描述本地區(qū)的文化背景、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民族特色等,而對音樂的本體,諸如音樂的體裁、結(jié)構(gòu)及其旋法特征和音樂風格的敘述和歸納也是相當細致和深刻?!耙斫獠煌囊魳?,需要從他們本身的特性來進行,也就是說,和我們研究文化一樣,我們要把音樂當作一個整體來談論,不能加入我們對音樂的不恰當?shù)睦斫?。”體現(xiàn)了中國學者在民族音樂學研究領域的宏觀視角,即體現(xiàn)文化中的音樂和在音樂中體現(xiàn)文化內(nèi)涵的學術(shù)思想。
二、中國音樂教育需要世界音樂文化
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本質(zhì)上是以研究“非西方社會”——包括亞、非、拉美、太平洋島嶼——為目標的。是為了把所謂“異文化”當成與“本文化”(如西方文化)具有同等地位和價值的實體加以理解,并通過這種理解思考“本文化”的局限。這是人類學從全球文化時空建構(gòu)邁向文化多元并存觀的具體表現(xiàn)。與現(xiàn)代社會的文化統(tǒng)一和普遍化傾向思潮相對立,多元文化論就是承認和提倡文化上的多元性,極力捍衛(wèi)文化上的多樣性?!懊褡逡魳穼W倡導樹立文化相對主義音樂價值觀,主張拋棄本位文化中心主義的音樂價值觀,尊重世界上每一民族文化中的傳統(tǒng)音樂,反對民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音樂價值觀,無疑會在本學科的理論建設和研究實踐中發(fā)揮出它應有的積極作用,唯有這種努力才可能達到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各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本質(zhì)及其規(guī)律的科學目的?!薄妒澜缑褡逡魳返貓D》一書正是建立在這種價值觀和方法論之上,在肯定文化多樣性的條件下,充分尊重世界各個國家或民族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緊緊依托于民族文化,尤其民族風俗禮儀,忠實、客觀地考察所關注的音樂事象,詳細地對其進行全面的記錄、描述和解釋。例如,書中有關印度音樂文化的介紹,先作一總體的介紹,包括了四個部分:一、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印度文化:二、歷史悠久、風格多樣的印度傳統(tǒng)音樂;三、印度對傳統(tǒng)音樂舞蹈的重視和支持;四、印度電影鳥瞰;而后又從不同的角度選擇一些代表性的話題深入敘述,如“靈魂的聲音——西塔爾琴與拉維香卡”、“當東方與西方相遇”、“行走在泰戈爾的音樂天空”等,既有歷時性的描述,有對古代音樂文化歷史的講述,又有現(xiàn)代音樂的介紹,更有共時性的分析。在“印度音樂斷想”一文中,結(jié)合印度的音樂實踐提出了自己長期思考的三個問題,并予以歸納解釋。1、“為什么印度音樂的特色如此鮮明,以至于即使是一個外國人也能比較容易地辨認它?”“是印度人民在南亞的特殊環(huán)境、宗教信仰、人文氣氛中的獨創(chuàng),體現(xiàn)了印度人民刻意追求審美情趣的‘情’和‘味’”。2、“為什么印度的傳統(tǒng)音樂保存得比較好?”“由于印度傳統(tǒng)音樂在教育中占主導地位,人們對傳統(tǒng)音樂具有深厚的感情”。3、“歐洲樂器是如何被印度文化所同化?這說明了什么?”“從歐洲樂器變?yōu)橛《鹊拿褡鍢菲鳎@說明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而且至今保持著強大生命力的印度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涉及到音樂文化的民族特色、東西方音樂文化的碰撞、對傳統(tǒng)音樂保護和傳承等幾個重大的命題。凸顯了一位民族音樂學家的審美態(tài)度和理論思索。作者在書中精選了近30首世界各地的代表性音樂音響資料,像印度尼西亞的甘美蘭戰(zhàn)舞、菲律賓的竹樂團、阿塞拜疆的木卡姆、幾內(nèi)亞的《尋找愛人》、巴拉圭的豎琴與印第安排簫等,這些樂曲、樂器音色、樂種都難得一聽,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音樂作為一門聽覺藝術(shù)離不開音響,運用聽覺感受作用于內(nèi)心,溝通情感,啟迪智慧,其文化意蘊獨樹一幟。該書游歷于東方與西方之間,亞洲與大洋洲之間,從古老的印度音樂島到日益繁榮的西班牙的民族輕歌劇——薩爾蘇委拉,從北非的東北部人類始祖留下的聲音到居住在新西蘭毛利人的音樂,為我們揭開了一幅幅絢麗多彩、五彩繽紛的彩色音樂世界,聆聽這些深藏著的音樂,遙遠而古老,讓人遐想連篇;現(xiàn)代而時尚,余音繞梁,使人回味無窮。如同珍貴的礦藏,等候著讀者的發(fā)掘和享受。從本位文化中解放出來,透過文化的窗口來理解世界不同的民族音樂。甚至可以從新的角度來審視我們自己的音樂文化。
全書分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大洋洲五個部分構(gòu)成。每一部分介紹了一些具有代表性音樂,包括樂種、樂器、音樂家等。作者從1956年以來,長期從事世界音樂的教學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音樂文本和音響資料,書中大部分是作者幾十年來采集和錄制的音樂和采訪感受。文筆流暢,有的帶有游記、散文性質(zhì),使人讀來饒有興致。如“藏著的聲音”、“靈魂的聲音——西塔爾琴與拉維一香卡”、“走進遙遠的年代——凱爾特音樂”等,帶有散文詩般的文字充滿著民族音樂學家的浪漫情懷及文化體驗,再配有豐富的彩色圖片,在輕松的心情之下細細品味不同的音樂風情。數(shù)十篇篇幅不大的音樂人文描述,深藏著每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宏大的音樂文化敘事,為我們進一步了解該地域的音樂風情提供了初步、簡潔的文本。也為我國的多元音樂文化的教育積累了一定的參考資料。
該書的出版,為國內(nèi)的民族音樂學研究,尤其是對國外的音樂研究提供了一部有積極意義的讀本。有助于讓更多的人了解世界的音樂文化,尤其是第三世界音樂文化,擴展年輕人全球化的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意識;也有利于我國世界民族音樂教育的進一步開展,吸引更多的莘莘學子加入到這一行列里來,共同推動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目前我國只有少數(shù)的大學開設了世界民族音樂教育課程,為了推動我國的世界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院校都有專人研究亞非拉美音樂,中國音樂學院還開設了此專業(yè),中央音樂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院校還編著、出版了相應的教材,但從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等方面還十分薄弱。如今在歐美、日本的著名大學和研究院中,都已開設了介紹世界民族音樂的課程,有的學校還開設了世界民族音樂演奏的課程,美國當代的民族音樂學家胡德對印度尼西亞的甘美蘭音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專著,還把其引入美國大學的音樂課堂,讓學生們親自參與演奏另一種文化的音樂,進一步從感性上理解、把握這種音樂風格。僅“在美國已有一百多所大學的音樂系開設了演奏‘甘美蘭’音樂的課程?!比毡疽灿屑s18個甘美蘭樂隊,加拿大、英國、荷蘭、瑞典、法國等也都有甘美蘭樂隊。還規(guī)定從小學音樂教育開始就要設立多元化的音樂課程?!疤亓⒛徇_和多巴哥人民發(fā)明的鋼鼓音樂響徹加勒比海,并且已經(jīng)入到美國、加拿大的中學音樂教育課程中?!睆暮笾趁裎幕u時代的角度來看,世界音樂教育總體發(fā)展方向出現(xiàn)了四個新的音樂交流方式的定位:1、非西方正宗的傳統(tǒng)音樂在西方音樂教育中已逐漸獲得地位;2、音樂作為文化定位來教學與交流:3、不同文化音樂主體之間的關系都應是平等的、互為文本的;4、全球多元化視角與新的學術(shù)資源的出現(xiàn),打破了在音樂普遍性與特殊性方面的認識。我國的經(jīng)濟正快速發(fā)展,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地位日益凸現(xiàn)。要與世界發(fā)展同步,文化教育也必須一致,開設世界音樂文化教育課程已取得了廣泛的共識。該書的出版為有條件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實施多元化教育提供了參考文本和音響。有助于我們了解世界不同的音樂文化,擴大我們的文化理解,增加我們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出開放的耳朵和思想。
責任編輯 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