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鋼琴學術研究可說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出現(xiàn)了不少視角頗新、內容翔實的好文章,筆者對幾大音樂主要期刊上的研究性論文做了一些梳理,得出了一些感受,進而進行簡單的回顧和分類述評,以期大家能更好地汲取其中精華,推動我國鋼琴教學與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闡釋作品、解讀文化的作品或曲集研究類論文
作品或曲集介紹及具體演繹類論文有20余篇,占有相當比重,涉及到對以下中外作曲家相關作品的研究:蔣祖馨、高為杰、丁善德、汪立三、巴赫、斯卡拉蒂、克列門第、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莫謝萊斯、德彪西、拉威爾、哈恰圖良、拉赫瑪尼諾夫、米約、薩蒂、皮亞佐拉等,可以看出,涉及到作品的風格類型較寬泛且有相當?shù)臍v史跨度,其中不乏內容翔實的優(yōu)秀之作。
王健《李斯特鋼琴曲(弄臣)的改編手法和藝術特色》(《黃鐘》第3期)一文分為改編手法和藝術特色兩大部分,在一一對應介紹了刻畫劇中各主人公的特點鮮明的主題、對鋼琴曲進行整體介紹之后又結合李斯特喜好表現(xiàn)的一些鋼琴技巧類型進行了論述,引領讀者對該曲獲得較為深入的了解,最后談了該曲的藝術特色,全文條理清晰,層層深入展開,分析極其透徹。此類論文還有:李柯《論莫扎特(D大調鋼琴奏鳴曲)(K.576)第三樂章的結構特色及表演藝術》、李易憶《舒伯特(C大調鋼琴幻想曲)(D.760)的結構及其演奏》(同刊于《黃鐘》第4期);潘文娜《詩人的夢——淺析肖邦夜曲(降D大調Op.27—2)的演奏》(《音樂創(chuàng)作》第2期);王偉《舒曼的(為什么)》(《鋼琴藝術》第12期)等。
對近現(xiàn)代新人新作的介紹對鋼琴藝術的后續(xù)發(fā)展有著較為深遠的意義。馬小蕓《試析皮亞佐拉的現(xiàn)代鋼琴作品》(《人民音樂》第8期)一文闡述了其作品中古典音樂要素與現(xiàn)代音樂要素有機結合,融入典型探戈節(jié)奏而創(chuàng)造出的脫胎于民間而風格莊重的紳士音樂,介紹了這位阿根廷“現(xiàn)代探戈革命之子”和他的鋼琴音樂。近年來梅西安的作品常被頂級鋼琴大賽選用,體現(xiàn)了業(yè)內人士對近現(xiàn)代鋼琴作品的關注和對反映人們精神層面作品的積極探索。牟琳《梅西安和他的(對圣嬰——耶穌的二十凝視)》(《鋼琴藝術》第1期)圍繞著上帝、星星與十字架及和弦三大主題的介紹展示了梅西安這一宗教主題代表作。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篇論文都較多地關注了作品背后人文背景的闡釋,對理解和闡釋作品的精神內涵有較大的幫助,但這兩篇論文都還未涉及到具體演繹技巧和手法的論述,這方面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張云良《高為杰鋼琴作品(秋野)的意境》(《中國音樂學》第4期)一文則將作曲家試圖表達的作品各段的意境和具體演奏手法相結合,進行了演奏手法服務于音樂意境表達的綜合性闡述。除此之外,涉及近現(xiàn)代作品研究的文章還有:王曄的《從(廟會)的古樸到(山花)的爛漫——蔣祖馨鋼琴作品研究》(《中國音樂學》第1期);余京《丁善德鋼琴作品在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中的地位》(《人民音樂》第4期);吳偉松《薩蒂與他的鋼琴音樂》(《人民音樂》第5期);王琳《米約鋼琴組曲<憶巴西)的演奏風格》(《黃鐘》第4期)等。
趙洋《勃拉姆斯(五十一首練習)分析》、吳曼《論莫謝萊斯鋼琴練習曲的觸鍵特色——莫謝萊斯(鋼琴練習曲二十四首(Op.70))之研究之一》(同刊于《黃鐘》第3期)、王雁《關于鋼琴練習曲作品740的技術類型劃分及其訓練》(連載于《鋼琴藝術》)都是對練習曲集的闡釋,也都從對作品的技術分類入手,結合譜例進行了訓練方法和具體演奏的分析和講解,分析得都很細致,這是實用和必要的也是目前較為多見的曲集介紹法,可喜的是作者并未僅僅停留于技術的分類闡述上,能不同程度地將這些作品置身于大的時代的音樂環(huán)境,客觀地探討練習曲的成因和歷史價值,但文中也多是點到為止,筆者認為如能結合當時鋼琴的構造、音色特點,鋼琴教學中練習曲的使用情況,通過縱向比較(與前時代的練習曲集比在技術上和音樂上有哪些超越)、橫向比較(選取當時有代表性的樂曲闡述兩者的聯(lián)系)加以展開論述,進一步闡述其價值則將會更全面和透徹。此類論文還有:卞鋼《重識斯卡拉蒂新技法“練習曲”》(《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金荻《哈恰圖良(鋼琴協(xié)奏曲)的演奏技術類型與處理》(《黃鐘》第2期);常樺《讓音樂帶動技巧讓技術展現(xiàn)音樂——(肖邦練習曲)的學習與探索》(《鋼琴藝術》連載)等。
二、各抒己見、競相爭鳴的教學探討類論文
2007年教學探討方面的論文亦較多,作者們各抒己見,其中不乏觀點新穎的質量上乘之作,筆者認為總體上呈現(xiàn)出了以下特點:
1、注重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與綜合彈奏能力的培養(yǎng)
注重創(chuàng)新性人材的培養(yǎng)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一個人如果缺乏創(chuàng)造力,那他成功的機率要低得多。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主要的一點就在于它能夠激發(fā)人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進而開發(fā)人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在趙阿光《淺論鋼琴教學中對學生形象思維的培養(yǎng)》(《中國音樂》第3期)一文中作者指出:鋼琴學習是既學技又學藝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而如何培養(yǎng)則是該論文的主體部分,除了通過作品的文化背景、體裁、創(chuàng)作背景、音響特征、產生音響圖像聯(lián)想等方法外,文章的新穎之處在于提出了根據作品特征引導學生聯(lián)想,培養(yǎng)形象思維能力的觀點,作者將作品分為“擬聲”、“狀物”、“敘事”、“抒情性”四類,并以例證說明,翔實而令人信服。施忠《試論鋼琴演奏者音樂結構整合能力及其培養(yǎng)》(《鋼琴藝術》的第3期)一文指出鋼琴演奏活動就是演奏者面對音樂作品所從事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整合活動,文章融合哲學、心理學等的一系列知識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多方位的分析及培養(yǎng)策略的探討,體現(xiàn)了鋼琴研究的新思路。此類論文還有:畢雪春《從巴赫(創(chuàng)意曲集)看“創(chuàng)造樂意”》(《音樂創(chuàng)作》第5期);龍穎《鋼琴教學中的“問”與“學”》(《音樂創(chuàng)作》第4期)等。
儲望華《漫談即興》(《鋼琴藝術》第5期)和李冥佳《高師鋼琴課中演奏技藝與伴奏能力培養(yǎng)的結合》(《鋼琴藝術》第12期)等文讓人們看見了業(yè)內人士專業(yè)視野的拓展、對針對性人材培養(yǎng)的新認識和對鋼琴綜合彈奏能力的重視。配套著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高師音樂教育也掀起了新一輪的改革熱潮,如何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適應和配合社會大環(huán)境對創(chuàng)新性人材的需求是鋼琴教育界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課題。此類論文還有:錢致文《怎樣提高鋼琴伴奏的演奏水平》(《鋼琴藝術》第1期);劉冬云《鋼琴即興伴奏系列講座》(《鋼琴藝術》連載);蔣瑛《高師鋼琴即興伴奏學習策略淺析》(《人民音樂》第1期);郭潔《如何掌握鋼琴的快速移調視奏技巧》(《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1期);趙阿光《聲樂鋼琴伴奏探索》(《音樂創(chuàng)作》第4期)等。
2、知識融會貫通,學科交叉融合運用
竺林《試論鋼琴表演中的應激訓練》(《黃鐘》第2期)、徐寅《略論鋼琴教學中的心理誘導》(《音樂創(chuàng)作》第5期)兩篇文章都不約而同地較大程度上運用心理學知識對促進鋼琴教學和演奏能力提出了見解。“訓練”一文首先對鋼琴表演中的應激反應進行了分析,接著指出鋼琴演奏的獨特性在于其需要較強生理性無意識的機械準確運動,最后結合幾點表演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了進行應激訓練的具體方法,“誘導”一文從音準感節(jié)奏感的心理直覺、完整性流暢性的心理協(xié)調、視奏背奏的心理體驗三方面談了如何遵循和運用心理活動的規(guī)律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提升演奏藝術的美學品格,與以往類似文章相比,此文有著較新的切入點。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思想家們就已經把音樂和哲學、數(shù)學等學科放在一起進行綜合性研究,闡述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固有的內在聯(lián)系決定了這是音樂研究和學術水平提高必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學科綜合交叉,知識的融會貫通是今后學術研究進一步發(fā)展的方向。此類論文還有:曲寧《從社會認知角度看鋼琴教育的成就動機問題》(《人民音樂》第8期);周為民《鋼琴演奏中緊張心理的分析與控制》(《鋼琴藝術》第6期);范靜《鋼琴學習中的音樂記憶》(《鋼琴藝術》第12期);樊禾心《從運動心理規(guī)律試論鋼琴演奏技術的教學與訓練》(《中國音樂》第3期)等。
3、積極探索和探討新的鋼琴教學模式
蔡云凌《鋼琴教學中的綜合性教學模式探析》(《鋼琴藝術》第6期)一文提出了審美性教學、賞識性教學、形象性教學、反思性教學、實踐性教學幾種教學方法,對鋼琴教學方式有著良好的總結和思考,給教育者帶來思想的啟示和思路的開拓。劉敏《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對高師鋼琴課教學的啟示》(《音樂創(chuàng)作》第4期)一文除了介紹性地引進了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外,還提出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引導者和高級伙伴,從心理學、教學法的角度探討一種新型的引導學生多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
隨著高師音樂(教師教育)專業(yè)改革步伐的推進及帶來相應的教育思路的逐步轉變,關于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探討的文章不在少數(shù),吳怡青《數(shù)碼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探究》(《黃鐘》第4期)一文談了鋼琴集體課的特點,凸顯和列舉了科技與藝術結合帶來的提高教學效率的種種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教學的難點及對策(進行分層教學、加大重奏合奏、改革教學內容、完善教材等)是一篇有理有據有說服力的論文,也使高師音樂專業(yè)教學改革在鋼琴課的落實有了更為明確的引導。此類論文還有:黃因《高校鋼琴教學方式拓展的思考與實踐》(《音樂研究》第1期);馬棠華、李清濤《高師鋼琴集體課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探討與實踐》(《鋼琴藝術》第1期);周雪《普通高校數(shù)碼鋼琴集體課之探究》(《鋼琴藝術》第5期)等。
三、傳承文化、體統(tǒng)神韻的中國鋼笨作品研究類論文
2007年鋼琴研究性論文中對中國鋼琴作品的研究給筆者留下了較深印象,有不少宏觀論述的佳作,此類論文多集中于《人民音樂》上,并在第五期上編排以集中刊發(fā)利于研討。
《人民音樂》第3期魏玲、魏欣的《如何體現(xiàn)中國鋼琴作品的民族風格》一文對由于民族音樂修養(yǎng)欠缺,對中國鋼琴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缺少深刻的認識導致教學演奏中不能準確把握風格、營造意境、詮釋內涵、體現(xiàn)文化神韻的現(xiàn)象提出了提高的途徑和對策,即了解作品特有的地域特色、重視民族器樂的學習和研究、提高民俗文化修養(yǎng),有一定的新意。第5期上儲望華的《思考與期望——關于中國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問題》一文回顧了自上世紀30年代《牧童短笛》創(chuàng)作以來,70余年間中國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教學運用情況,并提出了要有原創(chuàng)性,要有大中型作品,要民族化加現(xiàn)代化,不斷尋求、擴大、提高聽眾對鋼琴新作品的認同、理解和欣賞能力等觀點,體現(xiàn)了作曲家的真知灼見和對祖國音樂事業(yè)的滿腔熱情。第5期上唐平《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特有聲韻》一文也是一篇內容翔實的佳作,作者指出中國鋼琴音樂的特殊音色,是中國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格和中國民族樂器的特殊音色在鋼琴上的呈現(xiàn),并結合相關聯(lián)的樂器和具體曲目揭示出中國鋼琴作品獨特的“聲韻美”。同在第5期上裴娜《論中國鋼琴組曲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之路》一文將中國鋼琴組曲的創(chuàng)作分三個階段進行了論述,全面列舉和介紹了各時期的相關作品,最后總結出:中國鋼琴組曲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過程體現(xiàn)著中西音樂文化的不斷交流與融合,民族色彩與時代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的特點,可以說,推及當今,這兩點仍然是鋼琴創(chuàng)作的總體發(fā)展方向。
周為民《20世紀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回顧與思考》(《中國音樂》第2期)一文分階段論述了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各時期的創(chuàng)作背景、代表作和總體特點,歸納總結出了由于社會環(huán)境變化帶來的創(chuàng)作思路的變化、創(chuàng)作技法的發(fā)展、音樂風格的拓寬等,并指出當代作曲家要注意作品的可聽性,應以中國特有的旋律和與生俱來的情感表達方式創(chuàng)作出更多符合中國廣大民眾審美要求的鋼琴作品,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
另外,對中國鋼琴作品的闡釋還引入了新的視角,王佳《古琴與鋼琴——試析中國古典音樂表演美學思想》(《鋼琴藝術》第7期)和沈濱凱《窺一斑以見全豹——以“音腔”觀點參比(二泉映月)于二胡及鋼琴中的演繹》(《中國音樂學》第4期)兩篇文章可謂異曲同工的闡述了中國鋼琴作品的美學淵源和與中國古老樂器的內在聯(lián)系,對提高中國鋼琴作品的理解力和演繹質量會有較大幫助,這方面的研究還剛剛起步,相信隨著研究思路的進一步開拓此類研究一定能不斷走向深入。
以上這些研究透過鋼琴作品表面而關注本民族文化底蘊的傳承和民族神韻的挖掘體現(xiàn),把中國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演繹和理論研究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朝著民族鋼琴學派又邁進了一步。此類論文還有:劉娜《中國鋼琴藝術創(chuàng)作民族化淺論》(《人民音樂》第5期);竇青《中國風格鋼琴練習曲之歷史演化溯源》(《音樂藝術》第1期);唐志明的《中國鋼琴音樂塑造的牧童藝術形象》(《音樂創(chuàng)作》第5期);魏玲的《鋼琴音樂民族化的美學意義》(《中國音樂》第1期);李莉的《鋼琴曲(平湖秋月)的藝術魅力》(《中國音樂》第4期)等。
四、五彩繽紛、共同促進的其它論文
除了以上三大類論文外,2007年的其它論文可說是五彩繽紛,它們與以上三大類論文一起共同促進著鋼琴事業(yè)的發(fā)展,由于它們所占的比重和本文的篇幅關系,在此不列專題做重點評述了,只選取筆者印象較深的分類做簡單回顧。
1、技法研究
周為民《鋼琴演奏技術的形態(tài)分析》(《中國音樂》第4期)一文提出了鋼琴演奏技術的發(fā)展與音樂時代風格性的變化密不可分,它既是一種音樂表演的構成要素,也是一種音樂文化的認知概念的新穎觀點,并從觸鍵方式、技術內容、彈奏方法、演奏風格幾方面對鋼琴演奏技術進行了歸類和梳理。此類論文還有:向乾坤編著的《鋼琴作品中踏板的一般用法(上、下)》(《鋼琴藝術》第6、8期);張楠《鋼琴演奏中技術與表現(xiàn)力初探》、(《鋼琴藝術》第5期);黃泓的《論鋼琴演奏的聲音與觸鍵》(《鋼琴藝術》第8期);戴毅杰《克列門蒂的現(xiàn)代鋼琴演奏技巧與創(chuàng)作》(《鋼琴藝術》第1期)等。
2、專家訪談
此類論文主要集中于《鋼琴藝術》和《人民音樂》上,其中有當代著名演奏家、鋼琴教育家,也有對故人的追憶、教學體系的探索,側重于對他們成長經歷、心路歷程、藝術觀點、教學觀念等的介紹。涉及的中外演奏家和教育家有:顧圣嬰、范繼森、許斐星、郎朗、陳宏寬、杜泰航、楊韻琳、李金星、孫以強、錢琪、波里尼、施納貝爾、布倫德爾、伊古姆諾夫等。另外,刊登于《鋼琴藝術》上的一些介紹國外著名鋼琴家藝術觀點的譯著也透露出了許多信息,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3、賽事述評
陳丹布的《首屆“帕拉天奴”杯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鋼琴作品)大賽紀實》(《人民音樂》第9期)一文介紹了大賽的基本情況,對時間接近的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音協(xié)舉辦的中國鋼琴作品比賽亦聯(lián)系起來做了簡短綜述,發(fā)出了中國需要屬于自己的原創(chuàng)鋼琴作品的呼喚,指出2007年可稱為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的鋼琴年,看了令人十分振奮。此類文章涉及的賽事還有:2006中國深圳國際鋼琴協(xié)奏曲比賽、第二屆“Piano Team”國際鋼琴比賽、第六屆濱松國際鋼琴比賽、第二屆全國“卡瓦依杯”鋼琴比賽、第四屆中國國際鋼琴比賽。
4、曲體演變
郭海潔的《鋼琴前奏曲的源與流(上、下)》(連載于《鋼琴藝術》第1、2期)理論與實例結合,分階段列出并分析了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肖邦、德彪西的24首《前奏曲》、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等重要的前奏曲鋼琴文獻,總結了前奏曲的源流與演變過程。此類論文還有:侯穎君的《論鋼琴改編曲的音響、和聲、材料和結構重組》、趙曉生《巴赫(平均律鍵盤曲集)與組曲、序曲、幻想曲和創(chuàng)意曲之關系》(同為《鋼琴藝術》連載)等。
5、綜合探討
郭雪編譯的《古典鋼琴與爵士樂語匯》(《人民音樂》第3期)一文揭示了爵士鋼琴和古典鋼琴音樂兩者互為借鑒這一事實,得出了古典音樂的學習為彈奏及創(chuàng)作爵士樂創(chuàng)造了更好的條件的結論。此類論文還有劉忠民的《西方文明及創(chuàng)新意識——以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與興德米特(調性游戲)為例》(《中國音樂學》第3期)等。
6、流派繁衍
馬小蕓《日本近代鋼琴音樂之流變》(《人民音樂》第12期)一文闡述了把西方音樂的技法引入邦樂的發(fā)展過程,列舉了重要音樂家及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對我國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7、機構介紹
李英杰《豐富多彩的美國迪貝鋼琴藝術社會活動》(音樂創(chuàng)作》第12期)一文介紹了該協(xié)會的性質、功能和活動,為我國鋼琴藝術教育的進一步普及和開展帶來一定的啟示。
8、新書推介
蔡韌《(西方鋼琴音樂概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4期)一文全方位細致地介紹了該書的內容,突出了其內容的全面系統(tǒng)性、新穎性、實用性,評價其為一部填補學科空白的好書。此類論文還有彭志敏《把大師引向大眾的必由橋梁一一(梅西安鋼琴作品研究)讀后》(《音樂研究》第4期)。
9、調查報告
姜丹《綜合性大學和音樂學院相關學生鋼琴學習的調查與分析》(《黃鐘》第2期)通過翔實的問卷調查得出結論,凸顯了器樂學習對綜合素質的促進作用,最后站在綜合辦學和通識教育的角度對兩者的辦學提出了設想和建議。此類論文還有宗勵《上海師范大學開設數(shù)碼鋼琴主修課實踐報告》(《鋼琴藝術》第7期)。
五、總結與思考
2007年音樂主要期刊上的鋼琴研究性論文總體上體現(xiàn)了較高的的學術水準,涉及面較寬、觀點鮮明、條理清晰、邏輯論證嚴密,新的學術潮流和研究方法初露端倪,筆者成文之即有以下幾點思考:
1、鋼琴論文應在基于對古代鋼琴文化研究繼承的基礎上,多重視和關注鋼琴本身和大的音樂教育領域的新發(fā)展,如新的藝術思潮、美學闡釋、對技法的新認識、鋼琴教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以及推介認識新作品等,目前對這方面的關注和研究還顯不足。
2、應進一步引導鋼琴學科與其它學科間知識的融合,引入新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如縱向橫向比較,實證研究方法等,努力用新的視角認識和闡釋鋼琴作品,以更好地解釋教育現(xiàn)象,理解作品以及貫徹新的教育理念。有識之士已給我們開了先河,繼續(xù)深入還有待于大家的繼續(xù)努力和鋼琴從業(yè)者隊伍總體文化素質的提高。
3、對中國作品的介紹應多注重創(chuàng)作背景和人文內涵的闡釋,旨在加強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新作品的認識和運用,進一步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從而總體上推動我國鋼琴事業(yè)的發(fā)展。建議辟專欄分期介紹去年中國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獲獎作品,同時推出樂譜。
4、關注鋼琴制造工藝的改進和發(fā)展對鋼琴演奏技術、音響效果和音樂風格的影響,目前這方面的論文和研究還很少見。
回顧過去,目的是為了及時總結和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鋼琴研究的方法會不斷出新,日益科學和多樣,知識會日益全面,成果也會日益豐厚!
責任編輯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