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
我朋友與女友同居兩年了。幾個月前,兩人的感情出了問題,我朋友提出分手。作為分手的代價,我朋友向女友出具了一張欠條,欠條上寫明:今欠李某5萬元,于2007年11月15日之前還清。寫下“感情欠條”后,我朋友并沒有在意,也沒有按照約定給女友還款。但是李某卻對這張“感情欠條”很認真,見我朋友遲遲不給欠款,便將我朋友告上了法庭,要求他支付所欠的5萬元錢。收到法院的傳票,我朋友才意識到事態(tài)的嚴重。但他認為,自己所出具的只是“感情欠條”,法院應認定其無效。而出乎我朋友意料的是,法院一審判定欠條有效。我朋友不服,又向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中院也駁回了他的上訴,維持一審判決。我也想不通,明明只是隨手寫的一張“感情欠條”,怎么就成真的了呢?
薇薇解答:
你朋友欠李某5萬元,有欠條為證,而且你朋友確認欠條是真實的,那么李某的訴訟請求應該得到支持。不論是欠款行為,還是作為分手的補償金,都是作為一種合同予以確定的,也是有效的。即使簽名的一方認為自己是一時沖動,向有關部門主張合同無效,想要獲得支持,也必須有十分過硬的證據。
因此,在生活中遇到需要簽名確認的情況,假如不是事實,最好不要簽名。因為簽名之后合同就生效了,簽名者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