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樸
在德國生活多年,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對城鎮(zhèn)的垃圾處理有一套完善的法規(guī),并予以強制執(zhí)行。
我剛到斯圖加特大學進學生公寓的當天,公寓的管理員就給了一本小冊子《垃圾分類倒棄須知》,并對我重復幾次“請您仔細閱讀,照著做”。小冊子由市環(huán)保局印發(fā),里面將垃圾就其名稱按字母順序從A到Z編排,并指明哪一類垃圾應該倒棄在什么地方。我們中國留學生戲稱小冊子為“垃圾詞典”,是德國人的“創(chuàng)新產(chǎn)品”,但從心底佩服德國人的辦事認真,管理嚴謹。
為實施小冊子中的各項規(guī)定,在公寓大門外一側放有垃圾箱(桶)六個,大小不一,色樣各異,功能多種。一個藍色的是廢紙箱;兩個體積最大的黃色箱子用于回收人工材料制品;黑色塑料桶用于裝生活垃圾;碎玻璃必須棄放在一個木箱子里;體積最大的綠色箱子“統(tǒng)吃”其他垃圾,即收集不能倒棄于上述五個箱子(桶)的垃圾。垃圾分類倒棄規(guī)定如此明細,做起來十分煩瑣。作廢的報紙、書籍、紙張等應丟入藍箱子;空塑料罐(瓶)、破塑料盆等應丟入黃色的大箱子;生活垃圾(果皮、菜葉等)丟入黑色塑料桶。必須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沒法歸類的廢物都可以扔進綠色箱子里,例如化工制品、易腐蝕的電池以及報廢的家用電器則要送到回收站,飲料瓶(罐)可以退回超市還能收回押金。
為了強制每個居民分類倒棄垃圾,政府制訂了一套處罰規(guī)定,而且有人嚴格執(zhí)行。最輕的處罰是發(fā)警告信,如果沒有及時改正,則等著接收罰款單,亂倒垃圾一次,罰款30~50歐元。如再不改,清潔公司則在不事先通知的情況下撤走原有的垃圾箱(桶),換上一種高規(guī)格的,即容納種類擴大的垃圾箱(桶)。別誤會,這不是容忍、遷就亂倒垃圾者,而是加強處罰力度。因為垃圾處理費是按垃圾箱(桶)規(guī)格和垃圾噸位分級收取的,換上高規(guī)格的垃圾箱(桶),則收取的費用高了。高出的費用分攤到每戶居民的住房租金里,一人作亂,大家遭殃。無辜的人必然要求公寓管理員揪出“害群之馬”,所以常有不拘此小節(jié)的人被趕出公寓。就這樣,制服了胡亂倒棄垃圾者。
我剛到德國很不習慣,每個周末我拎著大包、小包(幾個已分類的垃圾袋)下樓,穿梭于垃圾箱(桶)、回收站和超市之間,頓時感到挺煩人的。為倒棄垃圾我可沒有少費心,盡管如此仍會出差錯。例如,充電的可提式電燈壞了,我將其丟在回收人工材料的黃色箱子里,但錯了,因為金屬外殼體里面小小的蓄電池有腐蝕性,應該剝離出來送到廢電池回收站。為此我曾收到罰款單。在德國倒棄垃圾如此難,我曾向管理員抱怨,但他冷冷地說:“應該這樣做。我們德國人都習慣了?!?
是的,德國人都習慣了,每個垃圾收集點井然有序,所以德國的環(huán)境整齊清潔。想到這里,我的抱怨消失,而且也慢慢習慣了。
(摘自《海外文摘》 2008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