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擁軍 吳秀峰
(1.沈陽體育學院體育系,遼寧 沈陽 110102;2.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摘 要:以885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身體自我效能、任務定向、自我定向與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關系進行了考察。研究發(fā)現,身體自我效能的性別差異呈顯著性,高、低年級無顯著性差異;任務及自我定向的性別差異未達到顯著性水平,高、低年級的差異呈顯著性;身體自我效能與體育活動參與程度關系最為密切;身體自我效能對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預測效果最好,并且可以通過任務定向進行預測,自我定向不能預測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研究結果提示,若要通過提高身體自我效能來促進運動參與,應注意目標取向差異的影響。
關鍵詞:身體自我效能;任務定向;自我定向
中圖分類號:G804.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0-1315-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Self-efficacy, Orientation and Physical Exercise Participation
SUN Yong-jun1, WU Xiu-feng2
(1. Shenyang Sport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02, Liaoning China;
2.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China)
Abstract:885 undergraduates'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self-efficacy, task orientation, self-orientation and particip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are measured.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physical self-efficacy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physical self-efficacy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ask orientation and self orientation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ades is remarkable.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hysical self-efficacy is the closest variable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self-efficacy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 Moreover, physical self-efficacy has more influence on physical exercise through task orientation rather than self-orientation.
Key words: physical self-efficacy; task orientation; self-orientation
自我效能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至今較有影響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其基本特征是強調主體因素對個體學習的必要性及其對個體潛能發(fā)揮的決定性(高申春,1998)。自我效能理論與目標定向理論都強調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認識,以及‘自我、‘個人在成就行為中的重要性,對這些問題的觀點盡管存在文化差異,但在了解人類動機的形成、方向、行為特質及發(fā)掘人的潛能和主動性等方面又具有普遍意義。運動領域的有關研究,其實踐意義在于使運動參與者更加集中注意于操作本身,投入更多的努力行為,并動員相關的認知、情感與行為因素以利身心水平的全面提高。兩種理論都強調能力知覺對行為的影響,這些理論在我國的應用,面臨由于文化差異而存在的消化過程,考察上述兩種理論的內在聯系,對于加深理解影響運動參與的心理因素是有意義的。我們預期,體育活動參與程度與自我效能、任務定向與自我定向的相關程度是遞減的;任務定向可以作為身體自我效能對體育活動參與程度預測的調節(jié)變量,而自我定向則不能;身體自我效能、任務定向都是體育活動參與程的預測變量。
1 研究方法
1.1 被試 沈陽市就讀的5所大學1~4年級學生,采用整群分層隨機抽樣,實測案例數為921名學生,其中男性483名,占樣本數54.6%;女性402名,占樣本數45.4%,年齡 M=20.67歲,SD =0.76。
1.2 材料 1) 身體自我效能的測量采用經修訂的《身體自我效能量表》(PSE),計分方式為Likert 6點計分,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別評定為1至6分。項目中第2、4、5、6、7題為反向提問,該量表包含兩個維度①身體能力知覺;②身體能力信心,身體能力知覺高分表示自我知覺的身體能力水平較高,身體能力信心高分表示擁有較高的完成運動任務的信念水平。身體自我效能水平為兩個維度的得分相加,兩個分量表的α(Cronbach)系數分別為0.69和0.78。兩個分量表的相關為 0.433( p <0.01),全量表α(Cronbach)=0.79。
2) 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測量采用自編《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問卷》,該問卷為開放式問卷,被試需要明確回答當前每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每次時間有多長并且預計未來三個月內每周能夠連續(xù)幾天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等問題,共5個問題。
3) 運動中目標取向的測量采用《運動中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問卷》(TEOSQ)(陳堅、姒剛彥修訂)該問卷包含兩個獨立測量個體運動中目標取向差異的分問卷,分別測量個體的任務定向水平、自我定向水平。該問卷含13個測題,采用Likert5點計分,從“非常同意”到 “非常不同意”分別評定1~5分?!度蝿斩ㄏ騿柧怼返摩?Cronbach)=0.76《自我定向問卷》α(Cronbach) =0.77。
1.3 測量 測量在安靜的教室內進行,被試依次填寫《身體自我效能量表》、《運動中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問卷》及《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問卷》。實測921名學生,剃掉無效問卷36份,剩余有效問卷885份,回收問卷有效率96.09%,剃掉無效問卷的標準是未按填寫指導語回答問題,或違反邏輯錯誤等,如“每周連續(xù)20 d參加體育運動”。
1) 采用MANOVA(飽和模型)進行分析,考察的自變量為年組(高、低)與性別(男、女),各有兩個水平,1、2年級為設為低年組,3、4年級設為高年組。因變量為被試的身體自我效能、運動中自我定向和任務定向。
2) 考察身體自我效能、運動中任務定向、自我定向與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偏相關。
3) 以自我效能、自我定向、任務定向構建對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進行預測的結構方程模型,模型擬合使用ADF。
2 結 果
2.1 多元方差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性別與年級在自我、任務定向,自我效能上有顯著性差異p=0.000,性別與年齡的交互作用也呈顯著性水平p=0.011,表1的方差分析表明,自我效能存在性別主效應,F檢驗顯著性水平p=0.000,年組在自我定向,任務定向上存在主效應,F檢驗顯著性水平分別為p=0.02和p=0.000,自我定向存在年齡與性別的交互作用,F檢驗的顯著性水平p=0.000,表2的單因變量F檢驗表明,自我效能存在性別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p=0.000,自我及任務定向的性別差異未達到顯著性水平。表1表明,高、低年組在自我定向與任務定向上差異呈顯著性p=0.02和p=0.000,高、低年組的自我效能水平無顯著性差異。男性的身體自我效能水平高于女性,低年組的自我定向水平高于高年組,而低年組的任務定向水平高于高年組。
表1 身體自我效能、目標取向與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多元方差分析
表2 均數(性別)比較的單變量檢驗
表3 均數(年組)比較的單變量檢驗
2.2 自我效能,目標定向與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偏相關及性別、年級差異從表4可以看出,與體育活動參與程度關系最為密切的變量是身體自我效能, p=0.000,其次是任務定向,自我定向與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所有相關系數,p >0.01,ns說明其與體育活動參與程度關系最不密切。
表4 體育活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效能、任務定向、自我定向的偏相關
注:* p<0.000,**p <0.01。
2.3 預測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及兩種目標定向的結構方程模型 研究者以身體自我效能、任務定向、自我定向為3個核心預測潛變量共設立3個競爭模型,圖1的模型假設擬合表現最好,提出如下:
圖1 身體自我效能、目標取向對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預測模型
圖中橢圓代表潛變量,分別是身體自我效能、身體能力知覺、身體能力信心、運動中任務定向與自我定向、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箭頭方向代表因果作用方向,為顯示清晰起見,各觀測變量與誤差項不在圖中標識。
表5 模型整體擬合度檢驗
模型整體擬合度檢驗的 χ2 /df 為3.792,小于5,GFI和AGFI為0.9左右,RMSEA小于0.08,綜合考察上述幾個指標,模型可以接受,預測假設成立。自我定向到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路徑系數為-0.060,顯著性水平 p =0.127,ns,說明自我定向不能預測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其它路徑系數皆達到顯著性水平, p <0.000。
3 結論與討論
3.1 身體自我效能、任務定向、自我定向與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在性別、年級上的差異 多元方差分析告訴我們,男、女大學生的身體自我效能水平差異呈顯著性水平,并且男高于女,這是一個符合預期的結果,我們可以推測,就總體而言,這也許是因為男學生對自己運動能力的信心水平相對高于女學生。但是在自我定向與任務定向上,男、女大學生之間無顯著性差異,這不同于我們的感性認識,因為通常認為男學生的競爭意識較強,更容易傾向于社會或環(huán)境標準來判定自己的成功與否,因而男學生應更傾向于采取自我定向,女學生者更易采取任務定向。孫延林與Biddle等學者,曾以英格蘭824名初中生為研究對象,對體育運動中個體自我定向的考察發(fā)現,男學生的自我定向水平高于女學生,差異呈顯著性。針對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的不同,研究者所作的推測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女學生的人格傾向中增加了更多的“自我”意識,她們與男同學相比,同樣不拒絕社會評價可以做為他們評判自身成就行為的標準,即便是在運動中,另外一個可能就是男同學的自我定向水平正在降低,再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是,文化所造成的社會化差異導致個體目標取向的不同傾向。
對高、低年級的各變量差異考察,目的在于考察不同年齡的身體自我效能、目標定向差異。研究發(fā)現,低年級(1、2年級)的自我定向與任務定向的得分都要高于高年級(3、4年級),并且差異呈顯著性水平,這種現象難以解釋,據Ewing, Robberts與Perberton(1983)對不同年齡兒童目標取向所做的考察,我們推測,隨著年齡的增加,目標定向的變化或許是個體“成熟”的結果以及來自于不同社會經歷所產生的影響,可能年齡小的學生行為內部與外部動機水平都比較高的緣故,這種現象在本研究中再次得到證實,盡管是在運動情境中,目前國內還未見相關的研究報道。這些研究提示我們,某些社會化的線索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目標取向的形成。身體自我效能高、低年級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性水平暗示,大學期間的運動參與并沒有對他們的運動參與意向有促進作用,以及運動能力提升的知覺水平。
3.2 體育活動參與程度與身體自我效能、任務定向與自我定向的偏相關 對偏相關結果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就總體而言,身體自我效能與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最為密切,相關程度較其它變量高,自我定向統(tǒng)計表現最差,相關系數最低,且統(tǒng)計檢驗未達到顯著性水平,這暗示,在這幾個變量中,身體自我效能有可能對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影響最大。若“因果關系的研究是最高層次的研究” ,我們認為偏相關分析是一個有意義的步驟,因為它是我們判別因果關系的邏輯基礎之一(至少在統(tǒng)計上),當然由于本研究并非多時段設計,統(tǒng)計模型上的因果關系離實際上的因果判定是有距離的。但現有數據表現使我們有理由懷疑,自我效能就成就行為而言,很可能是原因之一,它也可能對提升運動參與的內部動機有最大的影響。
3.3 預測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及兩種目標定向的結構方程模型 擬合度檢驗表明理論模型與測量數據擬合較好,研究提出的理論構想假設是基本成立的,從路徑系數我們可以看出,身體自我效能既可以預測自我定向也可以預測任務定向,這兩個路徑系數都達到顯著性水平,也能夠預測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并且可以通過任務定向預測,任務定向本身也能夠預測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自我定向到參與程度的的路徑系數為-0.060, p =0.127,ns,自我定向不能預測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自我效能也不能通過它預測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結合嵌套模型數據考察,身體自我效能預測效能最強,任務定向次之,自我定向最差。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推測,身體自我效能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程度,它對大學生體育活動參與程度有最強的影響(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幾個預測變量中),身體自我效能水平并不能決定大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采取何種動機目標取向,但是它卻可以通過任務定向對參與程度發(fā)揮影響,即任務定向可以作為身體自我效能對體育活動參與程度預測的中介變量,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可以預測人的動機和行為(Bandura, 1983; Schunk, 2002),本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本研究基本目的之一在于探討體育運動情境中,兩理論于我國文化背景下的現實表現,以及它們是否可以預測體育行為或產生影響,如果我們可以對體育教育提一點操作性建議的話,正如研究者在前言中引述的那些成果所說明的問題,高水平的身體自我效能通常意味著運動參與者會付出更高的努力與堅持性,這應當是體育工作者所期望的,因此體育工作者在體育組織的文化建設、管理及具體組織形式與手段的選擇等方面應重視客體自我效能的提高。孫延林(1997)在我國初中生體育課中關于動機氣氛的研究表明,任務氣氛的體育課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機水平,使學生喜歡上體育課,國外的相關研究成果也提示,在體育教學中使用學習氣氛是恰當的,Ames(1992)認為,初步的研究工作已經證明在行為操作環(huán)境中施以個體能夠知覺到目標取向氛圍能夠影響個體的成就目標,內部興趣。操作取向氛圍標志以競爭性或標準反饋,易誘發(fā)自我定向(Duda, 1993),反之,操作情境施以努力、自我參照氛圍易誘發(fā)任務取向,Ames與Archer(1988)的研究成果也發(fā)現個體如果知覺到了掌握氛圍(mastery climate)他們會采取更為有效的學習策略,相信努力導致成功,更愿接受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個體在運動中采取任務取向也通常意味著會采取努力歸因,即便在競爭性體育運動中也會使他們有適宜的認知和情緒,我們認為,在體育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的身體自我效能的提高及創(chuàng)設任務氛圍。Sandra等學者(2000)對自我效能對運動表現影響所作的元分析表明,自我效能與“特定任務”的相關達到0.38,這說明總體而言,自我效能對預測個體的行為而言是一個積極指標。
目標定向理論近年間也在不斷發(fā)展,心理學家們對個體成就情境中的目標取向特征不斷分解與深入,目標的維度也在增加(姒剛彥, 2007)。從本研究看來,考察個體的動機特征,如果能夠聯合自我效能考察,是有意義的。近年來由于心理測量學的快速發(fā)展,可以使我們在更為精細的水平上了解各種因素是如何作用于個體的,我們也期望未來能有研究應用這些新的方法手段,例如,應用HLM對效能水平與成就取向與行為表現的關系進行更具建設性的考察。無論競技領域還是普通民眾的運動參與行為,關于自我效能、目標取向,可以做的深入研究是很多的,對這些運動參與理論的消化與完善能夠幫助我們對影響運動參與的那些心理因素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陳堅,姒剛彥.目標定向理論及其問卷的初步檢驗[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128(1):53-56.
[2] 高申春.論自我效能的主體作用機制[J].外國教育研究,1998,6:1-5.
[3] 孫延林.體育課中的動機氣氛對初中生的動機水平,目標定向和成就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7.
[4] 孫延林,C.K.John Wang, Sturt J.H.Biddle.青少年體育活動中的目標定向和自我決定理論:年齡和性別的差異[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16(3):10-14.
[5] 姒剛彥,李慶珠,劉皓.對運動成就目標三維模型的檢驗——一項對高水平乒乓球運動員的實證研究[J].心理學報,2007,39(1):163-175.
[6] 張力為.哪些問題需要用結構公式模型回答[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17(1):33-36.
[7] 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8] 張力為, 毛志雄.運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9] Ames, Carole and Jennifer Archer.“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8,80:260-267.
[10] Bandura, A., & Cervone, D. Self-evaluative and self-efficacy mechanisms govern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goal system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5(5):1017-1028.
[11] Bandura, A.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1997.
[12] Duda J 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and the perceived purpose of sport among male and female high school athletes.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989,11:318-335.
[13] Duda J L, Chi L Newton, M L Walling, et al. Task and ego orientation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spo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5,26:40-63.
[14] Ewing, M.E., Roberts, G.C., and Pemberton, C.L.“A developmental look at children's. goals for participating in sport." Paper presented at NASPSPA, 1983.
[15] 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 Biddle, S. 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and past behavior on th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of young peopl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1, 19, 711-725.
[16] Lung Hung Chen; Ying-Mei Tsai; Ying Hwa Kee, The interaction of goal orientation and motivational climate in predicting athlete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Supplement, 2007,29:151-153.
[17] Martins. Hagger, Nikos Chatzisarantis and Stuart j.h.Biddle. 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and past behaviour on th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of young people.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001,19:711-725.
[18] Nicholls, J. G.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19]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 ed). Englewood Cliffs, 2002,NJ: Prentice Hall.
[20] Sandra E Moritz; Deborah L Feltz; Kyle R Fahrbach; Diane E Mack.The relation of self-efficacy measures to sport performance: A meta-analytic...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00,7(13):280-294.
[21] Spray, C.M. and Biddle, S.J.H.,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and situational goals on participation in post-16 physical education'',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6, BASES Annual Conference 1997, York, 1998:104-105.
[22] 房嘉怡.動機、歸因、自我效能與運動學習效果的相關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2):1691-1692.
[23] 王芳,馬天龍,楊文華,等.不同情緒狀態(tài)對自我效能和體能發(fā)揮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9):1204-1205.
[24] 魏源.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測量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2):186-188.
[25] 張璐斐,張華光,施小菊.青少年運動員的目的取向和體育道德行為關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2):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