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冰
易中天先生在央視“百家講壇”中講漢朝和三國的事兒,乍聽起來像個說書的。他說,袁術弄了個假玉璽,膽子就大起來了——耗子腰里別桿槍,起了打貓的心。
聽聽這妙論,真令人噴飯。
我們以前被初中的歷史課本弄倒了胃口,幾本厚厚的歷史教材,大都是某年某月某日,陳勝吳廣起義;某年某月某日,漢武帝即位;某年某月某日,李自成兵敗……
說真的,那里的歷史是干巴巴的,所有的人物都只是一個扁扁的名字,沒有性格,沒有生機,也沒有趣味。那里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個陷阱,都能幻化出無數個填空、單項選擇和多項選擇題,你只能背不完地背,直到隨便抽出某一句話,你就可以指出這句話在哪一章哪一節(jié)甚至是哪一頁……然而即便如此,對于中國歷史,我們仍然一竅不通。
我甚至想,中考結束后,我要將歷史課本在考試后的第一時間拋入垃圾堆。
我們完全沒有辦法對這樣的歷史產生興趣。幸而出現了黃仁宇、吳思、易中天等人,從另一些角度為我們講解了歷史——原來,歷史是如此地曲折有趣、生機勃勃,你可以從歷史事件演變的趨勢和人物性格推測、論證每個歷史事件的細節(jié),那些機緣巧合,比最高超的編劇編寫的電視劇本還要引人入勝。
也許,這才是歷史的真正面目。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講完漢朝以后,出版了一本《帝國的惆悵》,重點討論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政治與人性。這里面的史料很鮮活,主要從關鍵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入手,分析當時的歷史事件和歷史進程。易先生說,沒有人,就沒有歷史,所以要想了解歷史,必須參透人性。所以在這本書里,他分析了多個重點歷史人物,晁錯、嚴嵩、王安石等,性格愛好、家庭環(huán)境、政治主張、人際關系,應有盡有,個個都是活生生的。他們對時局,甚至對整個歷史進程的影響,也隨之變得活生生的。
我以為,易先生注重的是“普及”,史料全被他“翻譯”成了白話文,看起來也像在看小說,這無疑挽救了被教科書敗壞了胃口的人們。
雖然在很多人看來,以“普及”為目的講述歷史是一種形而下的選擇,因為普及將會使歷史顯得膚淺,失去了學術自身的品質。然而我覺得恰恰相反,對于現階段來講,“普及”是一種對路的選擇,提高大眾對歷史的關注度,吸引更多的人對歷史進行思考,并表達他們的看法,這樣的歷史研究將更加多元化,研究思路將更加開闊,比一小堆教授坐在故紙堆里面咬文嚼字,更有意義。
其實,歷史從未走遠,歷史活生生地在我們身邊,從央視“百家講壇”的高收視率即可看出大眾對歷史知識的渴求。最重要的是,我們以什么方式來講述歷史、接納歷史。
(指導教師蒲莉南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