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淼
“為什么總是莫扎特?”這大概是媽媽們最想問的一個問題。從胎教到孩子躺在搖籃里,莫扎特的音樂一直在。這個問題讓人困擾,像莫扎特這樣的音樂大師不止他一個,還有巴赫、貝多芬、肖邦等,但為什么大家會把焦點放在莫扎特的音樂上呢?
但伊利諾斯大學專攻癲癇癥的神經(jīng)科專家約翰·休斯曾做試驗,在給自己的病人播放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鳴奏曲》,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36名病人中有29人的癥狀得到了減輕。與此同時。休斯也用其他古典音樂做過試驗,但最后證明只有莫扎特的音樂對他的病人具有持續(xù)、明顯的效果。休斯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莫扎特音樂重復的頻率。休斯說:“他的音樂比較簡單,總是讓某一旋律多次重復出現(xiàn),而且是以我們大腦比較喜歡的模式重復?!边@可能就是莫扎特音樂神奇效果的奧秘所在。
即使這樣,至今我們并未找到能夠證明這一說法的有力證據(jù)。而且,有科學家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是古典音樂以外的其他音樂,同樣可以提高胎兒大腦的活力,特別是提高側腦葉的活力。
每個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傾聽,恐怕都避不開與莫扎特的連結。傾聽莫扎特是許多人欣賞古典音樂的愉快經(jīng)驗。這并非是說。聽莫扎特是用聽覺造假,造甜,無視現(xiàn)世的苦難,杜撰樂園。不是的。莫扎特的音樂有一種對我們本性的贊美,而把一個有情感、有性靈甚至有靈魂的生命,放到冰冷物質世界的構造中尋找解釋,其實是“經(jīng)驗”對“天真”的低估,是對生命超越苦難與物質結構能力的放棄。
從人能賦予事物價值與意義出發(fā),宇宙不僅是科學家說的怪獸,還是一種有驚人的序列之美的立體原型,是音樂的最大參照物,甚至是音樂本身。莫扎特呈現(xiàn)了這一原型。
美國樂評家勛伯格如是說莫扎特:“無論如何,莫扎特的音樂在今天得以復興了,而且大大擺脫了前人對其在美學上的錯誤認識。這位來自薩爾茨堡的小個子是個奇才。他的音樂,比起巴赫來更富于變化,比起貝多芬,則又多了幾分高貴。迄今為止,他可以被視為我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完美、最訓練有素,且最具天賦的音樂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