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婕
早知道自然之友有一個人數(shù)不少的觀鳥組,很活躍,除開京郊周邊地區(qū)外,還經(jīng)常北上南下,定期到各地鳥類資源豐富的地區(qū)組織活動?!蹲匀恢淹ㄓ崱飞辖?jīng)常能讀到鳥友們自得其樂的文章。信陽的董寨鄉(xiāng)也是觀鳥組一個固定觀鳥點。5月下旬的一個周末是他們來豫活動的日子。
自然之友的活動很多,但受時間和路途的限制,大部分活動是我們這些外地會員難以參加的。這是個來到家門口的活動,機會難得,和幾位比較熟悉的會員相互溝通了,大家都有參加的意愿。與總部聯(lián)系后,事情很快定下來。因觀鳥組人員不宜太多,怕人多驚擾了鳥兒,只有六名本地會員參加這次活動。日子到了,曉靜與我提前一天到信陽,次日凌晨4時許趕到車站與觀鳥組匯合,大家來不及多談,立刻坐上一輛中巴車駛向第一個觀測點靈山。
靈山
靈山于我并不陌生,不止一次來過,因這里坐落著一座有名氣的寺廟——靈山寺,香火旺盛。每年陰歷的某個日子,不知是佛陀還是觀音的生日,周圍幾個省的香客都會趕來進香,人和車擁滿了整條山谷。我們來的是個清凈日子,到得又早,幽靜的靈山以鳥兒的啁啾唱和迎接了我們。
從寺院邊門進去,大家尋著鳥聲散開來,眼睛隨著鳥兒的騰轉(zhuǎn)跳躍在枝葉間尋找。北京會員攜帶的觀鳥設(shè)備在我這外行看來已是很專業(yè)了,除了人手一只雙筒望遠鏡外,還有幾只大的單筒望遠鏡。逢到小鳥駐足在樹枝或電線上,便有會員迅速固定調(diào)好單筒望遠鏡招呼大家一一觀賞。我們這些初次參加活動的會員總是邊驚嘆鳥兒的美麗邊迭聲地問:這是什么鳥兒啊?話音一落就會有人應聲講解:鳥兒的名稱、特點、習性等等。領(lǐng)隊李強開始還講,后來總是微笑著提醒大家:圖冊,圖冊。我這才注意到來的鳥友們大多帶有一本《中國鳥類圖鑒》。經(jīng)隊長一提醒,大家一陣手忙腳亂地翻書,爭論??吹轿覀儧]圖書,鳥友們送我們每人一份簡易的鳥類圖表。
鳥兒的名字都挺拗口的。剛進山門,左邊河溝里的一塊石上有只鳥叫“紅尾水鴝(ju),十點多在靈山賓館屋脊上看到一只類似的鳥卻叫“北紅尾鴝”,不知它們差別在哪兒。寺區(qū)的鳥兒真多,7:00,觀賞到一只有著煙黃色漂亮羽毛的領(lǐng)雀嘴鵯,半小時后又看到一對這樣的鳥;7:45,在溪水邊看到一只灰背黃腹的灰鹡鸰(ji ling);8:35,看到垂直降落的一只發(fā)冠卷尾鳥,體小,黑色,頭頂上冠發(fā)如細絲;8:45,一只在電線上吃蟲子的黑冠隼(snn)進入大家視線,它形如其名:黑冠,白翅,頸下一大片白色,腹部是咖啡與白色相間條紋,隼屬猛禽,自有猛禽的風度,在電線上不慌不忙地進餐,吃得優(yōu)雅從容,等每個隊員都盡興看完才離去。
上午看到的鳥兒還有藍翡翠、小灰山椒鳥、絲光椋(liang)鳥、灰卷尾,在空中盤旋著的尾翼分叉的一只鳶(yuan),叫聲“呦——呦”的鷂鷹等。白頭鵯(bei)的鳴叫特別婉轉(zhuǎn)動聽,這是一對鳥,白頭、灰頸、褐色背羽、黃色翅尖,怎樣分雌雄不清楚,不知是不是一對鳥伴侶。
午飯后往寺后山的深處走去,看到一只淺棕色蘆花羽,眼睛上下各有一道白的鳥,叫“三道眉”。后來又見過這種鳥,圖冊上也有,不明白的是明明只有兩道白,怎么叫三道眉呢?下午還看到了灰鹡鸰,山鹡鸰,白眉鷦等。
晚上住在白云保護站,飯后開總結(jié)會,隊長拿出一份事先印好的表格,上面羅列著各種鳥兒的名稱,大家就在餐桌上湊一圈,把觀測到的鳥兒做上標記,兩人以上準確地看到就算數(shù),這樣總結(jié)下來,第一天觀賞到的鳥兒竟有74種之多呢。
白云保護區(qū)和董橋
第二天凌晨4點大家就起身了,進入白云保護區(qū)的山林。這里離靈山不遠,我卻不知道有這樣一個清幽所在。樹林密密匝匝,一看就知道多年未被人打擾了,一條小道蜿蜒伸入密林深處。清晨的露珠掛在林葉間、青草上,晶瑩剔透。除了鳥唱蟲鳴,聽不到任何噪音,浸入這山林野趣之中,城市的喧鬧恍如隔世。
鳥兒不少,卻和大家捉著迷藏,到處聽得見它們婉轉(zhuǎn)的歌喉,卻很難窺到它們的蹤跡。林子太密了,它們能輕易隱身。那時刻,已說不上是我們在觀賞鳥兒,倒是鳥兒們在優(yōu)雅從容地打量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
6點多鐘,我已走得很累了,為了不誤白天的活動,就想回保護站休息片刻。獨自往回走了一程,忽然想起保護站的人說這里野豬很多,這么密的林子沒準兒還會有別的野生動物,這樣一想就嚇住了,只好返身趕隊伍。沒走出多遠,遇到一個男孩子也回保護站,立時長了膽,與他搭伴而行。一路上他還搜尋鳥兒,我則美美地欣賞了一路繁茂的樹木花草。
上午又去保護區(qū)另一個方向的山林,情形如同早上,只聽得鳥兒歌唱,看不到歌者。午飯后決定回到昨天下午經(jīng)過的董橋。從保護站到那里起碼也有七八里路,我已經(jīng)走不動了,好在鄭州的會員有一輛車子,為大家拉行李,就在行李堆里給我擠個地方坐。路上不時遇到出發(fā)早的會員,幾位年歲長一些的會員也還在精力不減地走,真是慚愧。
董橋村口有一棵古柳,下車后靠了古樹下坐下歇息,等著其他隊員。這是保護站邊緣一個不大的村落,周圍遍布稻田,一家人在田里插秧,小河從村邊流過,河邊是成片的木耳養(yǎng)植田,小河對面一大片天然林地生機昂然,身旁樹下一頭水牛愜意地臥著,不遠處有一只石磙,好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美中不足的是河道邊隨處可見的垃圾,像一個美麗女人的肌膚上生了皮疹,一片片煞是礙眼。昨天下午就來過這里,與幾個歇晌的鄉(xiāng)親聊天,問他們怎么不想辦法把垃圾集中起來。村里人說,沒人管這些事,年輕人都外出了,沒出去的人各管各。垃圾還不算什么,有些養(yǎng)豬戶,直接把豬糞沖進河道里,一條河都弄得臭烘烘的,也沒人管。聽得我很納悶,豬糞是多好的農(nóng)家肥,過去的農(nóng)村是求都求不到的東西,怎么現(xiàn)在就這樣了?試著和他們講:大家的事情還是要大家來管,有人挑頭兒,不是什么難事,有誰不愿意住得干干凈凈呢,環(huán)境整潔了,這么美的地方,離城市又不算很遠,開展個“農(nóng)家樂”旅游什么的該是很好的去處。村里人聽了無奈地搖頭。
林地里有兩位當?shù)氐墓賳T在拍鳥兒,聽說是兩個不同部門的主管領(lǐng)導,歇了會兒,就過去看他們拍到的照片,心里是想攀談一下,看能不能有部門管管這里的環(huán)境,但是,試過放棄了,不能擾了人家的雅興。領(lǐng)隊管這里叫王大灣村口,老鄉(xiāng)說村子叫董橋。想起自己有本買了多年卻不曾讀過的散文集,就叫《董橋散文》,作者是香港的董橋先生,當年因看到一篇“蠱惑”人的文章標題“你一定要看董橋”而買下這本書,卻不知怎的一直閑在那兒,不久前整理書架看到這本書,隨手翻閱了一篇,文章寫得大氣,就放在手頭了。書與人和人與人一樣,相遇、相識也是要講求個機緣的。
在這片林子里我又看到了兩種綬帶鳥,顏色一黃一白,是難得一見的。稻田里滿地的絲光椋鳥總算讓我認準了它們。算起來,兩天來看過的鳥兒可謂不少,但認得準的只怕數(shù)不出一巴掌呢:絲光椋鳥、綬帶、灰卷尾和三道眉,還有什么?已想不具體了。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的快樂。鳥兒本無名字,它們清脆的鳴唱,輕靈的飛翔,漂亮的羽翼被我用眼睛和心靈關(guān)注了,欣賞了,就已足夠。至于它們是誰,它們來自哪里,該只有創(chuàng)造萬物的神靈才知曉。我們和它們同是奇妙大自然中的一種生靈,我們觀鳥,鳥觀我們,相看兩不厭,同行天地間,便是最美麗的境界了。
這次觀鳥活動讓多日沉郁的心終于舒出一口氣。今年的觀鳥正值國殤,聽領(lǐng)隊說,不少報了名的組員因此而放棄了這次活動。這讓我想到最近看到的一期“鏘鏘三人行”,這是鳳凰臺最叫座的優(yōu)秀談話節(jié)目,主持人竇文濤小心地談到修復災難時“笑的力量”,嘉賓梁文道講了一部伊朗紀錄片:也是地震,人們拉家攜口逃進一片開闊地,人沒安頓住,帳篷沒搭好,就有人忙著架天線,用小柴油機發(fā)電,然后打開電視收看世界杯,電視接通的剎那,大家歡呼雀躍著圍上來。
回到正常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療傷功能,畢竟,活下來的人們活得好,每個人都能平安快樂地生活,才是國家昌盛、民族繁衍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