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偉
[摘 要] 北宋王朝實行重文抑武政策,十分重視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武學作為官辦教育的重 要組成部分,曾先后于慶歷、熙寧、崇寧年間三次興辦,直至靖康末年而不廢。在這一時期 ,它逐漸建立了自己比較完善的編制體制,并逐步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招生、培養(yǎng)、管理、除官 等制度,從而對北宋軍事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較大作用。但由于時代所限,事實上武學并未 被太多重視,也沒有培養(yǎng)出什么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從而致使其軍事功能與社會作用大打折扣 。
[關(guān)鍵詞]北宋;武學;興辦;體制;作用
ぃ壑型擠擲嗪牛軬5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8)05-0087-05
中國古代軍事教育濫觴于夏朝“序?qū)W”。戰(zhàn)國時期,從事專門軍事教育的兵家私學開始興起 。而有史記載的第一所軍校,則是十六國之時前秦苻堅在太元五年(308)所建的“教武堂 ” 有關(guān)于此,《資治通鑒》卷一百零四所載“二月,作教武堂于渭城,命太學生明陰陽兵法 者教授諸將”,可以為證。。但無論是有信史可考的前秦教武堂,還是依史推論的夏朝序?qū)W、 戰(zhàn)國兵學,均未立為 國家軍事教育制度。直到北宋大興武學,這種情況才得以改變,真正意義上的古代軍校才得 以建立。
一、北宋武學的興辦
北宋武學源于唐代科舉制度中的武科舉。武科舉制度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702),至北宋 已為定制。為便于它的推行,北宋政府仿照文科舉有中央和地方官學支持的做法,開始設置 武學。在這一時期,武學主要有慶歷、熙寧、崇寧年間三次大規(guī)模興辦。
北宋立國以來長期推行重文抑武之策,對邊防不甚重視,以致康定初(1040),西夏李元昊 反叛,邊將屢敗。這引起許多有志之士的極大憂慮,尤以范仲淹、富弼等最為突出。他們深 感既有文事,當必有武備,極力主張設置武學培養(yǎng)軍事人材來增強軍事力量。慶歷三年(10 43)五月二十一日,宋仁宗聽從范仲淹等人的建議,下詔置武學于“武成王廟” 武成王廟是唐代所建祭祀軍事家呂尚的廟宇,亦稱之為“武廟”,以與孔子的“文廟”相 區(qū)別。。但自其 建立以來,卻深受重文輕武風氣的影響,遭到許多儒教士大夫的責難,他們“以為古名將, 如諸葛亮、羊祜、杜預、裴度等,豈嘗專學《孫》、《吳》,立學無謂,故亟罷之”[ 1]。
于是出現(xiàn)了“英豪”之士恥于就學的怪象,入武學學習者寥寥無幾。面對這種情形,范仲淹 等人不得不承認“儻久設此學,無人可教,則慮外人窺覘,謂無英材于體,未便”[2 ],再 次建言武學“不須別立”。八月二十四日,仁宗下詔“罷武學,改教授太常丞阮逸兼國子監(jiān) 丞。其有愿習兵書者,許于本監(jiān)聽讀?!?sup>[3]慶歷武學僅開辦95天便宣告結(jié)束。此 后,吳育 、胡瑗等雖先后均提出再建武學,胡瑗甚至還撰寫《武學規(guī)矩》一卷進呈,但其建議均未被 采納。
慶歷武學雖然失敗了,但熙寧年間宋神宗重置武學卻是成功的。當時,王安石針對教育文武 異 事,培養(yǎng)出來的人材只能治人事而不知武事的弊端,力主士之所學,應文武并重,大力主 張恢復武學,并將其列為官方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熙寧五年(1072)六月,樞密院上書中 亦講道:“古者出師,受成于學,文武弛張,其道一也。將帥之任,民命是司,長養(yǎng)其材, 安得無素?洪惟仁祖,嘗建武學。橫議中輟,有識悼之。國家承平,及此閑暇,臣等欲乞復 置武學,以廣教育,以追成先朝之志?!?sup>[4]王安石及樞密院的建議得到了宋神宗 首肯。于 是六月二十七日下詔開始張官養(yǎng)士,重建武學于武成王廟。此次中央武學再立后,直至靖康 末年而未廢。
崇寧三年(1104),宋徽宗又令地方州縣置武學,以向中央武學升貢。有關(guān)此類記載頗多 , 如《宋會要輯稿》崇儒二《政和學規(guī)》中載政和四年(1114)新昌軍崔直所言:“縣學武士 孟月補試,下旬引試,考授預選入學?!庇秩缜迳坼邶g《武昌縣志》卷五《學校志》中載武 昌縣學“舊在邑之西隅,宋崇寧間于縣治南一里許建,講道堂二,進學好問與武藝武士就傅 (傳),齋五”。此項制度共推行十余年,至宣和二年(1120)而罷。當時諸路所任武學教 諭共二十四員,依每所州縣武學一名武學教諭計算,當時應有二十四個州縣設立武學。盡管 不是全部州縣建有武學,但上述地方武學,尤其是縣所立武學,使宋代軍事教育進一步 得以普及,對整個武學教育體制的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北宋武學的體制
北宋武學初隸樞密院,元豐后轄于國子監(jiān)。它仿太學而立,不但執(zhí)行國子監(jiān)所立各種條制, 還制定了許多專門章程。就管理制度總綱來講,有賈昌朝慶歷年間所編《敕律學武學敕式 》 二卷;元豐年間所修《武學敕令格式》一卷,該書于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曾加以續(xù)修 ;政和元年(1111)準奏的《大觀重修武學令》等??上Ы窬咽?,具體內(nèi)容不可詳曉。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招生、培養(yǎng)、管理、除官等制度散見于史籍當中。下面就其主要制度 進行簡單論述。
1.編制體制
北宋武學的編制體制雛成于慶歷三年,定型于熙寧年間,元豐后不斷加以補充完善,從而形 成一個比較健全的系統(tǒng)。
(1)學官?!芭袑W”與“同判學”。慶歷時,僅載太常丞阮逸為“教授”,而校長究竟為何人卻未直接 言及。大概初立時體制尚不完善,阮逸不但負責傳授生員知識,很可能還是學校的實際領(lǐng)導 者。至熙寧五年,遣兵部郎中韓縝“判學”,并以內(nèi)藏庫副使郭固“同判”,作為當時的校 長與副校長。元豐二年(1079)正月,理學大家程灝也曾以“太常丞”的身份判武學,盡管 才有八日的任期。
武學教授。慶歷年間初除,元豐改制后稱為武學博士。慶歷年間阮逸,熙寧年間蔡碩、申翊 等均擔任過此職。其主要職責掌傳授兵書、武藝,及編纂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jié), 并 指導陣隊演習等。多以文武知兵者充任。品級無定,如阮逸以太常丞為武學教授,而蔡碩等 卻以初等職官為之,一為朝官,一為選人明顯不同。最初為一員,熙寧十年六月后改為二員 。該職作為武學主要學官,選除較為嚴格,一般要進行相應的問試。如《續(xù)資治通鑒長編》 卷二百三十九記載:熙寧五年十月,蔡碩因“試治邊策、詞理稍優(yōu)”,才被授予此職。
武學博士。其主要職責為掌《兵法七書》、弓馬技藝、訓誘武學生等。品級為從八品,班列 太學博士、辟雍博士之下,律學博士之上。編制為二員。著名兵學家何去非曾任此職。
武學傳授。熙寧年間,于武學教授之下置。其主要職責為佐教授講釋兵書、兵法、軍事史等 訓誘武學生事。編制與武學教授一致?!队窈!肪硪话僖皇d熙寧八年(1075),楊亻2.招生、培養(yǎng)、管理、除官制度
(1)招生。北宋武學生員入學一般均須有在職官吏舉薦。熙寧五年六月,詔:凡“使臣未參班與門蔭、 草澤人召京官保任,人材弓馬應格,聽入學?!?sup>[5](P3679)閏七月又詔:“遇科場 前一年委樞密院 降宣,命武臣路分都監(jiān)及文臣轉(zhuǎn)運判官以上,各奏舉堪應武舉者一人。其被舉人遇生員闕, 愿入學者聽,仍免試?!?sup>[6]從詔令中可看出,經(jīng)舉薦后,被舉薦者分兩種方式入 學:考核 與免試。在京無品位低級使臣、門萌子弟、平民須加考核,合格方可入學。而由地方重臣奏 舉者,則可直接免試入學。
這種由在職官員奏舉武學生員的方法直到元豐年間依舊被沿用,被舉之人仍“與免補試”, 充任外舍生員,史稱“元豐法”。而對于三班“大小使臣、無臟私罪”者等,元豐元年(10 78)四月令也仍沿襲熙寧五年六月詔,經(jīng)兩名官員保舉后進行考核,合格后亦充任外舍生員 ,并依其在學一至三年而分別予以免解、免省試的優(yōu)待,作為鼓勵措施。崇寧年間,諸州置 武學,中央武學生員多由地方考選升貢,未入州學“而從保舉以試者”,也須經(jīng)過考核,合 格后,充任外舍生員。至宣和二年,因州縣武學既罷,復用元豐法收錄武學生員,直至靖康 末年而不廢。
參加考試者,進行一定的弓馬騎射考核自然必不可少。除此之外,還要考問相關(guān)兵法大義與 邊策之計。有關(guān)于此,熙寧六年四月侍御史劉效孫之言:“生員例問大義十道,與策問分作 三場”[7],可以┪證。
(2)培養(yǎng)、管理、除官。武學生員入學后主要所學內(nèi)容是諸家兵法、武藝、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jié)及陣隊演習 。所謂“諸家兵法”初為《孫子》、《吳子》、《三略》、《六韜》、《尉繚子》等;元豐 三年(1080)后,《武經(jīng)七書》則成為固定的軍事教科書,兵法學習的基本內(nèi)容。至于“陣 隊演習”則屬自愿性質(zhì),對愿意學習操練陣隊者,學校量給兵伍,任其演習。
北宋武學自熙寧年間重置后,一直實行王安石的三舍法,即分上、內(nèi)、外三舍。新入學的生 員一般被置于外舍,通過每年的公試和三年一度的補上舍試兩種方式,武學生可由外舍而內(nèi) 舍,再升至上舍。
每年公試,一般分春秋兩次進行,習慣上被稱之為“春秋試法”。熙寧五年閏七月規(guī)定“春 秋各一試,步射以一石三斗,馬射以八斗,矢五發(fā)中的;或習武伎,副之策略,雖弓力不及 ,學業(yè)卓然:并為優(yōu)等,補上舍生,毋過三十人。試馬射以六斗,步射以九斗,策一道,《 孫》、《吳》、《六韜》義十道,五通補內(nèi)舍生。馬步射、馬戰(zhàn)應格,對策精通、士行可稱 者,上樞密院審察試用;雖不應格而曉術(shù)數(shù)、知陣法、智略可用,或累試策優(yōu)等,悉取旨補 上舍;武藝、策略累居下等,復降外舍?!?sup>[5](P3680)政和三年(1113)又規(guī)定, 若“經(jīng)三歲校試 而不得一與者,除其籍”[5](P3681)。這一考試對于武學生員來講極為重要,因為 公試成績優(yōu)秀者 可以升入上舍或內(nèi)舍,而升入上舍后就有機會直接除官;同時,考試成績極差者將被降入外 舍,連續(xù)三年如此,不僅會被開除學籍,還要補償國家所支付的所有上學費用。
三年一度的補上舍試,即為畢業(yè)考試。凡“在學及三年,則具藝業(yè),保明考試,以等第班行 安排。未及格者,逾年再試?!?sup>[4]也就是說,三年學習期滿,進行畢業(yè)考試,成 績不合格 者,不予畢業(yè)。通過考試者,可順利畢業(yè),并被授予一定官職。畢業(yè)生所授官職,熙寧五年 規(guī)定,“三班使臣,與三路巡檢、監(jiān)押、寨主。白身試中,與經(jīng)略司教押軍隊、準備差使。 ”[4]
地方諸州武學生員管理與考核亦仿制中央,只是生員畢業(yè)后一般不授予官職,而是參加中央 武學考試,合格者進入內(nèi)舍學習,其余則被置于外舍。
三、北宋武學的歷史作用
治軍先治校。軍校在整個軍事教育中占居主導地位,對整個軍隊發(fā)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北宋武學作為中國古代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軍校,不但已經(jīng)具備了軍校教育的四大基本要素 :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影響、教育目的;還建立了一系列較為完善的制度。而軍校教育 要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靠這些制度來保證,因為制度是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 期性的東西。北宋武學存在并實際運行近百年,對我國古代教育史、軍事史、制度史產(chǎn)生了 一定影響。如當時宗學初立,由于生員較少,就“特照武學例放行”;后來,明清武學亦多 沿其規(guī)章制度。
但對北宋武學的歷史作用不可估計過高。北宋初立,宋太祖趙匡胤即“采唐室之舊”,建立 武科。然而在長期國防松馳,武備不興,大刮禁武風的環(huán)境之中,武科舉是不可能與文科舉 相提并論的,皇淘年(1049)九月五日即有“罷武舉一科”之事。地位決定作用,作用反 映地位。武舉尚且如此,武學作為武舉的一種補充形式,其作用就更為有限了。具體可從以 下幾方面來分析:
其一,從招生制度上講。從前文可知,北宋武學存在兩個突出特點:一是初期門檻較低,一是薦舉現(xiàn)象存在嚴重。前 者主要是講,無品位低級使臣、門萌子弟、平民等經(jīng)過在職官員舉薦后,經(jīng)過簡單考試均可 入學。從形式上來看,北宋武學擴大了招生范圍,使更多的社會中下階層武人有機會加入到 統(tǒng)治階級中來,從而更加有利于選拔優(yōu)秀人材。但實際上,這與當時的重文輕武之風、武學 生員出路不佳等因素所引起的武學生源較少密切相關(guān)。后者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所有入學者均須舉薦,甚至崇寧年間諸州建立武學后,仍允許未 入州武學者可被薦舉,經(jīng)“附試”進入中央武學學習。二是地方大臣薦舉者可直接免試進入 中央武學學習。如前文所述熙寧年間規(guī)定每路分都監(jiān)及轉(zhuǎn)運判官以上者均可各薦一人,不但 表明此類情況確有存在,而且還在實際招生中所占比重較大。這兩種舉薦方式自熙寧年間始 ,幾成定制,直至北宋滅亡之日而不廢,因而在實際運行中極大地限制了許多下層武人的入 學 機會。這種方式與科舉制度走向以考試為謀取資格唯一途徑的發(fā)展趨勢極為不符,從而逐漸 導致武學發(fā)展成為特殊階層專享的學校。上述問題的存在,使得生員質(zhì)量大為降低。而沒有好的“毛坯”,難以制造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自然 ,北宋武學也就難以擔當軍事建設的重擔。
其二,從武學生員所學內(nèi)容上看。北宋武學生員所學內(nèi)容為“諸家兵法、武藝、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jié)及陣隊演習”。 其中,“前世忠義之節(jié)”即屬“文事”,多由文職人員講授。隨著兵事稍息與理學影響的擴 大,這些內(nèi)容的比重不斷增大。程頤于元棠曇湓氐潰骸翱聰晁治經(jīng)書,有《三略》、《六 韜》、《尉繚子》,鄙淺無取,今減去。卻添入《孝經(jīng)》、《論語》、《孟子》、《左氏傳 》,言兵事?!?sup>[8]這表明,當時武學已公然鄙視許多兵學名著,對之大加裁減; 而把大量原本與兵事沒有什么關(guān)系的儒家經(jīng)典、史書添入到日常學習中來。正是由于武學生員長期接受這種以“前朝忠義之節(jié)”為中心的儒家思想熏陶,統(tǒng)治者們才認 為他們比一般武舉登科者更為可靠。也正是因為此緣故,武學才在北宋得以長期存在。但從 現(xiàn)代軍事理論來看,通過軍校教育使學員素質(zhì)得到發(fā)展是為了滿足軍隊建設的需要,“軍事 教育如果離開軍隊建設的要求去講學員素質(zhì)的發(fā)展,那將失去學員素質(zhì)發(fā)展的社會意義” [9]
上述均為中央武學之情況,至于地方州縣武學只會更差。
要之,宋代壓抑武事,武學在實際中并不被重視。不但慶歷年間被廢,即便重置后也多流于 形式,沒有培養(yǎng)出什么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難怪清顧炎武說道:“靖康之變,不聞武學有御侮 者?!?sup>[13]從某種程度上講,北宋武學的設立只是為少數(shù)人提供了晉升之階,而對 改進當時國防建設并沒有起到太大作用。
[參考文獻]
[1][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卷一百四十二.北京:中華 書局,1986:3424.
[2][宋]范仲淹.范文正奏議[M].卷上,奏乞指揮國子監(jiān)保明武學生令經(jīng)略部署司 講說兵書.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427冊,20.
[3][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崇儒三,武學.北京:中華書局,1957:2221.
[4]徐松.清.宋會要輯稿[M].崇儒三,武學.北京:中華書局,1957 :2222.
[5][元]脫脫.宋史[M].卷一百五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77.
[6][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卷二百三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86: 5729.
[7][清]徐松輯,陳智超整理.宋會要輯稿補編[M].北京:國家圖書館文獻 縮微復制中心出版,1988:277.
[8][宋]程顥、程頤.二程文集[M],卷六,三學看詳文.叢書集成初編本.上 海:商務印書館,1937.89.
[9]朱如珂,董會瑜.軍校教育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3.41.
[10][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卷二百六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86 :6601.
[11][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卷三百七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 :9097.
[12][宋]呂公著.宋名臣奏議[M].卷十五,上神宗乞選用前日議論之人不終 遺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431冊,173.
[13]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M].卷十七,武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 社,1990.416.
(責任編輯 李震聲)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 of Military School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おLIXin-weiぃ⊿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2, China)Abstract: Although art was thought highly and military affairs were represse d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was attached importanceto.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fficial schools, military school was set up suc cessively in the periods of Qingli, Xining, Chongning and was not abolished unti l the end of the Jingkang period. Gradually, it constituted comparatively perfec t systems of personnel, recruiting student, cultivation, management and officialappointment. I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ducation of military affaires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But owing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imes, the mi litary school was not taken seriously, and it did not bring up any excellent mil itary personnel. Therefore,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ety is very limited.
Key words: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 military school; set up; s ystem;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