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發(fā)現(xiàn)
2005年夏天,首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來到金陵,打算把在這里發(fā)現(xiàn)的金代龍鳳石槨運回“新首博”。但他們遇到了麻煩,當?shù)卮迕裾f什么也不讓搬走。
雙方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
首都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當然明白,他們要搬回去的這對石槨,見證了中國北方女真族與漢族交融的歷史,也見證了850年前誕生的都市。
大房山,位于燕山山脈西段,銜接太行山。金陵就在大房山的云峰山下,這里共埋葬了金代17個皇帝(圖1)。
(1)金陵
2002年初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金陵課題組的工作人員,在清理金陵墓區(qū)內的一個蓄水池時,發(fā)現(xiàn)里面堆著200多塊大石頭,每塊都有一噸多重。
當池子里的水被排干,那些石頭被吊走后,出現(xiàn)在大坑下面的是一座規(guī)模很大的陵墓,里面有4具石槨。
根據(jù)墓坑位于整個金陵遺址的中軸線,以及棺內的一頂金絲鳳冠,他們判斷,這應該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與皇后的睿陵。
“新首博”根據(jù)展陳的需要,這對龍鳳石槨將被安放在展線上的金代場景中。但沒有料到的是,當?shù)卮迕竦膽B(tài)度極其強硬,他們不讓拉走的理由似乎也很充分。
最終,他們答應復制一套棺槨放在原處。
如此一來,在“新首博”海陵王遷都的場景中,才出現(xiàn)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龍槨和皇后的鳳?。▓D2)。
(2)圖組:(2-1)金絲鳳冠;(2-2)龍鳳槨
“新首博”的展線增加了嵌入式的場景再現(xiàn),其中一個再現(xiàn)的是北京城命運的重大轉折。
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北京地區(qū)一直是地處中原的漢族和東北游牧民族爭奪的焦點。在不斷的流血沖突與交流融合中,作為中國北方重鎮(zhèn)的北京,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不斷得到強化。
公元938年,來自遼河流域的契丹族控制了北京地區(qū),在這里建立陪都南京城。200年后,又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少數(shù)民族女真族在中國北方崛起,他們在完顏阿骨打的統(tǒng)率下,用鐵蹄征服了中國的半壁江山,聯(lián)合北宋王朝,趕走了遼代的契丹人,定國號“金”。
然而,金滅遼后,金朝皇族之間的爭斗愈演愈烈了。
在金熙宗執(zhí)政的后期,他與他的堂弟完顏亮發(fā)生了不可調解的矛盾,完顏亮就是后來的海陵王。
海陵王完顏亮是完顏阿骨打的孫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輕的完顏亮喊出“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酣暢淋漓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政治抱負。
此時,金朝已經打敗北宋,控制了黃河以北的中國半壁河山。燕京成為扼控中原的重鎮(zhèn),一直對中原心存向往的海陵王,自然不會對燕京無動于衷。
海陵王做出了一個改變北京歷史命運的決定,把金帝國的首都遷到燕京。
公元1151年,海陵王完顏亮決心仿照北宋的都城開封擴建燕京城(圖3)。
(3)擴建燕京城為后來遷都奠定了基礎
燕京城采用外城、皇城、宮城重重相套的“回”字形布局,使宮城、皇城處于全城的中央,使皇帝居全國之中、居天下之中的思想得到了體現(xiàn)。
海陵王下令,這座新城的建造,必須在3年內完工。
金朝征召80萬民工,動用40萬士兵參加了皇都建設的浩大工程。
據(jù)史料記載,為解決運輸問題,從涿州到南京,民工排成了一長列,用筐子傳遞運送土石(圖4)。
(4)是勞動人民建造了中都城
從南方運一根巨大的楠木,不惜耗用銀兩20萬。
金中都僅僅用了8個月就建成了。
1153年,海陵王正式發(fā)布詔書遷都燕京,改燕京為中都。
面對朝中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海陵王采取了非常堅決的措施,下令拆毀上京的舊宮殿和女真貴族的住宅,平為耕地,徹底斷絕女真貴族返回上京的念頭。
大規(guī)模的搬遷,持續(xù)了數(shù)年。
金太祖太宗的棺木就是在這個時期遷到金陵的。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北京由過去歷朝歷代軍事重鎮(zhèn)的地位,一躍成為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并由此掀開了長達850多年的締造皇家城市的序幕。
金中都之所以延用遼燕京舊址,首先考慮的是利用遼燕京原有的水源,當時金中都城內水源充足,河流穿城而過。
在“新首博”金中都場景的一張壁畫中,我們看到的一個出水口就在今天北京的右安門外。
1990年9月,在開發(fā)右安門外玉林小區(qū)時,在4米深的地下,施工人員忽然發(fā)現(xiàn)一些排列整齊的石板和木樁。
當時北京考古所副所長王武鈺,很快就趕到這里。通過初步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水沖刷的痕跡。但那些石板和木樁的排列形式令他感到困惑,這是一座橋么?
在古代,水涵洞被稱為水關,也就是穿越城墻下邊供河水進出的水道建筑。專家們斷定,這里是金中都南城墻下的一處水關(圖5)。
(5) 圖組:(5-1)金中都場景壁畫中的城市出水口;(5-2)位于今天北京右安門外玉林小區(qū)的水關遺址
這一處水關遺址南距金中都護城河,也就是今天的涼水河50米,當年金中都城內河流的出城處就這樣被找到了。
從這處水關的寬度和沖刷痕跡可以看出,當年水的流量是很大的。那么,金中都城內的水是從哪來的呢?
蓮花池,位于今天北京西客站南側,早已為人們所熟悉,但是當年金中都城內的一個湖——魚藻池卻鮮為人知。
魚藻池的位置在今天北京城西二環(huán)白紙坊橋的西側。當年的魚藻池如今僅存一小塊凹地,已被人們忽略很久,因為在這處水關遺址被發(fā)現(xiàn)以前,對金中都時期城內水系的流向,長時間來僅僅是一種推測。
水關的發(fā)現(xiàn)證實了這種推測的成立。
在新首博的水關遺址,也就是北京遼金城垣的展柜里,展示著幾件金中都宮殿遺址的建筑構件。
在宋代,對建筑的結構及其尺寸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
山西繁峙縣巖山寺有一幅金代壁畫,它是金代宮廷畫師王逵告老還鄉(xiāng)后,奉皇帝之命繪制的。雖然畫的內容是以佛經故事為主題,但也可以說是當年金中都的社會縮影(圖6)。
(6)巖山寺金代壁畫(局部)
北京出土的金代龐大的建筑構件,使我們能夠在欣賞這幅金代壁畫時可以想象出當年金中都城市的恢弘。
新首博海陵王遷都場景的一幅壁畫,人物形象,建筑結構和都城的形制,就是依照考古發(fā)現(xiàn)科學論證后繪制的。
從金中都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當時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刺激了金中都周邊地區(qū)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興旺發(fā)展。
據(jù)史料記載,到金章宗時期,僅中都的酒稅歲收入就達到40余萬貫。世界上最早的蒸餾釀酒法就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令人吃驚的是,金中都周邊有一處發(fā)酵池,800多年了一直沒有間斷地延用至今。
1998年,文物部門對徐水劉伶醉酒廠古代燒鍋遺址進行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一座至今880多年的燒鍋灶臺,同時出土的一件器皿被稱為“雞腿瓶”(圖7)。
(7)圖組:出土的酒具(7-1)雞腿瓶;(7-2)酒壺
在“新首博”海陵王遷都場景外的展線上,也能看到這樣的瓶子。當年,這里面裝的東西應該說它是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蒸餾酒精在后來的歲月里,因能夠消毒傷口而拯救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
當年這里釀造的白酒,通過新修建的盧溝橋,源源不斷地向金中都輸送。
從出土的各種酒具可以想象得出,在這座城市里,到處飄散著馥郁的酒香,連年征戰(zhàn)的官兵和達官貴人,每日醉意闌珊,流連在這座熙熙攘攘的大都市中。
歷代的改朝換代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在“新首博”海陵王遷都場景中有一幅壁畫,壁畫背后所講述的是發(fā)生在金中都崛起的動蕩年代中,一個小人物令人心酸的故事。
這幅壁畫出土于北京八角村一處金代初年的墓葬,隨壁畫出土的還有一盒墓志,上面的888個字記述了生活在金代初年的墓主人趙勵的一生。
直到遼國就要滅亡的那一年,趙勵才勉強考中了一個九品官職。但是,還沒有等到上任,遼國就在宋、金的聯(lián)合攻擊下滅亡了。
遼國的漢族官員紛紛逃往北宋,于是,趙勵帶著全家老小投奔北宋的京城汴梁,他們住在一個專門接待逃難官員的通文館,等待上任。
沒想到,不久,窮困潦倒的趙勵,身染重病不治身亡,骨灰就葬在長慶禪院的公共墓地。
一年后,金人攻占了北宋的都城汴梁。為了延攬人才,金朝同樣采用北宋的換官制度。于是,趙勵的兒子毫秀回到了金中都,很快做了一個小官。
毫秀始終念念不忘要把他父親的骨灰遷移回來,但戰(zhàn)事頻繁,社會動蕩,始終沒有機會。直到十幾年后,才告假南下,艱難跋涉來到汴梁。
事有湊巧,一個當初幫助給他父親下葬的農夫,主動帶著毫秀去尋找長慶禪院當年幫助下葬的老和尚。長慶禪院已經被戰(zhàn)火焚毀,老和尚寄居在一戶老百姓家里。毫秀把父親趙勵的骨灰接回金中都,安葬在八角村的老山,當時的老山叫黑山。
以毫秀這樣一個生逢亂世、收入不高的小官吏,為了給父親修墓,幾乎傾其所有。在海陵王遷都的那個年代,趙勵一家的經歷,只是千萬個動蕩家庭的縮影。
正當海陵王及其繼任者入主中原,在遼闊的北方,另一支草原鐵騎正在迅速成長。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的鐵蹄踏破金中都,也徹底踏碎了金朝政權一展萬世偉業(yè)的宏大夢想。
成吉思汗攻破金中都后,下令將士在城內任意搶劫。
不久,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同樣把這里選為皇家都城,這就是后來馬可·波羅在游記中提到的元大都。
在“新首博”的展線上,距離海陵王遷都場景不遠的地方,就是元大都的積水潭碼頭場景。
1264年,謀臣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定都燕京,并設計了新年號為“至元”,于1271年改國號為“元”。
按照蒙古族人的風俗,火燒過的地方不能用,忽必烈令劉秉忠在金中都原址旁另選新址建城。
在“新首博”的城建展廳內,可以看到當年元大都的巨大建筑構件。
元大都的建設歷經了20多年。
當年劉秉忠面對的最大挑戰(zhàn)是如何為元大都開辟新的水源,最終完成這一任務的是劉秉忠的學生郭守敬。
當年連接通州和元大都的運河貫通后,江南的運糧船可直抵元大都城內的積水潭。一時間,盛況空前。元世祖忽必烈見此情景,非常高興,當即給這條河賜名為“通惠河”(圖8)。
(8)今日積水潭
河水最終與積水潭相接的地方,就是北京中軸線上的后門橋。今天的后門橋南北橋頭各有一對伏水獸,東北角的一頭伏水獸就是當年留存下來的。
當時劉秉忠除了考慮把積水潭保留在城中,對于這座城市的整體規(guī)劃,都有著嚴格的定制。那么劉秉忠當時規(guī)劃元大都依據(jù)的標準是什么呢?
1274年,光照天下大都市的宮殿建成,這年的正月初一,忽必烈在新宮殿舉辦大典,接受百官朝賀。
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北京的中軸線開始形成,這條中軸線,經歷了元、明、清至今再也沒有變過。
自3000多年前北京地區(qū)出現(xiàn)最早的城市,到850年前,金主完顏亮在此建立金中都,北京完成了它作為都市的初創(chuàng)時代。
而此后至今的850年中,北京的歷史就和中國的歷史愈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映射著中國和中華民族的興衰。這850年的歷史不但寫在史冊上,如今作為一個城市的經歷和性格,還融會在這座首都博物館的生命和文化中。